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孔府
位于孔庙东 侧,有“天下第 一家”之称,是 孔子嫡系长期居 住的府第,也是 中国封建社会官 衙与内宅合一的 典型建筑。
圣府大门
孔林
际问题放到首位。----务实
(5)孔子对文化教育的贡献:
①开创私学 ②提出有教无类思想,扩大了教育范围 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④整理文化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政 “仁”(核心)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德治)
治
——民本思想
思 “礼”: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行为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周礼)——保守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材料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3、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5、子曰:“有教无类。”
(3)为政以德 提倡德治
(民本思想)
(4)天命思想
“敬鬼神而远之”
把主要精力放在人和社会方面,把探讨和解决社会的实
对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的思想体系如此的博大精深,为什 么他的主张却不被统治者采纳呢?
1、他的思想不适合当时动荡、转型的社会; 2、孔子的思想实质上是在力图维护以分封宗法制为核 心的奴隶制。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在走向灭亡,新兴封 建制正在构建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违背了历史 发展的趋势,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孔子的 思想是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的。
概念解释:
百家争鸣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泛指,意为多个思想流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的各阶级、阶 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产生了儒、 道、墨、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兵、小说 等各 家思想流派,
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 依据材料、结合教材回答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仁的思想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的思想含义: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 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反映了孔子倡导建 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思想 想 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
学说 教 育 思 想
创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 面)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文化
言论被总结为《论语》
贡献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五经
23
孔子思想的影响
态度:
当时: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批判继承
在后世:后来经过学者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孔子被推崇为圣人。
导言
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 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和亚里士多德。于 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 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 度神学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 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 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 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 关系讨论了2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 重大包袱。
如何评价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的创始人。
(1)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缓和 阶级矛盾,和谐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 义。
(2)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 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
(3)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 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经济因素: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材料二: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 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诸侯 不断擅自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周王室失去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周王失去天 政治因素: 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个人理想_____传__承__礼___乐__文__化__为__己___任___________
主要思想______礼__、___仁__、__中__庸________________ 职职业业:____儒__士____教__师____公__务__员____作__家___________
孔子 生平
叔梁纥 (武士)
(4)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 出巨大贡献。
2.孟子(战国中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 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 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 物。
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 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 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自学礼乐传 承礼乐
中都宰、司寇 从政失败
周游列国 处处碰壁
献身文教 终成大家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二、儒家学派及主要代表人物
1、孔子
——春秋时期 儒家产生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 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 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论语》。孔子集华夏 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 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 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 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 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 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及其 家族的专用墓, 也是目前世界 上延时最久、 面积最大的氏 族墓地。
至圣林
孔子个人档案
姓名 _孔__丘__
字__仲__尼__
英文名 Confucius 民族____汉_______ 籍贯__山___东__曲__阜__
生卒 BC551—B__C_4_7_9_ 国别____鲁__国____ 隶属派别___儒___家__
天人关系:“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朴素的唯物思想
材料二:“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治之经,礼与刑”
——《荀子·性恶》
伦理观:性恶论,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 使人向善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用行政强制使人“向善” “礼法并施”
材料三:“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 则穷。——《荀子·礼记》 材料四:“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 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 —— 《荀子·王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 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 —《孟子》
政治:仁政 (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 实质:建立小农经济,宽刑减税,不犯农时
泛接触各派学说。到过秦国、燕
国,回过赵国。韩非、李斯都是
他的学生。因为德高望重,曾三
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到楚国,春
申君黄歇任他为兰陵(今山东苍
山)令。失官后家居著书,死后
葬于兰陵。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材料一: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 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 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 子·天论》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思想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10
文雅君子
民族之魂
他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他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万 世师表,一己之力,铸就华夏子民的心理模式.
——探寻2500年前的孔子及其身后的文化遗产
没落贵族
3岁丧父 家境贫寒 17岁丧母
施氏: 9女无子 妾: 生男,病足 颜徵在: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圣诞 ”孔子
(名丘字仲尼)
基 委吏: 仓库保管员 层 工 乘田: 畜牧场场长 作 吹鼓手: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 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 1经 且.生成能平为够篇知 顺者 乎从; 天孔到 命子了 了探的;5究生07岁问平0、岁题中时6一看0:能看岁孔从,子心孔理所子想欲认追,识求所到是做天什么的命?一了切,自并 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儒家思想
第 一 课百家争 鸣(开始形成)
它怎样成为中国第传统二文课化汉的代主儒流学思(想成?为正 统思想)
成第为第四主三流课课思明宋想末后明清,理初它学的是(思如三想何教活演合跃变流局的的面?结(果批)判和继 承)
一、专题概析 儒学思想地位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 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 具体是什么样的时势造就了“百家争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