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_伍艳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_伍艳

第13卷第3期2014年5月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3No.3May2014[收稿日期]2013-12-26[作者简介]伍艳(1986-),女,湖北荆门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哲学】《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特征探析伍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当代中国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原著的解读。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结合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在全面理解市民社会三方面含义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市民社会的特征,以期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实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提供真实的思想原料。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市民社会;内涵;特征[文章编号]1672-2035(2014)03-0013-03[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著作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对于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对“市民社会”的论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已成熟成型并不断向生产关系这一概念靠拢,在其市民社会理论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唯物史观的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提出与发展从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来看,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论述市民社会的概念,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国家的基础,经过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已不仅仅是国家的基础,而把它看作是不同于自然经济和未来社会的商品经济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赋予了市民社会新的理论内涵,即“交往形式”,到《哲学的贫困》明确把市民社会界定为生产关系。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正是在辩证否定地理解市民社会,才有了这一概念的丰富和发展。

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马克思最初坚持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接受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观,但是在为《莱茵报》撰稿后接触到一些现实利益问题,“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1]81。

他发现黑格尔的国家观和法哲学无法解答现实中遇到的有关国家制度与物质利益关系的问题,于是对黑格尔的哲学产生了怀疑,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我们在理解市民社会概念时,需要从这一时期开始把握,因为这一时期是马克思形成自己的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论基础。

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德法年鉴》,马克思开始系统地研究黑格尔的学说,针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写下了著名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颠倒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论,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原则,开创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界定和费尔巴哈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费尔巴哈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人的本质看作是宗教的本质,这种分析方法给马克思以启发,从而为马克思批判和发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提供了借鉴。

当然,这个时候的马克思仍旧处于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理解的“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框架内,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基本上还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的,而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分析和批判还未触及,这给他进一步发展市民社会概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过,马克思很快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他发现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不能用咒骂来回答,而只能通过对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来回答”[2]616。

马克思在阅读大量英法国民经济学著作的基础上,进入到经济领域对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和批判,在接下来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的矛盾”,即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认为消灭矛盾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消灭异化劳动,消灭私有财产,也就是通过发展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也充分肯定了劳动的对象化,认为私有财产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这为市民社会概念转向生产关系概念奠定了基础,从整个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整个思想理论体系的最初框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继续对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并开始将市民社会概念与生产关系衔接起来,在此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向新的哲学高度的回归路径,把这些批判成果向新的哲学高度进行升华,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相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2]17,这里马克思已经看到市民社会作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只是还没有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达。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们明显注意到市民社会概念正在发生变化,打破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特指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而拥有多重含义,马克思在文本中进行了集中性论述,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

从《哲学的贫困》到《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走向全面升华,正式与生产关系概念结合,生产关系的概念得到了确认,即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生产力所决定,在这里,马克思系统阐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促成了唯物史观的创建,并且在社会历史领域运用这一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以上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整个发展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对其市民社会理论形成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市民社会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的深层解读长久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人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缺乏全面认识,或者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把握市民社会,将市民社会界定为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这些片面的理解都不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笔者通过深入探析文本中有关市民社会的论述,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内涵包括一切时代的物质交往形式、伴随私人所有而出现的商品经济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三层含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集中提到“市民社会”的地方共有五处,马克思基本上是在三层含义上使用市民社会概念的。

第一层含义是一切时代的物质交往形式。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3]87通过这一论述,可以看出市民社会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只要存在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就存在市民社会,它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3]87,虽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马克思并没有明确使用“生产关系”的概念,但是已经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把市民社会归结为一切时代的物质交往形式,是作为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市民社会而提出的。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他的新历史观:“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3]89。

由此我们看出,马克思所说的市民社会也是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一切历史阶段都存在的经济基础。

所以,这层含义上的市民社会是针对黑格尔派从绝对精神出发理解社会历史的错误做法而提出来的,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当作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历史的基础”,清楚地表明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概念已经突破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特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狭隘范围,走向了新的哲学高度。

第二层含义是伴随私人所有而出现的商品经济社会。

“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

它包括该阶段的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因此它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范围,尽管另一方面它对外仍必须作为民族起作用,对内仍必须组成为国家”[3]130。

“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显然不同于第一种含义市民社会中说的‘一切历史阶段上’和‘一切时代’的‘交往形式’”[4],这里的市民社会显然是一个历史范畴,产生于“私人所有摆脱了共同体”、“商业生产和工业生活”开始与国家分离的时代,不同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消灭私人所有的未来社会。

它是指“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3]131,以生产和交往为核心,其本质特性在于交往,交往形式的特性决定了市民社会的特质,所以这一含义的市民社会的本质在于商品的交换,即每个人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都拥有私人所有,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把自己的私人所有转让给他人。

在这一层次上,市民社会实际上被认为是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的商品生产者作为独立的个人自由地进行生产活动并与其他商品生产者进行平等交换的社会,是一个实现了自由与平等的社会,这种社会对于实现人的共同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马克思说:“前一种情况的前提是,各个人通过某种联系———家庭、部落或者是土地本身,等等———结合在一起;后一种情况是,各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集合在一起。

在前一种情况下,交换主要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即以人的劳动换取自然的产品,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主要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交换”[3]133,所以,相对于它的前身———原始共同体而言,商品经济社会的出现无疑是一种历史进步,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第三层含义是资产阶级社会。

“真正的市民社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3]130,这里的市民社会特指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从市民社会中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认为资产阶级社会是“真正的市民社会”,全面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

随着私人所有即资本的出现,自由与平等的市民社会中一部分人转化为无产者,另一部分人则转化为资产者,自由与平等被阶级对立代替,市民社会就异化成了病态的社会,即资产阶级社会。

很明显,这里的市民社会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它是一个异化和物象化的世界,是马克思致力于批判的社会。

通过上面的深层解读,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的三层含义,同时,从整体上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发现马克思也是用“交往形式”、“交往关系”、“交往方式”等尚不确切的概念来表达“市民社会”,这一方面·41·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体现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内涵不断发展的特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在何种场合使用何种含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也取决于马克思论述问题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