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教育改革
2.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改革除了继续扩大儿童接受中等教育机 会外,重点发展“标兵学校”。 设立标兵学校是为了使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有机会 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更快地成长,特别是对那些来自全 国各农业地区的天才儿童,这样做有利于国家的团结 和平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国范围内改善学校教育。 “标兵学校”实行寄宿和免费制度。
继续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
印度为了确保贱民种姓、贱民部落以及教 育落后 的阶层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集团等家庭的子女能够 入学,正在采取 各种办法和措施,如为他们提供奖学 金、在高校招生时给予照顾并在政府和 公务部门中为 他们预留一定比例的就业名额等。同时,印度政府更 加重视非 正规教育体系的发展,以加强农村扫盲教育 和妇女教育,力图实现教育机会 均等的理想
为了规范私立高等教育机构,2003年12月,大学 拨款委员会制定了《大学拨款委员会(建立和维护私 立高校标准)规范》,此举措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提供了一定的有力保障。
4.职业技术教育
印度政府正努力建设一个系统的有计划地职业教 育体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减少技术人力 的供求失调现象,为那些要求进入高等院校而又无特 殊兴趣和目的的人提供选择机会。
1.初等教育
改革重点: 普及和提高14岁以下儿童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提高初等教育质量。 改革措施: 采取最好的方法激励学生入学; 规定了小学的基本设施; 提出了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计划。
印度政府在1986年国家教育指导方针中 要求:到 1995年,要向所有未满14岁的儿童提供免费的义务教 育。同时, 改善小学办学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正常 地由一个教育等级升入下一个教育 等级;应在初等教 育阶段采取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与家 长的 积极性;为辍学学生、童工和女孩开办一项大规 模的系统的非正规教育课程 计划,并力求提高教育质 量。 印度普及初等教育包括4个组成部分:普及教育设 施;普及入学率;普及保持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3.高等教育
改革重点: 巩固提高,防止教育质量下降 具体措施: 大量建立自治学院。 重新设计课程和教学计划。 改革教学方法。 大力支持大学的科研工作。 成立全国性机构,发展跨学科的研究。 成立鉴定委员会以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
Hale Waihona Puke 此外,印度还努力发展开放高等教育,以确保人 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高等教育的民主化,在 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积极帮助发展高等 教育和扩大高等教育经费的社会来源等。
印度的教育改革
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
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年代。印度 总理拉· 甘地在1985年1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宣布。 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同年,印度政府发表 了题为《教育的挑战——政策透视》的文件,并在全 国广泛讨论的基础上于1986年制定了新的教育政策, 即“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为印度今后的教育改革 制定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印度教育的发展趋势
1.进一步普及与更新初等教育。 2.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作用。 3.继续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
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互作用
为提高教育的效益,使高中毕业生 具有易于就业的 技能,印度政府将提高职业教育地位,并争取使50% 的学生 转到职业型高中上来,这一比例在1995年要求 达到25%。印度已将劳动实 践看作所有教育阶段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拟定了系统的职业教育计划,试图 借 此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减少技术劳动力的供 需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