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学

学校体育学

名词解释1、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学校教育的整体中,在一定的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2、体育教学:是指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指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3、体育教学过程:是体育教师依据课堂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过程。

4、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达成体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体育教学原则:是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6、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在体育课程目标和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各种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及方法的总称。

7、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实践性课程,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8、体育课教学组织与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组织学生、管理纪律、设计教学环境、引导学习,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9、体育课的组织:是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教材内容和性质等对学生以及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安排时所采取的措施。

10、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1、分组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指导和体育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性质的教材,在预定的时间轮换学习内容。

12、分组不轮换: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科学地安排课的顺序,各组同时学习一种教材,学完后再同时学习另一种教材。

简答1、从学校体育的目标看,近现代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运动教育”三个阶段。

2、课时教学目标应包含:身体、知识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3、近代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840年,鸦片战争转入我国,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1903年,学校体育正式进入课堂,体操科,课程内容以“兵式体操”为主; 1923年,体育科,教学内容改为游戏、竞技运动和普通体操等综合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1956年,修订并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后分别于1961年、1978年、1987年、1997年、2000年进行了修订,2000的修订于2001年9月1日开始执行。

4、学校体育的功能:健身功能:①、促进身体生长发育,提高机体能力;②、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③、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育功能:①、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5、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①、增强体质,增进健康;②、掌握和运用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③、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个体社会化;④、培养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6、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①、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②、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组织形式。

7、体育教学的特点:共同点:①、都要遵循认识过程的规律;②、都是由师生双边共同活动构成的;③、都要符合新课改“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

不同点:①、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实践活动;②、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负荷;③、教学组织的多变性。

8、体育教学的规律: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规律;②、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④、生理和心理活动变化规律;⑤、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9、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准备阶段(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方法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②、实施阶段(感受新经验、理解、巩固、应用)③、总结阶段(评价、反思)10、体育教学的顺序:11、上课时老师应做到3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场地、面向器材1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①、体育教学目标②、体育教学内容③、人际关系④、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⑤、体育教学环境⑥、体育教学反馈13、体育教学一般性原则:①、学生主体性原则②、循序渐进原则③、区别对待原则④、直观性原则14、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①、教育性②、健身性③、实践性④、综合性15、常用的学生队形:①、四列横队队形②、四路纵队队形③、双排对面站立队形④、八字形队形⑤、弧线形队形⑥、圆形队形⑦、方形队形⑧、散点式队形1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①、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②、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④、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17、分组轮换的形式:①、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在学生人数不多,新教材学习较困难而复习教材又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使用。

②、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在学生人数较多,器材较少,新教材和复习教材都较简单时采用。

③、四组三次不等时轮换。

在新授教材较困难,不易在短时间内学会,而复习教材较容易,学生已基本掌握时使用。

小学3年级以下不适合采用这种轮换方式的原因:轮换方式太复杂,不容易接受。

④、先分(合)后合(分)。

在某一教材需要集体学习时采用。

(如:武术、健美操)18、体育课教师教学站位的形式(队形合并)。

①、等边三角形顶点的教学站位。

教师站在与第一列学生左右翼成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②、圆形的教学站位。

教师站在圆心偏后,面向大半圆学生位置。

③、场地外教学站位。

教师站于学生练习的场地外,用口令或提示来指挥、指导学生练习。

④、多列横队中间的教学站位。

教师站于中间位置。

⑤、队伍行进间时的教学站位。

教师面向前进方向,站在队伍中后部的侧面。

19、练习密度=课的总时间习的时间一堂课中学生学习和练(40%-50%之间最合适)综合密度=课的总时间间课中老师合理运用的时(这个值越大越好)20、体育课堂常规的基本内容:①、课前常规(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提前到达教学场地,布置与检查场地器材)②、课中常规(准时集合整队,师生互致问候,点名或清点人数、宣布课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提出课堂学习要求和安全要求,安排见习生。

)③、课后常规(课后小结、清理场地、归还器材)21、体育实践课备课的内容:①、备学生②、备教材③、备组织教法④、备场地器材⑤、备天气⑥、编写教案(课时计划)⑦、现场备课22、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内容:①、教学目标②、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否合理、重难点的处理是否恰当、练习的难易程度如何等)③、教学组织(包括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组织指挥是否严密、管理是否有序、课堂教学效率怎样等)④、教学方法与技巧⑤、教学效果23、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①、体育基础知识②、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③、学习态度与情感④、学习能力24、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①、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②、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③、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④、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⑤、科研与创新能力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⑦、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25、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法:体育教学中的学习指导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预防和纠正错误法。

语言法:是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语言法的主要形式有:讲解、口令和指令、口头评定、口头汇报、默念和自我暗示。

讲解的方式有: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提问式、联系式讲解的要求:①、讲解要生动形象、简明易懂②、讲解目的要明确并具有教育性③、讲解要富有启发性④、讲解要注意时机和效果⑤、注意精讲多练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教学方法。

直观法的主要方式有:动作示范、教具和模型的演示、视频影像、条件诱导和限制动作示范的主要形式: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镜面示范、完整示范、局部示范、常速示范、慢速示范、静止示范示范的要求:①、示范要有明确的目的②、示范要正确、熟练并具有感染力③、示范的方向和位置要有利于学生观察④、示范要与讲解相结合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连续地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优点:是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不至于破坏动作结构和产生动作脱节。

缺点:是不易于较快的人掌握动作技术中较为复杂的要素和环节。

运用完整法的条件:①、技术简单的动作或基本掌握了的动作②、技术复杂却无法分解的动作③、分解法教学后要运用完整法分解法:是把一个完整地动作合理的分成几个部分(或段落),按部分逐次进行学习,最后达到全部掌握的一种教学方法。

优点:是可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较快的掌握动作。

缺点:是使用不当易使动作割裂,破坏动作的技术结构,影响动作技能的形式。

分解法的形式:单纯分解、递进分解、顺进分解、逆进分解。

26、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①、个别教学优点: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缺点:效率低,不利于自主性不强的学生的发展。

②、班级教学优点:固定性强,组织比较方便,学生相互之间比较了解,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

缺点:难以区别对待,不利于个性发展。

③、分组教学优点: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

缺点:难以统一教学目标。

27、就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来说,解决共性问题时,宜采用全班教学;解决不同层次问题时,宜采用分组教学;解决个性问题时,宜采用个别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