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的搜集和整理§3.1 资料搜集的意义课题确定后,就需花大量的时间,围绕论题范围搜集尽可能全面的资料。
全面搜集资料是开展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一切科研工作都应遵循的根本途径。
因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始终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
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有资料”。
很多成功学者都深有体会;“写论文,写书没有什么诀窍,我是从资料堆里走出来的”。
有人初步统计过,一个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中时间分配是:搜集资料时间占50.9%,实验研究时间占32.1%,思考计划占9.3%,撰写论文时间只占7.7%,这样时间分配虽然不是绝对的,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肯定他们用于搜集、整理资料所花的时间占全部科研时间的一半以上。
他们都舍得花时间去搜集资料,是因为他们都深谙资料是创造的源泉。
搜集资料与撰写论文之间的关系,正如著名的京戏演员梅兰芳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思维科学专家指出,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是信息储存。
日本创造会给“创造”的83个定义中,四分之一的定义与资料信息有关。
例如“创造是把资料信息按新的形态组合产生新事物的过程”。
“创造是以丰富的资料库为基础的信息与概念的飞跃的结合,是这些概念、信息的凝聚”。
“创造是通过对储存的资料做出选择和判别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
等等。
资料搜集与科研之关系,犹如庄子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也有类似的比喻论证。
他告诫青年,“不论鸟翼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翔高空的。
事实(资料)就是科学的空气,你们如果不凭借事实,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
所以说,科研实力和水平首先在于资料占有的充分和典型。
能搜集到最新鲜、最生动、最富有特色的信息的人,是最有成功的希望。
搜集资料对学术论文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不仅要舍得花时间去搜集资料,还要对搜集资料的艰苦性有足够的认识,需要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
特别是对我们搞数学教育科研的人来说,更应如此,因为教育科研,很大部分课题,都要有较长的周期,涉入知识面广。
任何不想花“大力气”的想法,只能使研究流产,或引入歧途。
§3.2 资料的来源与搜集资料的搜集,毫无捷径可走,却有科学规律可循。
进行数学教学科研的资料,主要来自于自我的工作实践,教育实验和文献检索三方面。
自我的工作实践,是我们进行数学教育科研的第一手材料,很老师认为,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没东西可记。
这种想法,往往使自己失去很多研究的机会。
事实上,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丰富宝贵的材料,例如:自己较成功的课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己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差生是怎样进步;学生成绩等等。
把这些平时看来不起眼的东西记录下来,随着时间推移,资料越多,自己总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规律的东西,就会产生写论文的欲望,这些资料就可大有用场。
或在看别人文章时,回忆自己平时教学工作,这些资料就可以触动自己。
因此,在自己平时教案中,留下空页,把自己对这节课的得失、学生反映记录下来,作为自己进行科研的第一手材料。
教育实践是数学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
因为和任何学科教育一样,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都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准则,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必要改革的,而改革则根据改革者的主观认识提出改革方案,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对改革方案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性和原有基础的可能性等方面得到验证后,改革方案才能全面推广,付诸于实施。
数学教育实验通常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通常,一般数学老师作为研究者,或作为实验的实施者。
这不但不会妨碍正常教学工作,反而在实验过程中,更有利于揭示数学教育的内在规律。
不少老师认为,数学教育实验过于神秘,自己无缘沾边。
事实上,我们对教材内容、顺序、教学方法等,都可以进行实验,一生的教学生涯,总不能对教材改革、自己一贯的教法感到满足吧?有不满意地方就须进行改革,改革效果如何,就须经过实验。
我们自己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也是这样做的。
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实验这个意识,没有实验设计,没有去揭示规律,只凭自己感觉,认为改过的教学方法,确比过去的方法好,好了也就算了。
因此,我认为,中学数学老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应认真学习一些数学教学实验的理论和方法,拿起这个武器,为丰富创新山区数学教育理论增砖添瓦。
数学教育实验主要是搜集:实验方案,实验实施细节,修改方案和实验数据。
文献的检索是我们进行科研资料的重要来源。
每个人的经历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是相当有限的,而文献资料是从古到今集千千万万人劳动智慧的结晶。
阅读文献资料,首先可以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
因为文献资料是别人劳动结晶,经专家审评,才能成为文献资料。
其次可以触发自己研究动机。
在看别人文章时,边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可以发现有很多相通之处,从别人的文章可以触动自己思维火花,如我的某种教学方法,某节课在实践中效果很好,能否像别人一样,上升到理论上来,从而产生研究这个问题的强烈欲望。
再次,可以从别人的文章吸取材料,用到自己文章上来。
如一道数学例题,在别人文章中是说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能否说明某数学思想,或教材中某例的延拓,从而说明如何发挥教材作用呢?无论资料的来源如何,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
一、定向当今,资料浩繁,搜集资料第一步骤是确定好搜集的方向。
这样,才不至于将自己置身于资料的“汪洋大海”中茫茫不知何处是岸,以至湮没在一在堆与论题无关的资料中,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根据搜集资料尽可能全面、充分原则,搜集资料的方向宜定得高一点,既考虑纵的方向,也要考虑横的方向。
纵向是对某一论题溯源或寻流。
使我们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地把握事物发展或理论形成的进程。
横向是广泛涉猎同一时间点上,各种各样乍似无关实则有关联的其他专题的资料,以避免孤陋寡闻,知识单一造成主观片面性。
横向拓展能使我们的思路开阔起来,从而使我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获得新鲜的刺激的深刻的启发,以达到新的高度。
根据纵横结合定向原则,我们试以《运算能力及其培养途径》为论题,设定其搜集资料的初步方向。
从纵的方向定:①小学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及其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关系。
②初中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及其与其他能力关系。
③高中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及其与其他能力关系。
④古今一些运算趣例。
从横的方向定:①别人对运算能力及其培养方面的文章。
②运算能力提高的心理障碍方面文章。
③“高考”“升中考”命题对运算能力要求的体现。
④自己有无较好方法提高运算能力的教案、教法、例题记录。
从纵的方向,可以说明数学运算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贯彻始终的,并逐步体现出数学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运算能力与其它能力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着的。
它的培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发展起来的。
从横的方向,可以进一步明白学生运算能力提高的主要心理障碍,提高运算能力的主要途径、方法。
按这八个方向搜集资料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制定方向。
但是一个初步的大体方向是必须先确定。
有时,并不是一定有论题才去搜集资料,只要确定自己是进行数学教育研究这个方向,平时就可以搜集资料。
在搜集资料过程中,确定论题再缩小范围搜集资料。
平时可搜集如下资料。
⑴教育学,心理学方面资料;⑵素质教育方面资料;⑶大纲和教材方面资料;⑷教学过程方面资料;⑸教学方法方面资料;⑹教育统计方面资料;⑺命题方面资料;⑻名人对教育的语录;……这些题目虽然较大,平时做好资料准备工作,一旦自己确定论题,就可以选取材料顺利地研究下去。
二、择式这里所说的择式,是指选择搜集资料的方式。
搜集资料除确定好搜集方向外,还要正确选择合适的搜集资料的方式。
因为不同的论题,搜集资料的方式不同。
如果方式错了,就会事倍功半,白费劲。
如自然科学,其资料或通过观察,或调查,或实验的方式获得。
而社会科学,有些可以通过文献检索方式获得。
有时只用一种方式,有时则可多种方式并用。
搜集资料前,对资料搜集的方式有个正确的选择,可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常用的搜集资料的方式有:(一)调查调查是搜集第一手材料的方式。
有些资料,是需要通过调查才能搜集的。
例如学生兴趣,学生喜爱的课程,家长对学生的关心教育等。
就须向学生、社会作广泛调查。
有些前沿性的论题,没有现成文字资料,,也通常要通过调查才能搜集到研究资料依据。
一度被我国公认不可预防的大型交流电的“绝缘击穿”故障,被我国武汉后湖泵站工程师王道明先生通过7年时间,对长江中下游50个泵站进行调查,搜集到上万个数据,率先研究出预防和排除“绝缘击穿”故障的方法。
成果被国内最大排涝泵站和最大灌溉水利站先后采纳应用。
他的成果被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调查的主要方法有:1、普遍调查普遍调查是把有关范围内所有对象逐一调查。
这种调查搜集到资料全面但肤浅。
2、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从有关范围内挑选有代表意义的对象进行调查。
这种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具有典型意义,但难以全面。
3、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把调查对象进行总体分类,每类用随机原则抽样方式抽取若干样本,通过样本统计数据推算总体。
这种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具有比较准确的科学依据,但不排除偶然性成份。
它兼有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两者的优点。
4、对比调查对比调查是在有关的范围内选取不同对象或同一对象不同时间同一项目的调查。
对比调查有横比调查和纵比调查。
横比调查是取不同对象进行同一项目的调查。
纵比调查是对同一对象不同时间进行同一项目跟踪调查。
以上几种调查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
目前调查研究日益受重视,系统传授调查理论和调查方法的专著和教材不少。
若你选定调查作为你搜集资料方式,就有必要学习调查研究理论和知识,力争在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展有效调查,搜集到更多更新典型材料。
调查方法有座谈法,个访法,问卷法,电话法等。
(二)观察观察是搜集第一手资料或验证间接资料方式。
观察是人们对事物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对研究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的一种方法。
我们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很多教育的表象是靠观察得来的,它既是认识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搜集资料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科学观察要做到: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进行科学观察,要采取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态度,尊重客观事实,通过观察获得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科学事实。
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这是科学观察所必需的前提。
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科学观察要求全面地、系统地、动态地观察事物,以获得广泛的、完整的而非零碎的可靠材料,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全貌。
为提高观察的全面性,要尽可能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观察,把握观察对象的各种特征,减少各种失误。
3、全神贯注,手脑结合科学观察与通常意义上的感官知觉有原则的区别,它是在理性参与下去感知所需了解的事物和过程,科学观察要目不转睛,全神贯注,眼脑并用,边观察边思考,琢磨所感觉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