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学案(无答案)

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中学八年级语文《敬畏自然》学案(无答案)

课题
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3年月日执笔人审稿人总第 1.2 课时
相关标准陈述1.培养学生科学精神,认识自然的伟大。

2.学习文体知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能力概括分析能力。

学习目标1.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敬
畏自然”的含义,树立环保意识。

2 .学习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关键句,理解课
文,体会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论证的,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评价活动
方案
1.纸质评价
2.板演
3.口述复述
教学活动方案
【创设情境】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在演变成一场巨大利益链条下的疯狂资源掠夺。

这样掠夺式开采资源,似乎已经成为人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一种常态。

最近媒体的一些报道可以作证:沿海地区违规批海、占海行为不断增多、非法填海圈地现象的严重性不断凸显;一些地方借保护之名,将国有文物交给商家经营,盘活文物资源频频触碰“红线”;还有一些地方,旅游等资源的开发,地区和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各自为政,出现了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等现象……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提出《敬畏自然》的观点,为了持续生存,人类应该可持续地开发和消耗自然给我们留下的仅有的“库存”。

【确立目标】
学生熟悉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自主学习】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教学活动方案
局部突破
(1)文章开篇就树靶子,指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因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类的智慧和自然智慧相比就是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作者有没有接着论证自然智慧?下文从哪些角度论证?
【合作交流】
(1)那么作者认为自然为什么要创造人类?人类和宇宙是什么关系?
(2)我们如果只是认为作者在运用拟人的修辞,那么就不肯定宇宙有没有生命,宇宙到底有没有生命?
教学活动方案
【释疑解惑】
1.既然我们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看作是我们的“兄弟”,就连冰冷的石头也是我们的兄弟,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和我们共有一个地球的山川河流,小鸟花草?
我们要首先把他们看作和我们一样的平等的生命,不但是平等看待,而且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宇宙的美,他们是宇宙智慧的创造,比如雪花的美丽图案,花朵的花瓣个数的神奇,看大自然神奇的万物,怎能不令我们产生敬畏之情?敬畏大自然,就会在人类活动中保护大自然合理利用大自然,与自然求得和谐的发展,要使自然界更美好,从而使人类的生存更为美好。

2.“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如果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如何看待这句话?
这正说明了人类是宇宙的杰作,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但人类并不比宇宙中其他物质高明,人类应该和宇宙中其他物质,其他生命是平等的。

3.文中一些语句生动形象而富有哲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理解作者的观点。

(课后练习第二题)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危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从而说明人类是愚蠢的。

人类的智慧不值得自傲。

②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创造了人类这种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这句话是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从而讲明人类与宇宙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所以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兄弟。

我们人类并不是高高在上。

写作特点
1.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先强调人类智慧不值得骄傲是一层;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

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2.论证中总括与分说结合。

先总说人类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犹如一滴水之于
教学活动方案
9.第一段画线句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形象地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智慧关系是大海与小水滴的关系,你能否想一个新的比方,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

10.怎样理解第三段中画线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的含义?
答:。

(二)细读5~7自然段,回答下边问题。

11.第5自然段中说道,“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这样说有什么依据?答:
12.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这种“深意”应该怎样理解?
答:
13.第7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一个器官”这一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答:
14.5~7自然段中作者最终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
教学活动方案
【拓展提升】
语言品读: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此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作业布置】美文品读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
汪永晨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

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

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

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

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

他表示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教学活动方案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

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响应。

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

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

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章中说,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

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

何先生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我们姑且不说修水库的愿望是为了防洪,为了发电,我们只说三门峡水库修了近半个世纪了,发电量和预期的设想差距有多大,就是这四十多年来它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

1992年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

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

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