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蒙莉娜(Lina Meng)Ph.D, Assistant ProfessorOffice:Eco.B411-ATel:2187513 Email: lnmeng@区域与空间:真的这么重要吗?•“有谁能够无视经济发展的空间面貌,即超越时间的流逝,所有的经济过程依然存在于空间”•——艾萨德(1956)•城市一直是文明的摇篮,在黑暗中散发光和热。
——西奥多.帕克(Theodore Parker)•我宁愿醒来以后无处可待,也不愿在地球上任何一座城市居住。
——史蒂夫.麦奎恩(Steve Mcqueen)全球夜晚灯光图Percentage urban and loc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with at least 500,000 inhabitants, 2014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全球经济产出,GDP/人口国际航空路线图世界航运路线图世界出口状况胡焕庸线: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2010年中国人口密度分布胡焕庸线的成因:中国地形胡焕庸线的成因:年均气温分布图中国高铁“四纵四横”规划图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经济问题:中国区域经济实践•县域竞争,扩权强县,撤县并区,省直管县•地方化经济有效性,经济特区,开发区政策•地方分权,土地财政,区域经济增长•官员晋升锦标赛,行政官员流动,政企官员流动•…..高级区域经济学:What? How?Lecture:一、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2课时)二、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增长与中国的区域经济实践(6课时)三、集聚经济与区域产业结构(4课时)四、城市与城市经济(10课时)五、港口,城市与区际贸易(4课时)六,中国的区域经济政策评述(2课时)•实验课程:一、ArcGIS软件入门应用(4课时)二、空间数据探索分析(4课时)三、基于交通网络的空间可达性分析(4课时)四、The View from Sky: 卫星数据的经济学应用(4课时)五、空间计量模型的应用(6课时)•课程作业与报告:–每个人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选择一个主题,收集数据做空间分析并形成课程作业,最后在课堂上做报告。
•课堂实验设计与写作(4课时)–截止日期:2017年12月15日•课堂报告(4课时):15分钟报告+5分钟讨论高级区域经济学:考核方法•平时成绩:实验设计与结果(20%)+课堂报告(10%)•期中考试:20%•期末开卷考试:采用开卷笔试的考试方式,50%。
高级区域经济学:教材•张敦国,主编,2013。
区域经济学导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罗伯塔.卡佩罗著,赵文等译,2014。
区域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法辉,著;姜世国,腾骏华,译,2009。
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
北京:商务印书馆•G.戴维.加森,罗伯特S. 比格斯,著;曾东林,译,2017。
分析制图与地理数据库,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
北京:格致出版社。
课程网络平台•1.厦门大学网络教学平台https:// –经济学院/2017-18/城市与区域经济学–选课密码:2187513•2. 实验课程软件:ArcGIS, Matlaba)自带电脑安装上述软件(推荐)b)通过学院HPC远程访问上述软件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与空间:区域的概念与本质2.巨人的肩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融入与分离:区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4.航行的舵手: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研究需要空间吗?•区域:一定的地域空间。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区,东盟,经济开发区–沿海地区,东部地区,欧洲莱茵河地区–省(直辖市)、市、县–沙漠地带,南极地区•研究城市居民的居住选择的问题:–到底应该在市中心居住,尽量靠近工作地点,减少通勤成本;还是居住在郊区,以减少住房租金支出?•研究的区域范围在一个城市内部:以城市边界为划分(空间)•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污染问题:–大城市拥有密集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同时也产生相应的环境外部性:空气污染。
但是污染可能来自上风向的扩散,也可能来自本地排放。
•研究的区域范围跨越了城市行政边界,包括城市本身及其周边地区(空间)•区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区域的划分也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区域的范围可以大到省市乃至国家与国家的组合,还可以小到一个居民点或工厂。
•自然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区分,如沙漠地带、冰原地带均称为区域;•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来划分的,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不同省(区)、市、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按这种标准,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
经济学对“区域”的定义?现代经济学甚至没有对“区域”的定义(为什么)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的定义•胡佛(1970)曾给出了区域的概念可能最为流行,他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张学良认为,区域是以一定的标识来界定和规范的地理空间,这种标识通常由人们根据研究目的来选择。
–标识的类型:•属性标志•同质性标识•经济特征标识•行政标识•区域的本质是空间,区域是空间的特化。
–所谓特化就是地域空间的一部分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王铮,理论经济地理学,2002)。
这种特化使得一个空间范围在地理学性质上区别于另一个空间范围,不同的空间范围分别都成为不同的地区或区域。
可以设想地球表层是没有差异、处处同质的,这种背景构成了地球的表层空间。
这个空间如果一无所有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人类生活的可能性,实际上,地球表层空间总是被环境、资源和人口所充填,这种充填不是均匀的,其结果就使一个空间范围区别于另一空间范围,即空间发生了特化,特化使空间转化为地区,地区的抽象就是区域。
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与空间:区域的概念与本质2.巨人的肩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融入与分离:区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4.航行的舵手: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什么是区域经济学?–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问题”的学问?•什么是经济学?–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的学问?–最优化的学问?–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为谁生产的学问?–假设与现实渐行逼近的学问?•什么是区域经济学?–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学问–空间价值最大化的学问–在哪里生产的学问•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指出,区域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要解决“何事在何地,为何,以及应该如何”的问题,“何事”涉及到每一个经济活动,“何地”是指与其它活动有关的区位。
传统经济学在试图解释“何事为何以及应该如何”方面很成功,但是却忽略了“何地”问题,很少提供任何涉及空间因素的分析。
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活动,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胡佛也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
•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2. 经济活动的极化性•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不论是在自然条件均质的情况下,还是自然条件不均质的情况,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更为根本的因素是人类的主观活动因素。
•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3. 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尽管空间距离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实体经济存在,距离就会存在,经济活动就要支付距离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
•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和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
•新三大基石:现代区域经济学1.收益递增•中心—外围模型•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产出的增加,从而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
各国或区域间通过发展专业化和贸易,提高其收益。
集中是规模经济的反映,地理上的集中形成大型的聚集地区,其规模优势远远大于某一个部门或产业的集中优势,从而为地区获得竞争优势创造了前提。
2.不完全竞争•城市模型•经济如何从单一中心地理向多城市地理发展?一个优化经济的城市规模以及城市层级体系该如何分布?3.运输成本•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模型•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贸易可以导致内部经济地理重新组织,它总体上使得产业专门化,促使某个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与空间:区域的概念与本质2.巨人的肩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融入与分离:区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4.航行的舵手: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空间经济学:两次努力的失败•新新经济地理学:一次成功的尝试•区域经济学的发展:–1. 逻辑架构体系的构建–2. 新经济地理学,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3. 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导论:区域,空间与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与空间:区域的概念与本质2.巨人的肩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3.融入与分离:区域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关系4.航行的舵手: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4.区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区域经济分析:有没有自己的分析方法?4.数据类型与区域经济分析方法1.横截面数据2.时间序列数据3.面板数据4.空间数据4. 空间数据•两个概念地理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及地理过程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空间联系。
属性数据:用于描述地理实体、地理要素、地理现象、地理事件、地理过程的有关属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