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

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诗

二十四节气诗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各个节气对应公历(阳历)时间点:春季立春:2月3-5日交节;雨水:2月18-20日交节;惊蛰:3月5-7日交节;春分:3月20-22日交节;清明:4月4-6日交节;谷雨:4月19-21日交节;夏季立夏:5月5-7日交节;小满:5月20-22日交节;芒种:6月5-7日交节;夏至:6月21-22日交节;小暑:7月6-8日交节;大暑:7月22-24日交节;秋季立秋:8月7-9日交节;处暑:8月22-24日交节;白露:9月7-9日交节;秋分:9月22-24日交节;寒露:10月8-9日交节;霜降:10月23-24日交节冬季立冬:11月7-8日交节;小雪:11月22-23日交节;大雪:12月6-8日交节;冬至:12月21-23日交节;小寒:1月5-7日交节;大寒:1月20-21日交节注:如果按照农历换算“立春”一般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前后,“雨水”是正月十五古诗【立春】2月4日-5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唐罗隐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简析:此诗通过描写飞雁高飞远天、游鱼迸出冰面的画面,写出了立春时节万物复苏。

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内心的愉悦。

木兰花·立春日作【宋】陆游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

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雨水】2月18日-20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春雨》唐李商隐①②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③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④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⑤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注:①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

②白门:指今江苏南京市。

③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④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

⑤缄札:书信。

简析:《春雨》作于大中四年,是诗人初到徐幕雨夜思家所作,题作《春雨》,却并非直接写春雨,而是抒写在春夜雨中的相思之情。

也有人说这是诗人客居长安的忆家之作,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期盼他人提拔的寄托之作。

大多数人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

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春园即事【唐】王维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

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

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

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惊蛰】3月5日/6日,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田家》宋梅尧臣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

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

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

①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

注:①熙熙:温和欢乐的样子。

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春分】3月20日/21日,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春分与诸公同宴呈陆三十四郎中》唐武元衡南国宴佳宾,交情老倍亲。

月惭红烛泪,花笑白头人。

宝瑟常余怨,琼枝不让春。

更闻歌子夜,桃李艳妆新。

【清明】4月5日/4日,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简析:《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

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谷雨】4月20日前后,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简析:诗文通过独特的视角,写出了作者对翰林院中牡丹的厚爱,以及因为花期将过而产生的恋恋不舍的复杂心态。

借写夜晚秉烛赏花,表现诗人对牡丹花的一片衷肠,更有对即将逝去的春天的无限惋惜。

【立夏】5月5日/6日,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客中初夏》宋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简析:在该诗中,作者通过对于初夏时节的景色,尤其是对于柳絮和葵花的之间的对比,暗含了对于自己政治抱负的描写即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而要像葵花一样对于皇帝忠心不二。

该诗以其托物言志的典型手法而闻名。

【小满】5月20/21日,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约相当乳熟后期,所以叫小满。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残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堂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大意:夏季的南风吹动了原上的各种野草,就在那草木丛深之处可见到那小小的茅舍。

近处麦田那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时像小孩子那样摇头晃脑娇憨可爱;而桑树上的叶子正长得肥壮可供蚕吃饱。

对于农家来说,他们仍盼望的是当年的收成如何,为能有个丰收年而高兴,至于田园美景和时节的美好他们是无暇顾及的。

我既然看到归隐田园是这么令人神往,然而我自个知道归隐得太晚了,当身体强健之时就应该隐退的,可是看看现在,岁月蹉跎,自己已经衰老了。

【芒种】6月6日前后,“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散播播种。

《时雨》宋陆游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夏至】6月22日前后,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和梦得①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白居易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筳。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关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②君相次,褰帷③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注:①梦得:刘梦得,唐代中晚唐诗人,主张革新,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

②交印:交出官印,谓卸职。

③褰帷:官吏接近百姓,实施廉政之典。

简析:全诗虚实结合,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写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怀念。

【小暑】7月7日前后,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喜夏》庞铸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①②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注:①青奴:夏日取凉寝具。

用竹青篾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

②黄奶:助睡之物。

【大暑】7月23日前后,“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立秋】8月7日/8日,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前一日览镜》唐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简析:诗题立秋前一日点明写作日期,而主要用以表示此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

览镜,取喻镜鉴,顾往瞻来。

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是顾往;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是瞻来。

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

【处暑】8月23日/24日,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早秋曲江感怀》唐白居易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忽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荷花因秋的到来,长出了莲子。

作者即景生情,由眼前之景想到红颜易逝,人生短暂,自然无穷,悲秋之情油然而生。

【白露】9月8日前后,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简析: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

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寒露】10月8日前后,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