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一、立春1、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
——唐·白居易《立春后五日》2、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宋·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3、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宋·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4、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明·于谦《立春日感怀》5、新春与新岁,时候不相先。
——宋·梅尧臣《立春在元日》二、雨水1、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2、春雨知时,山桃含笑,梦醒贫家。
——清·赵熙《东风齐著力·雨水节种花》3、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
——明·朱元璋《新雨水》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5、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唐·韦庄《谒金门·春雨足》三、惊蛰1、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宋·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2、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唐·韦应物《观田家》3、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4、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宋·苏辙《游景仁东园》5、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
——宋·赵蕃《闻蛙》四、春分1、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2、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宋·苏轼《癸丑春分后雪》3、谁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
——清·顾贞观《柳梢青·花朝春分》4、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唐·徐铉《春分日》5、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宋·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五、清明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2、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唐·温庭筠《清明日》3、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宋·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4、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唐·贾岛《清明日园林寄友人》5、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唐·孟浩然《清明即事》六、谷雨1、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2、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
——明·方太古《谷雨》3、谷雨收寒,茶烟飏晓,又是牡丹时候。
——宋·陈允平《过秦楼·谷雨收寒》4、谷雨风前,占淑景、名花独秀。
——宋·元绛《映山红慢·谷雨风前》5、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宋·朱槔《谷雨》七、立夏1、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宋·赵友直《立夏》2、渐觉风光燠,徐看树色稠。
——宋·薛澄《立夏》3、春力不夏胜,夏力不春淩。
——明·郭之奇《三十日立夏》4、一樽开首夏,独对落花飞。
——明·蔡汝楠《山中立夏即事》5、涉春尚鲜雨,入夏转多风。
——明·唐之淳《通州立夏日作》1、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2、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宋·欧阳修《五绝·小满》3、我爱江南小满天,鲥鱼初上带冰鲜。
——明·文彭《四月》4、映水黄梅多半老,邻家蚕熟麦秋天。
——元·元淮《小满》5、清和入序殊无暑,小满先时政有雷。
——宋·巩丰《晨征》九、芒种1、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2、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唐·窦常《北固晚眺》3、秧风初凉近芒种,戴胜晓鸣桑头颠。
——明·高启《练圻老人农隐》4、一樽明日难重持,岂恤官期後芒种。
——宋·秦观《南都新亭行寄王子发》5、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
——宋·范成大《梅雨五绝·乙酉甲申雷雨惊》十、夏至1、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
——宋·赵孟頫《夏至》2、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3、西林朱景初迎至,结夏清禅亦未过。
——明·黄衷《夏至矩洲书事》4、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
——宋·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5、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十一、小暑1、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2、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宋·庞铸《喜夏》3、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唐·武元衡《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4、夕阳已下月初生,小暑才交雨渐晴。
——元·方回《夜望》5、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唐·李频《秋夜宿重本上人院》十二、大暑1、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宋·司马光《六月十八日夜大暑》2、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宋·曾几《大暑》3、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4、隆暑方盛气,势欲焚山樊。
——宋·郑刚中《大暑竹下独酌》5、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
——元·方回《乙未六月大暑》十三、立秋1、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宋·刘翰《立秋》2、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3、秋气吾所爱,边城太早寒。
——清·计东《宣府逢立秋》4、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後清风渥肺肝。
——宋·苏辙《立秋后》5、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风半点无。
——宋·杨万里《六月十三日立秋》十四、处暑1、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2、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元·仇远《处暑后风雨》3、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宋·苏泂《长江二首·其一》4、晚且禾秀早向实,舂箕不须逾处暑。
——宋·赵蕃《次韵毕叔文苦旱叹》5、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宋·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1、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
——唐·鲍溶《白露》2、明朝交白露,此夜起金风。
——元·仇远《秋感·明朝交白露》3、露霑蔬草白,天气转青高。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4、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
——唐·颜粲《白露为霜》5、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唐·杜甫《白露》十六、秋分1、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秋分八月中》2、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清·紫静仪《秋分日忆用济》3、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宋·谢逸《点绛唇·金气秋分》4、万态深秋去不穷,容程常背伯劳东。
——清·黄景仁《道中秋分》5、秋分当月半,望魄复宵中。
——宋·刘攽《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十七、寒露1、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2、秋高寒露至,旭日犹融融。
——明·唐时升《园中十首·秋高寒露至》3、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
——宋·曹彦约《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4、薄薄轻轻寒露雨,微微飒飒早秋风。
——宋·俞桂《即事·薄薄轻轻寒露雨》5、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唐·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十八、霜降1、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宋·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2、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唐·常建《泊舟盱眙》3、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唐·白居易《玩止水》4、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唐·岑参《送李翥游江外》5、霜降鸿声切,秋深客思迷。
——唐·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十九、立冬1、羁旅立冬时,凄风擗面吹。
——明·李英《立冬客馆病坐》2、乍寒冬气应,此日电雷收。
——明·陶安《立冬》3、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4、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
——宋·周南《十月十日立冬》5、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宋·陆文圭《立冬》二十、小雪1、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2、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唐·戴叔伦《小雪》3、冰花散落衡门静,黄叶飘零一迳深。
——唐·张嵲《小雪作》4、小雪仅能消膈热,苦寒偏解恼衰翁。
——宋·苏辙《小雪》5、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唐·陆龟蒙《小雪后书事》二十一、大雪1、积阴成大雪,看处乱霏霏。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大雪十一月节》2、白头风雪上长安,短褐疲驴帽带宽。
——清·吴伟业《临清大雪》3、此是老夫有声画,丹阳道上雪天诗。
——元·方回《丹阳道中大雪》4、冻雀愁鸢噤不哗,漫天浩瀚逐风斜。
——元·方回《大雪出三桥寓桥》5、今年初见腊前白,宠光并与梅花新。
——宋·赵蕃《大雪》1、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2、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唐·杜甫《至后》3、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唐·杜甫《冬至》4、我生几冬至,少小如昨日。
——宋·苏轼《冬至日赠安节》5、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唐·杜甫《小至》二十三、小寒1、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二十四、大寒1、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大寒十二月中》2、河洛成冰候,关山欲雪天。
——宋·宋庠《大寒夜坐有感》3、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宋·邵雍《大寒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