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工作的六大问题不容忽视

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工作的六大问题不容忽视

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工作的六大问题不容忽视
中介机构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但是近年来一些中介机构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虚假报告、压价竞争、业务回扣等腐败问题,影响了社会中介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公信力和诚信度。

究其原因,部分中介领域的行政监管出现空白是不容回避的重要因素。

当前,社会中介机构监管工作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管理体系不顺。

没有权威的国家级市场中介组织主管和协调部门,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互不兼容,多头管理且管理乏力。

一些部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用手中的权力把社会中介业务划给与其关系密切的中介机构,加大了中介市场的监管难度,加剧了中介服务秩序的混乱。

有些职能部门认为中介机构已脱钩,有行业协会管理,自身监管责任已减弱,再者对部门利益影响不大,所以听之任之,不愿意去管理。

二是执业质量不高。

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异地经营现象严重。

一些中介机构为抢业务,不顾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盲目降低业务收费,提高回扣标准,搞不正当竞争。

一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依附行政权利自立收费项目、自定收费标准、只收费不服务或变相减少服务。

如税务事务所向企
业收取高额税务代理费、咨询费以及培训费等;在办规划许可证时,要收测绘费、放线费;在办征地许可证时,要收土地测量费;在办房屋产权证时,要收面积测量费和房产评估费;到银行贷款,要收资格评审费,等等。

若不接受这些“服务”,事情就办不成。

还有的行业协会以加强管理为由,违反国家关于执业范围限制的规定,人为地将中介机构分等定级,限制业务范围。

使得非垄断行业的中介机构,尤其是纯民间的中介机构既不能做大项目,又必须完成相当数量的收费额,否则年检不合格。

三是政企不分严重。

许多中介组织仍与政府各部门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明确是在行使国家行政职能还是社会中介职能,人员、业务交叉,政企不分,甚至有的中介组织本身就是政府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或内设机构。

如据《红网》2010年1月12日报道,自2008年9月长沙市清理规范中介机构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共清理出应脱钩的中介机构85家,现已完全脱钩68家,仍有17家没有脱钩。

四是市场诚信不足。

有的中介机构不顾长远利益和职业道德,借助业务权威性和合法身份,和客户一起编造虚假财务报表,出具虚假审计评估报告,不规范验资、人情验资、虚情验资;有的中介机构单方面制定中介合同,只强调其权利,不明确其应承担的义务,严重损害客户利益;有的中介机构刊登虚假广告,进行信息误导,欺骗消费者。

如湖南省
株洲市查处的朱江华案:1999年至2003年10月,朱江华在株洲市天泰攸县责任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期间,利用株洲市商业银行原职工唐某提供的空白《银行存款回单》,伪造银行资信证明共计4146万元,为株洲市天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注册出具虚假验资报告。

事后,朱以“贷款利息”“融资费”名义收取企业的好处费共10.2万元。

五是自律管理薄弱。

目前中介组织行业管理尚不健全,中介组织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和行业自律,经常出现诚信失守、提供虚假信息等有悖市场规则的行为。

一些中介机构特别是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利用掌握的某种独特的权力,干起了充当腐败中介的勾当,成了某些腐败官员和社会上的不法商人合谋瓜分国有资产和掠夺社会公众的帮凶。

主要有:一是提供虚假的财务鉴证,帮助上市公司“圈钱”。

二是故意低估国有资产,在国企改制中协助腐败分子化公为私。

三是土地评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协助腐败官员和投机商大玩“空手道”。

四是与业主单位互相勾结,提供虚假资产评估资料。

五是在司法领域提供虚假鉴证,为法官办人情案、关系案提供技术支持,等等。

六是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目前仍然空缺统一规范中介机构的法律法规体系,已有的一些有关中介机构的文件规定也不大适应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有的过于笼统,可操作
性不强。

对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管理有待立法。

就湖南省而言,2008年制定了《湖南省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但就市场中介组织的管理仍然缺乏一部专门、完整、规范的地方性法规。

由于法制滞后,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的管理监督,更无法实施有约束力的行业管理,无形中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蔓延的空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