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企业投入产出模型第一节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特点一、企业投入产出模型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比较投入产出技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工具,它为不同领域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它由原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到国际贸易、地区间关系、部门经济、地区经济、企业等若干领域。
投入产出技术在所有领域应用的共同特点:1.独特的棋盘式表格,2.以对研究对象各单元关联关系的解剖为主线的分析模式。
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技术的比较1. 应用对象不同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主要用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各种要素的消耗控制、物料供应量与供应价格的控制,……。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之目的。
2. 解决的问题不同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社会经济运行中由部门关联关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将该方法与企业的多项管理指标结合运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各岗位的全面成本控制、全面成本核算、物料消耗与价格控制、生产与供应计划的制定、在制品数量的控制、半成品成本价格的核算、管理指标的修正与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考核等。
对于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的企业,例如机械制造企业,应用更加有效。
3.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不同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一般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都有确定的经济意义和规范的结构。
由于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应用要求多种多样,需要描述的投入要素因使用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除自产产品、原材料、能源、费用外,有时还要求对设备加工工时、劳动工时等的使用分配进行描述,因此,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消耗关系矩阵块的数目都是可变的。
4. 编表周期不同各种国民经济指标的计算、比较大都以年度为周期,年度资料消除了季度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能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
因此,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以年度为报告期,是由国民经济核算期以及国民经济的管理要求所决定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般实行月度核算制度,有的核算周期更短些。
编制年度表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必须与企业的核算期同步。
5. 表的类型不同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主要分为价值型、实物型和劳动型三种,企业投入产出表主要分为实物型、成本型和劳动型三种。
6. 不同类型表的关系不同价值型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和实物型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计量单位上,而且对于同一报告期来说,这两种表之间并无太多联系,从部门和产品的归类、资料的收集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实物表中的产品列入的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实物型产品,主要涉及第一、第二产业部门的产品,表中的几种产品可以属于同一个价值部门,价值表中大部分第三产业部门的产品在实物表中都未列名。
劳动型投入产出表是利用模型技术以价值型表或实物型表转换而来。
企业的实物型和成本型、劳动型投入产出表有密切关系和编制层次。
由于企业生产过程的管理和技术指标制定以实物指标为主,因此实物型表是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表式,成本型表、劳动型表的部门划分及排序方式与实物表完全相同,其主要内容由实物型表转换而来。
在劳动型表中不仅要考虑对活劳动的消耗,同时还应该考虑设备工时的消耗。
成本型表和劳动型表只是某些特定的矩阵块与实物型表有所差异。
7.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式不同编制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所用资料主要有两个来源:①国民经济统计资料;②投入产出专项调查。
编制企业投入产出表所用资料主要是企业的统计资料、消耗定额和其他技术经济资料。
8. 编表手段不同编制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的过程,从资料收集、整理直到编表,大都在计算机的辅助下靠手工操作完成。
计算机的任务主要是资料的汇集、加工、分析、计算等。
处于实用阶段的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从所需资料的汇集、加工、分析直至表的编制完成,全部由计算机实现。
综上所述,可将上述差异归纳为表9.1。
表9.1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与企业投入产出表比较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企业投入产出表描述对象社会经济系统。
以社会经济系统的所有部门或主要产品的投入构成与使用分配为描述对象。
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
以各生产阶段的产品的消耗构成与使用为描述对象。
功能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平衡关系、供求关系、价格、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多种管理问题的研究。
用于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成本核算分析、消耗控制、生产与供应计划的制定、资源合理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等多种管理问题的研究。
要求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能跟踪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品质的变化。
结构由四个象限组成的棋盘式表格。
投入产出表仍为棋盘式表格,内容除必须包括产品相互消耗关系矩阵、对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关系矩阵以及产品的最终使用矩阵外,所包含矩阵块的数目应根据投入资源的分类方式和使用要求决定。
编表周期一般以一个年度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为报告期。
一般与企业的核算期同步。
在实行月度核算的企业,以月度为报告期。
表的类型分为价值型、实物型与劳动型表。
分为实物型、成本型与劳动型表。
不同类型表的关系价值表以社会经济部门为基本单元;实物表以国民经济的主要产品为基本单元。
实物表中的几种产品可以同属于价值表的同一部门,而可能价值表的某一部门在实物表中并无产品列入,两者之间无密切联系。
一般实物表与成本表的产品划分和排列方式完全一致,且实物表是成本表的基础,成本表的主要部分由实物表转化而来。
资料来源和收集方式主要来自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和投入产出专项调查。
主要来自企业统计资料、定额资料和部分技术经济资料。
编表手段计算机辅助汇总、加工、分析数据,表的编制主要靠人工完成资料的汇总、加工、分析直至表的编制都由计算机实现。
二、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1. 产品在全国或地区投入产出表中,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按产品分类,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按部门分类,其中间消耗关系矩阵分别描述产品×产品之间或部门×部门之间的消耗关系。
企业投入产出表以企业的生产过程作为描述对象,根据管理需要,将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上的半成品或产成品作为投入产出表中的产品。
且无论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还是在成本型投入产出表中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分类方式。
因此,企业投入产出表是以产品×产品之间的消耗关系为基础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消耗和形态转换进行描述的。
2. 产成品和半成品产成品是指在本企业经过全部加工过程已加工或制作完毕,经检验符合质量标准,可供销售的产品;半成品是指在企业内已经完成部分生产加工过程,经检验合格尚待继续制作、加工或装配的产品。
3 自产产品和外购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物料和动力都是产品。
如果按照产品的来源(即按自己生产与购买原则) 分类,可分为自产产品和外购产品。
凡是由本厂加工、制作的产品,无论是半成品还是产成品,也不管它具有何种功能,统称为自产产品。
因此,自产产品包括所有的自制半成品和产成品。
产成品一般作为商品外售,而半成品则作为生产中的投入要素继续被加工,其中也有部分外售。
凡是从企业外部购买的产品(包括原材料、动力、辅助材料、元器件、零件、部件、低值易耗品、劳保用品、办公用品等)统称为外购产品。
对主要原材料、元器件、外购零、部件在投入产出表中以原材料栏目列出;外购动力则按其种类分为电、蒸汽等列出;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劳保用品、办公用品等均作费用处理,不再以物料消耗的形式出现。
对于外协件应视具体情况:由本企业向协作厂家提供原材料,同时又支付加工费的外协件作为自产产品处理;而仅向协作厂家支付加工费,原材料由协作厂家自备的外协件应视为外购零部件,作为原材料处理,所支付的单位产品的加工费即作为该种原材料(即外协件)的价格。
4.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在企业投入产出表中,将自产产品按其用途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在报告期内作为投入要素被继续投入到生产过程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自产产品。
自制半成品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退出报告期生产活动、不再继续被加工的产品。
包括外售产成品和半成品、用于库存、盘存、报废的产品等。
最终产品中不仅有产成品,而且也包括半成品。
报废产品并非指质量不合格产品或废品,而是指那些因转产、产品改型已不合用或因库存时间过长而变质等长期在仓库内积压且又无法利用,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在报告期内报废处理的产品。
5. 补充性外购产品和非补充性外购产品企业购入的原材料、动力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补充性外购产品,即本企业根本不生产,完全靠外购的原材料、动力;另一类是补充性外购产品,即本企业也作为半成品生产,但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缺口部分需要从外部购入的产品。
6. 在制品在制品是指那些尚在加工制作过程中,尚需经过一道或几道加工工艺才能成为半成品或产成品的被加工对象。
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需将它们还原为其加工制作过程中所投入的半成品、原材料和加工工时,作为期末盘存处理。
三、企业经营管理对投入产出模型的要求在企业加工与制造产品的过程中,资源的利用水平是实现生产目的、使企业和社会取得效益的关键。
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的保证是技术和管理,诸如定额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划编制、生产调度等。
针对以上管理内容,作为现代化管理工具的投入产出模型,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 编表周期应与企业核算周期同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核算及计划的制订、实施,一般以月为周期,有的甚至更短。
企业通过对前一个核算期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和生产过程消耗的分析,总结经营管理成果,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到生产现场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调整、控制,改进生产和管理,以便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另外,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动,企业经常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更新产品。
这些都对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周期提出了要求。
要提高企业投入产出表时效性,就要求其编制不能以年为周期,而应与企业的核算周期相一致,使企业投入产出表成为日常管理的工具,满足经营管理工作的需要。
2. 投入产出表的内容应全面反映资源的消耗构成从投入产出表的结构看,它必须能清晰地描述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形态的变化和不断增值的过程,不仅能反映各种自产产品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还应反映出各种产品对不同资源的消耗。
这也是它与非企业投入产出表的主要差别之一。
3. 实现企业投入产出模型参数与定额的比照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种产品间的消耗关系相对稳定,表示这种稳定关系的指标就是“定额”(如物耗定额、工时定额等),管理工作不仅要求能编制各个核算期的投入产出表,而且还应提供与定额比较分析的结果。
这种要求在非企业投入产出表中一般是不存在的。
4. 投入产出表的描述应准确反映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企业投入产出表以对各种产品间的消耗关系的描述为基础,并把这种描述和分析结果用于管理工作,因此,对生产过程中各种消耗关系的描述应力求准确。
这就会遇到一些特殊的生产工艺问题需要在投入产出技术中加以研究、处理,而这些问题在非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中一般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