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18届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重庆二外高2018届第十一月检测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

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

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

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

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的刚健质朴。

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韵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

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

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

20世纪,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

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以黄帝部落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炎帝部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在中原大地进行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争,北方文化取得了权威地位。

B. “杏花春雨江南”充满阴柔之美,“铁马秋风塞北”充满阳刚之气,它们分别代表了我国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的美学特征。

C. 从思想形态上说,北方文化系统更多的是充满先秦理性精神的儒家思想,而南方文化则更多的是充满理想和浪漫气息的道家思想。

D. 20世纪,北伐战争和长征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潮流,港台商业文化的进入使北方精英文化面临着大众文化的挑战。

2. 下列对原文的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国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对立融合的观点,以此作为全文论述的总纲。

B. 从整体看,文章的论述以时间为经,以文学、美学、地形、思想意识等方面为纬,纵横交错。

C. 作者以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元杂剧和南戏、明清传奇为例,论述南北文学的对立和分庭抗礼。

D. 文中“暮春三月”等引用、“撒播革命的种子”“一路厮杀”等比喻拟人,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周朝起,南方文化之所以受到北方文化的排斥轻蔑,是因为南方诸国被北方视为“蛮夷”。

B. 战争在文化的地位归属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胜利的一方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C. 一种文化的特质,跟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D. 从美学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分属南北文化。

【答案】1. B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A是两个部落而不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战争。

C参见原文倒数第二段第一句。

原文“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D应该是南方文化引领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潮流。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例如本题C选项就是对原文信息的曲解。

2. 试题分析:C. 作者以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元杂剧和南戏、明清传奇为例,论述南北文学的对立和分庭抗礼。

论述的是南北文化的对立融合。

3. 试题分析:A. 从周朝起,南方文化之所以受到北方文化的排斥轻蔑,是因为南方诸国被北方视为“蛮夷”。

强加因果。

原文是“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

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

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

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上奇.其材,(甲)为尚书令,(乙)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

明年,昭帝(丙),宣帝即位,褒赏大臣,(丁)万六百户,功次大将军光。

大将军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奏曰:“车骑将军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与大将军定策,天下受其福,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使专精神,忧念天下,思惟得失。

”上亦欲用之。

安世闻指.,惧不敢当。

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耳妄闻,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军后,唯天子财哀,以全老臣之命。

”上笑曰:“君言泰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后数日,竟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有郎功高不调,自言,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

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

莫府长史迁,辞去之官,安世问以过失。

长史曰:“将军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

”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光。

天子甚尊惮大将军,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

天子报曰:“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

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

”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

(《汉书·张汤传》)4. 依次填入文中第一段括号里甲乙丙丁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拜升薨赐B. 擢迁崩封C. 除徙卒奖D. 迁擢崩谥5.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奇.其材奇:认为……奇特B. 将军为明主股肱..股肱:喻得力大臣C. 贤不肖较.然较:明显D. 心密.于光焉密:亲密6. 下列句子中划线部分,用括号里的短语替换,意思最接近的一组是①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夙夜不怠(夙兴夜寐)②忧念天下,思惟得失(患得患失)③安世闻指,惧不敢当(当仁不让)④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不言而喻)⑤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自不量力),继大将军后⑥君言泰谦。

君而不可,尚谁可者(非你莫属)A. ①⑥B. ②④C. ③⑤D. ①④7.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安世之所以能够担任尚书令,主要是因为他找回了皇上驾临河东时丢失的三箱书,且无一遗漏,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

B. 御史大夫魏相在霍光去世几个月后向皇上极力推荐张安世担任大将军,让他集中精力,心忧天下,但张安世坚决推辞还是未能如愿。

C. 张安世在举荐人才方面不是很积极,即使有所推荐,也不求私谢,表现出隐匿名迹、远离权势的作风,很多人对他不主动推举人才颇有微词。

D. 张安世地位尊崇,食邑万户,但他不坐吃山空,夫人家童都有手艺,家产不断增殖,比大将军霍光还富裕,皇帝很亲近他。

8. 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1)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军年老被病,朕甚闵之。

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

【答案】4. B 5. D 6. A 7. A8. (1)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军强餐食/近医药/专精神/以辅天年(2)将军年老生病,我很怜悯你,虽然不能办事(处理政事),驰骋万里(克敌制胜于万里之外),你是先帝的大臣,精通国家安定混乱之道(通晓国家治理的道理),我比不上你。

【解析】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选词填空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考查的都是动词,考生要注意根据文本的意思准确填空,例如甲乙两空根据前文意思是升官所以填“擢”“迁”,丙空是指皇帝的死,所以填“崩”。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密:隐藏。

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理解所给语句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差别。

本题用排除法⑤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自不量力),解释有误所以可以排除C选项。

再如④言之为先事,不言情不达(不言而喻)对原文解释有误。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对原文意思的理解,本题A选项中分析张世安被提拔的原因有误,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未尝出。

”其被提拔是才能被皇帝认可。

8. 试题分析:本题两道小题分别考查的断句和文言翻译类试题,断句题要注意句中停顿词语“非”“愿”“近医药”“以”。

文言文翻译要注意抓住得分点:闵——怜悯、视事——处理政事、折冲万里——驰骋万里、明于治乱——倒装句式。

参考译文:张安世,字子孺,年幼时靠父亲的地位任郎官。

因熟悉图书供职尚书,精心尽职,休假也不曾外出。

皇上驾临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籍,询问无人能知,只有张安世记得,将所失图书的内容都写下来。

后来购买到这些书,拿来校对,(张安世所写)没有遗漏。

皇上认为他的才能很奇特,提拔他为尚书令,升任光禄大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