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中外教育史第2阶段测试题2a

2015中外教育史第2阶段测试题2a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中外教育史》第三章至第五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本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1、哪一组答案完全是中世纪教会的教育观点与方法( D )?A. 性恶论;启发式教学法;心灵自由是美德;民族语言教学。

B. 性善论;发现式教学法;以服从、贞洁、贫穷为美德;拉丁语教学。

C. 性善论;灌输式教学法;知识即美德;民族语言教学。

D. 性恶论;灌输式教学法;以服从、贞洁、贫穷为美德;拉丁语教学。

2、( C )是世界上最早文学艺术类专门学校。

A. 古印度古儒学校。

B. 古埃及文士学校。

C. 东汉的鸿都门学。

D. 唐代的律学。

3、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有个著名观点,叫做( A )。

A.“知行合一。

”B.“知先行后。

”C.“行先知后,知行并进。

”D.“知先行后,知行合一。

”4、西欧中世纪城市学校的教学方式一般采用( A )。

A. “艺徒制”。

B. “班级授课制”。

C. “讲会制”。

D. 以上三种方式并用。

5、宋明理学是( B )的产物。

A. 儒法道三派合流。

B 儒道佛三教合流。

C. 儒法佛三教合流。

D. 法道佛三教合流。

6、西欧最早的一批大学建立于12世纪的( D )。

A. 英国、德国和俄国。

B. 英国、法国和德国。

C. 意大利、法国和德国。

D. 意大利、法国和英国。

7、在明末清初实学教育家颜元那里,“圣贤之才”指的是( A )。

A.“治术人才”和“百职人才”两种。

B.“治术人才。

”C.“百职人才。

”D.“道德人才。

”8、明清科举四级考试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所获出身分别是( C )。

A.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

B. 秀才、举人、进士、贡士。

C.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D. 秀才、贡士、举人、进士。

9、宋元以来的蒙学教材“三、百、千”指的是( D )。

A.《唐诗三百首》、《百家姓》、《千字文》。

B.《唐诗三百首》、《百家姓》、《千家诗》。

C.《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

D.《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0、美国第一所文实中学是( A )于1751年在费城创办的,该校即宾夕法尼亚大学前身。

A. 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

B. 著名政治家林肯。

C. 《独立宣言》起草人杰弗逊。

D. 托马斯·潘恩。

11、( C )里名师大儒很多,如董仲舒、王充、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私学大师。

A. 宋代书院。

B. 汉代书馆。

C. 汉代经馆。

D. 明代书院。

12、( B )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大学教育建设的开始。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南洋公学。

D. 福建船政学堂。

13、1800年( B )创办英国第一所幼儿学校,广为仿效,一时形成了“幼儿学校运动”。

A. 斯宾塞。

B. 欧文。

C. 卢梭。

D. 裴斯塔洛齐。

14、下面的( D )组答案中含有不正确提法。

A. 近代各国先后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令,英国颁有《巴尔福教育法》、美国各州颁有《义务就学法》、日本颁有《教育敕语》等。

B. 近代各国先后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令,英国颁有《巴尔福教育法》、美国各州颁有《义务就学法》、日本颁有《学制令》等。

C. 近代各国先后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令,英国颁有《初等教育法》、美国各州颁有《义务就学法》、日本颁有《教育敕语》等。

D. 近代各国先后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令,英国颁有《巴尔福教育法》、美国颁有《国防教育法》、日本颁有《教育敕语》等。

15、我国近代提出实行4年义务教育的第一个学制是( C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二、判别、改错并扼要说明理由(正确打√、错误打×,无论正确与否都要说明理由。

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标志着先秦儒学的复兴。

判断:×改错: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反映了儒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发展。

理由:汉代汉武帝时的“儒术”是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兼容了法家、阴阳五行家,甚至后期道家的某些因素,综合而成。

2、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封建制内部的改革运动。

判别:×改错:16 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是文化教育领域中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一次大决战。

理由:宗教改革以自强“选民”取代上帝赐福、以“信仰救赎”反对教皇和教会控制、以“4R”、人文甚至实用科学教育抵御教会文化专制,并倡导普及初等教育、光大民族语言等等,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直接打击了天主教这一欧洲封建势力的精神支柱。

3、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认为,明代灭亡的原因是教育失败导致“人欲横流”。

判别:×改错: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认为,明代灭亡的原因是空谈“心性”、把强国富民的“人欲”置于脑后所致。

理由:启蒙思想家认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口号把把道德与物质利益割裂开来,导致教育不能正确把握理欲、义利、德才、文武的关系,使人才只知空谈心性,把强国富民的“人欲”置于脑后,从而误国误民。

4、英国是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判别:判别:×改错:德国是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

理由:从16 世纪后半期开始,德意志境内各公国先后颁布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

史称“普鲁士小学之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第一即位之初便发布谕令,由政府拨款办学校。

而英国则是从19 世纪后期才开始推行义务教育的。

5、洋务派教育改革虽然是为了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但却引进了资本主义文明、导致了清朝的垮台,所以是历史的失败者。

判别:×改错:洋务派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清朝封建统治,虽然未达到目的,却不能说是历史的失败者。

理由:洋务派洋务派教育改革通过派遣留学生、办新学堂等措施引进了资本主义文明,加速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和近代化的步伐,从长远看是有功于历史的。

三、语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师法、家法。

答:汉代太学的教学特点之一。

所谓“师法”,指在经书、经说的解释上具有清晰、渊源久远的师承关系,并得到朝廷的尊信、被立为博士,则他们的经说便可成为师法。

再传下去,博士的弟子在此体系内发展出小的派别,这就是“家法”。

二者是源流关系。

重师法家法对经学传授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才智,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2、书院。

答:书院又称书舍、精舍等,出现于唐代后期(公元8 世纪左右)。

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有的一种藏书、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组织。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其程度一般属于大学。

3、星期日学校。

答:也称主日学校,1781 年英国出现的一种学校。

由一些传教士在星期日面向工厂童工所设。

以学习宗教条文为主,兼学粗浅的读写知识。

在英国很快得到推广。

19 世纪后期被正规初等学校取代。

4、导生制。

答: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

出现于18 世纪7,80 年代,倡始人是两位传教士贝尔和兰卡斯特。

具体做法是:教师先教年龄较大、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再由导生转教其他学生。

这种制度学校开支少,有利于普及平民及童工的初等教育,很快在英国流行开来,后来又传到法、美、意、瑞士等国。

5、公立学校运动。

答:这是19 世纪20 年代至南北战争前发生在美国的教育普及运动,涉及公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师范等多个层次。

1825 年,美国首部普及初等强迫教育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公立学校运动兴起。

40 年代“公立学校之父”贺拉斯·曼倡导各州普建公立学校,该运动走向高潮。

公立学校运动注重社会实用,为19 世纪末各州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简答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1、简述英、法、德、美、日等国近代教育领导体制的特点。

答:世界各主要国家的近代教育领导体制各有特点,英国形成的是国家领导和地方分权并存型教育领导体制,法国、日本形成的是中央集权型教育领导体制,德国、美国形成的是地方分权型教育领导体制。

到“二战”以后,个别国家的体制有所调整,但大体仍是如此。

2、简述朱熹的“分段教育论”。

答: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小学教育(8~15 岁)和大学教育(15 岁以后)两个阶段,所规定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教学方法各不相同。

①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是打造“圣贤坯璞”;教育内容是“学其事”、“学其文”,即学习种种礼节、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教学方法是先入为主、生动活泼、严格训练。

②大学阶段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圣贤之才;教育内容是穷其理,即追求表现为三纲五常的“天理”;大学教法:重视自学、学术交流。

五、论述题(18分)1、请结合史实,论述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重点、特点及经验与教训,谈谈该如何借鉴。

答:(1)改革的内容:一方面摄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另一方面注意选择有利于己的教育实际经验,不断调整,建立起了适应本国需要的教育制度。

举例(从《学制令》、《教育令》、《修订教育令》到《教育饬令》的教育法令调整;现行制度的调整)。

(2)改革的重点:以普及义务教育为重点,为发展资本主义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举例(仅耗时30 年不到就基本普及了6 年初等义务教育)。

(3)改革的特点:是在日本统治阶级极端重视与推动下自上而下实行的。

表现形式举例(首相考察欧洲;政府一次次修改法令;最后的《教育饬令》)(4)日本近代教育的经验教训:既有进步意义,又遗留有消极的一面,具体分析其经验与教训。

并谈谈我们该如何借鉴。

如上所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能够迅速地从一个远远落后于欧美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强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厉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教育。

因此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和吸取。

但是我们只能吸取日本发展教育的经验中的积极部分,即对我们有用的部分,其中消极的东西,我们应该摒弃。

我认为在日本发展教育的经验中值得我们吸取的有三点:(1)通过雷厉风行的普及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

我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目的就是迅速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以便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应当借鉴日本的经验,在推行普及教育时,应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

(2)肯花钱办教育,增加教育投资。

据统计,明治初年文部省的教育投资高于其他各省,1873年和1879年教育经费分别为143万日元和139万日元,而这个时期政府财政相当拮据。

日本重视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的使用上,每年都以义务教育为重点,从50年代起到现在,义务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均为60%左右。

公共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1888年为1.8%,1900年为2.1%,1910年为2.3%。

教育费用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在整个明治时代,一直占10%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