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张 焱摘 要: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应以音乐治疗方法技术中的主动法为核心,用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进行干预治疗,注重“一听即动”的原则,强调“患儿本位”,透过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为患儿提供有益经验。

关键词: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TE ACCH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71(2006)02-0123-05收稿日期:2005-08-12作者简介:张 焱(1969~),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讲师,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会员。

在现代科技作为强大的驱动力,引领人类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的今天,反观人类自身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并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存在的儿童发育过程中的行为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三大核心症状,在社会联系和交际、语言和认知、对事物的反应、感觉的调控及运动等方面存在行为异常[1](第145页)。

孤独症自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莱奥・卡内尔(Leo Kanner )发现以来,世界各国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之势(目前的发病率约1/500)[2](第2页)。

目前我国未对孤独症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保守地估计我国有孤独症儿童30~50万[3]。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学和生化异常改变没有被完全阐明,该症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主要通过特殊的教育与训练,以期取得良好的预后,因此孤独症已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孤独症儿童的相关症状中,大多数患儿都存在感觉异常,尤其是听觉敏感[4]。

由法国耳鼻喉科医生布拉德医生建立的听觉统合训练(Audit oryI ntegrative Training,A I T )近年来已被广泛运用于孤独症儿童临床治疗中,主要针对该症儿童的症状,通过聆听经过加工过的音乐,即随机删除了低频和高频的CD 音乐,音量不要超过85分贝等方式以达到治疗目标[5]。

另有研究发现,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模仿能力比一些有音乐天赋的正常儿童还要高[6]。

美国孤独症研究院院长里姆兰(Berhard R i m 2land )博士认为,孤独症人士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尽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他们对音乐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孩子甚至具有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7]。

在音乐临界期内(约12岁以前),儿童对音乐都有很好的反应能力,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能成为有效地改善身心功能,协调他们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以及矫正儿童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个时期,有效的音乐治疗有着独特的训练意义与治疗价值。

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 )是通过音乐反应对诸如生理缺陷、精神紊乱或情绪紊乱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利用音乐刺激和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设计、策划和选择治疗方案,实现对・32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 ory of M usic 患者的帮助和干预,包括治疗、调节、教育和训练等方式的综合性过程,是一门音乐与人本精神和生命科学相融合的新型医疗技术[8](第131-139页)。

我国对于音乐治疗的研究与应用迄今仅20年左右,作为医疗的辅助手段,音乐治疗被广泛运用于普通人群的心理治疗,以及精神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医疗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音乐治疗开始运用于特殊教育领域,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进行了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研究,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也开始重视音乐治疗的研究实验[9]。

到目前为止,音乐治疗介入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研究工作在我国及全球范围内仍显匮乏,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努力参与。

笔者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案治疗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孤独症儿童病症的特殊障碍,为了重建、维持及促进孤独症儿童心理与生理健康,将行为心理学、特殊教育学及音乐治疗学三者统合起来,分别就音乐治疗的技术方法、医患关系的确立,以及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与应用行为分析疗法11音乐治疗与结构化教育(TE ACCH)结构化教育(Treat m ent and Educati 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 on handicapped CH ildren,TE2 ACCH)是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建立的一套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是现时在欧美国家获得很高评价的孤独症训练课程。

该课程主要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核心是以孤独症儿童具有视觉理解优势的“文化”特性为切入点,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对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从而促进正常发展,消除过度行为,避免与消除固定僵化行为[10](第11 -16页)。

为了建立适合于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系统,笔者尝试将结构化教育与音乐治疗融合起来,通过对环境的结构化、时间的结构化以及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发现能有效地减低患儿的挫折感,获得内心的安全感与稳定、安宁的情绪。

尤其在接触某些具有抽象的音乐概念时,加入视觉提示的元素,使患儿能较快地调动兴趣,积极地参与配合治疗。

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程序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构建患儿内心需要的根本,也是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基础。

例如,以训练患儿注意力为目的的听音乐击拍训练中,针对患儿目光回避的特点,通过借助音乐的手段,运用视觉上的节奏提示,能有效训练患儿专注地用目光追视物体,同时饶有趣味地培养其良好的节奏感;再如,在器乐演奏治疗中,通过卡片图形的视觉提示,建立一整套器乐练习的程序卡,在治疗师的引导下,一个一个步骤地进行,再经过逐步过渡到撤消治疗师的辅助,最终建立结构化教育中个人工作系统,独立完成。

在香港和台湾,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透过颜色音符来学习阅读乐谱和弹奏钢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7]。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这些有益的治疗方式都能使他们较快地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些成功的经验又令他们维持着家庭中的练习。

当训练变成习惯时,不但可以开阔孤独症儿童生活的兴趣,有效地帮助患儿处理原本在他们看来杂乱无章的各种信息,更可以培养他们集中精神的能力及按部就班的工作习惯,同时也是社交情绪发展中不可多得的训练。

21音乐治疗与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 lied Behavi oral Analy2 sis,ABA)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发展形成的治疗理论与方法,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发展而来,它与结构化教育一样都是专门针对治疗孤独症儿童的方法[2](第8页)。

笔者尝试将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与音乐治疗结合起来,通过采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的发展。

笔者发现这种治疗技术尤其适用于音乐治疗中有关对治疗师指令的应答、动作技能、韵律活动与歌唱、器乐等内容的训练,疗效显著。

该疗法的核心部分是任务分解技术(D iscrete Trial Therapy,DTT),它通过对任务的分析与分解,将原本复杂的训练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单元,逐个击破,最终再将之系统化。

这种分解治疗目标的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促进了患儿学习的动机,让他们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行为训练与学习。

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运用需要对个案的训练做详尽的记录,每一个小的单元都要经过大量的练习,达到8~9/10的正确概率才能进行下一项训练。

在治疗时笔者发现,对患儿的负面行为,强化物与负性强化的运用也同样适用。

例如,在音乐治疗中,原本安定的患儿忽然兴奋尖叫,那么治疗师就可采用忽略法,待患儿停止尖叫后立即给予奖励,以强化他的平静行为。

强化物的选择必须有一定的策略,首先必须了解患儿的喜・421・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6年第2期好,再结合治疗发掘新的强化物,在轮流使用多种强化物时,还要注重即时地鼓励儿童,奖励物的程度也应有所不同。

由于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偏好,以及音乐活动带给他们的满足感,这足以令音乐成为他们训练过程中的正性强化物(Reinf orcer ),可使训练模式生动而富有吸引力,并替代儿童对食物奖励的依恋,形成精神强化。

例如在进行以感觉统合为目的的动作韵律训练时,当患儿配合了治疗师的要求,进行了一定量的训练后,即以播放他喜爱的音乐作为奖励或伴奏,一举两得[11]。

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与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结合,给治疗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是两者结合,也可以是三者并存,主要取决于患儿的需要,酌情考虑,使治疗达到最优效果。

音乐治疗中的“听”与“动”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当声音信号通过听觉器官的神经纤维传导至丘脑和大脑皮层系统,音乐中的音高、音强、音色这些基本元素能够直接通过丘脑等皮下结构大脑机体产生自主的反应,而不需要通过大脑皮层的加工就能获得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使人们可静享“耳福”。

同时音乐又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各种音响以时间为载体,在时间的过程中展示着自身有序的声频律动,而这种声频律动与大自然中一切具有生命的物体产生着异体同构的共鸣,形成起、开、张、合的有序交替与增长的生命律动。

音乐中的节奏模式和曲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体的特征节律有着奇妙的共通。

朗格尔(S .K .Langer )将此描述为人类生理、心理的某些特征与音乐某些特征相当类似[12]。

笔者就两者的关联由此做出了以下阐释:图1由此可见,音乐通过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系统,产生了人体行为的节奏与情绪的节奏变化、反应,它对于人类身心效应的影响机制在潜移默化的交互作用中也愈来愈显现出其独特的效应。

音乐治疗正是运用和发挥了音乐艺术的这一特殊功能而获取治疗时效的。

长期以来,音乐治疗方法技术中的聆听法是一直居于主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中,笔者发现以聆听特定的乐曲帮助情绪暴躁、有攻击行为与自伤行为的患儿,能起到一定的镇静、安神与专注的作用,有助于建立治疗师与患儿的良好医患关系,为今后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对孤独症儿童以聆听法作为主要治疗手段有值得商榷之处。

笔者认为,单一的倾听很难使患儿像成人般长时间配合安坐,更无法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冥想、情绪转换、讨论与积极聆听以及音乐想象等治疗。

相反,大量被动式的聆听易使儿童可能过度沉迷于独自的音乐世界中,造成意识上对现实社会的偏离,对外部世界变得更加冷漠。

故而笔者的观点是,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应以采用音乐治疗方法技术中的主动法为核心,更多地倾向于“动”与“听”的结合,进行大量的歌谣演唱、律动模仿、打击乐等器乐演奏、音乐游戏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进行干预治疗,使听觉、视觉、运动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功能逐渐形成感觉互动、沟通协调并共同参与的综合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