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悟理解作品内容。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35岁以前):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

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长安时期(35~44):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

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44~48):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48~59):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二、课前反复诵读诗歌《兵车行》,完成下列任务。

1、杜甫,字,自号,因一度在成都尹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诗文集为。

我国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他的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

2、注音辚辚..萧萧..耶.娘干.云霄点行频.荆杞.陇.亩啾啾..3、注释辚辚..:萧萧..:行人..:耶.娘:走.相送:干.云霄:但.云申恨..:未休.信知..:烦冤..4、通假字:耶娘妻子走相送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以下问题:6、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7、诗歌自然地分成三个自然段,分别为我们描述了三幅怎样的画面?8、《唐宋诗醇》书中对《兵车行》的开头部分有这样的评价:“行色匆匆,笔势汹涌,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9、展开联想和想象,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尾段画面。

10、诵读诗歌主体部分,概括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哪些灾难。

然后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诗句,赏析并有感情地诵读。

11、探究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草野,豺狼尽冠缨。

这两首诗都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比较其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五、拓展阅读走进杜甫人生走进,走进你的精魂.走进你的诗胆豪气,走进你遗留下斑驳的残碑,还有走进你那诗中拓出的崇高爱国精神。

那一句句、一行行千吟不衰的诗句,是你不小心放进日子里的吧!你可曾知道你酿成的诗酒又醉倒了多少炎黄子孙?读书与漫游时期,你飘生吴越,闲情四射,后归洛阳应举。

不第。

再游齐赵,其间初绘泰山,一首《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即以突现出泰山的宏伟与你人生的抱负。

继而遇李白、高适同游于梁、宋结下深厚的友谊.正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啊!。

困居长安时期,你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由此你感叹而作《兵车行》、《丽人行》等评批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记录下了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凄惨;道旁过者问行人→被驱不异犬与鸡的征夫惨痛申吟;长者虽有问→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怨恨控诉;你这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深入人心。

安史之乱时期,潼关失守,你独投肃宗。

途中被俘,押至长安。

闻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感慨而作《月夜》《春望》《衰江头》《悲陈词》等诗篇。

抒发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之后你潜逃到凤翔行在,做了左拾遗。

当你忽闻官军胜利的收复蓟北时,涕泪满衣裳。

激动与喜悦之情使你挥墨而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直抒胸臆。

好景不长再之后又是战乱频,人们颠沛流离的生活着。

你提起愤慨之笔,再次镌刻下那催人泪下、心寒不羁的历史的片段。

使得“三吏”“三别”成了不朽的传扬,也使你成为了人们所歌颂的“诗史”西南漂泊时期,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以及关辅饥荒。

自家的茅屋被秋风所破,大雨如柱,长夜难眠。

你推己及人,联想到的是: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命运。

你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如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正是你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与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你远大的抱负未能实现,极度愤慨之时,你正话反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抒发了一生的心事,毅然的选择弃官携家随民而去,于是乎发出“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人生感悟。

一字一泪,感人肺腑。

从成都流浪到夔州,你卧病于此。

用一首《登高》再次概括了人生的苦况,情怀深蕴,顾盼生辉。

唤年你独登岳阳楼,虽然已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而你心却依旧怀着“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博大情弦。

在这生命即将燃尽的时刻,你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的安定,真的是令人感慨万千。

①走进苍茫的浩野,只为寻你。

是你将碧绿的溪流溶进了昏迷的旧梦,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书写那深深的“骨”字.走进流光的映影,只为懂你。

是你将苍冥斟入了岁月的浓桨,独自一人苦咽那口溶泪的酒。

走进历史的炊烟,只为悟你。

是你将明月的清辉撒满了天空,却把暗淡的黑影留给了自己。

②当时间湮没了河流,当历史暗淡了天空,在大唐由盛转衰的背景里,永远有你冲天的豪情。

你用自己飞天的痕迹,阐释了你的人生。

你飞入了史册,注定成其中夺目的一颗星星。

肩膀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

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

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可能过得轻松。

“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

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

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

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

他仕进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当他幼年在自己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安排下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

幼时身体赢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

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心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

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

③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是高于传统的儒家。

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位,都要谋其政。

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直接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平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进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

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

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

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课外练笔:从上面三句中任选一句,仿照其句式写一段关于杜甫的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