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象五脏课件

藏象五脏课件


• (3)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主血脉正常—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
心主神明正常—味觉灵敏、语言流利清晰 ②病理表现
心阳不足—舌质淡而胖嫩
心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阴不足—舌红瘦瘪 心火上炎—舌尖红赤或舌体糜烂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语謇或失语
• 4、在液为汗 • (1)含义:又称汗为心之液,是指心与汗
笑无常
(三)心的系统联系
体——脉——脉为血府 华——面——面部血管丰富
手少阴心经别络通舌
心在
窍——舌—
心行血以濡养舌体 舌功能与心主神相关
液——汗——“阳加于阴谓之汗” 志——喜,“喜则气缓”
• 1、在体合脉 • (1)含义:是指全身的血管与心连通,并与 心脏配合,共同完成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 • (2)机理: 解剖上:心有四大血管支撑 生理上:心与血脉相连,心搏推动血行 病理上:心脏有病可表现于脉象 诊断上:观察脉象变化可诊断心脏病
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 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
主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 和脉管的舒缩,使血流通畅
• (2)机理: •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心与血 心血脉的关系 心与脉 血与脉 血液正常运行 的必备条件 心的阴阳平衡 是主血脉的重 要条件 心神的调节 多个器官的参与 心气充沛 血液充盈
心行血,心生血,血养心 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 脉为血府,血养脉
见精神错乱,甚或心气暴脱而亡等
如范进中举而疯,牛皋大笑而亡 心气逆乱—喜笑不休
心气不足—令人悲伤
心包络
• 别称:“心包”, “膻中”,“心主之宫 城” • 部位:心的外围 • 经络: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 为表里 • 功能: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 能 • 病理意义:“代心受邪”
思考题
• 5、在志为喜 • (1)含义: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喜的情志
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2)机理:
• ①心为君主之官,喜为良性刺激归心 • ②喜悦的心情,可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 全身舒适,益于健康
• (3)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情志安和,欢喜适度,身心健康
②病理表现
喜乐过度—心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损伤心神,重者可
中医基础理论
藏 象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李翠娟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藏象学说概论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本节主要内容: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 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 时等的关系。
一、心
(一)概述
位臵:位于左胸腔,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五 脏
名称
结构特点
生理功能
功能特点
阴阳 经络 表里 络属
肝、心、脾、肺、 实体性器官 藏而不泻, 化生贮藏精气 肾 满而不实 (中满)


六 腑
胆、胃、小肠、大 泻而不藏, 中空性器官 受盛传化水谷 肠、膀胱、三焦 实而不满


奇恒 之腑
脑、髓、骨、脉、 中空性器官 胆、女子胞
②病理表现
心气虚----行血无力:心悸,气短,胸闷,脉微, 心阳虚----血寒则凝:胸闷,胸痛,唇舌青紫,面色晦暗,脉涩 心血虚----失于濡养:心悸,面色淡白无华,脉细,舌淡 心阴虚----阴虚则热:心烦,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火旺----胸中烦热,舌尖生疮,脉数
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 (2)神的含义: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 分。 广义之神 狭义之神 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每一个脏腑不单纯 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 统的生理和病理的综合概念,可能包括许多 脏器的功能,如脾。 • 脏器是纯粹的解剖学概念,其功能散在于许 多脏腑之中。如大脑。
(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采用“以象测脏”的方法, 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物质基础、生 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 体、华、窍、志、液,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 关系的学说。
• (3)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心血充盈,面得血荣:面色红润光泽,
表情丰富自然 ②病理表现
心气亏虚—血行不畅,心血瘀阻:面色青紫晦暗
心血亏虚—面失血荣:面色淡白无华
心气暴脱—面色苍白或暗滞
• 3、开窍于舌 • (1)含义:又称“舌为心之苗”,是指舌为心之外 候,通过对舌的观察,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和主神明 的功能状态。 • (2)机理: 经络上:手少阴心经及别络联系于舌 舌的血脉极其丰富 主血脉 生理 舌面无表皮覆盖 功能上 舌主言—舌者,音声之机也” 主神明 舌主味觉—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 能知五味矣”
• (1)藏与象的关系
• ①藏象相通,藏变象变
• 有藏才会有象,藏和象是相通的;有藏的功 能改变,才会有象的变化。(有诸内必形诸 外)
• ②司外揣内,以象测藏
• 藏是象的内在本质,象是藏的外在反映。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 (2)藏象、脏腑与脏器的关系
• 三者名称相同,实质不同。
• 藏象是以生理病理征象为主的概念。
2、主神明(心藏神) (1)含义: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是指心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 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 (3)机理: • ①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 基础。
心生血、行血
血生神、养神、藏神
血者, 神气也
心藏 神
血 主宰和调控人体的精神活动。 养 脏
神御脏
有密切的关系。
• (2)机理: • 津液入脉化血
• 主血脉 汗血同源 • 心 津液出于皮肤为汗 • 主神明—调节卫气,司汗孔开合 汗为 心之 液
• (3)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功能正常—汗液正常排泄
②病理表现
心气虚—自汗
心病出汗异常 心阴虚—盗汗 心阳暴脱—绝汗 多汗—伤津耗血—血不养心 出汗异常影响心 大汗—亡阳—心阳暴脱(如中暑)
• (4)意义:
①生理表现
心主神明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反应灵敏,思维敏 捷,寤寐正常
②病理表现
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神失养—精神不振,失眠多梦,健 忘,思维迟钝 心阳暴脱—意识模糊,甚则昏迷 心火亢盛,内扰心神—心烦失眠,甚或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痰浊蒙蔽心神——癫病:精神抑郁,表情淡薄,喃喃自语 痫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 痰火扰乱心神—狂病:狂越妄动,打人毁物,胡言乱语,哭
影响藏象学说的形成因素:
藏象的概念和结构源于古代 的解剖观察 内脏的部分直观功能源于其 形态学的认识 内脏的复杂功能通过整体观察 而赋予 藏象概念由临床验证不断得到 修正和完善 藏象概念的确立得益于 哲学思想的渗透
藏象学说
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1、五脏与六腑阴阳表里配合,构成一个 整体。 2、五脏与体、华、窍、液联结成一个整 体。 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4、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不仅是保证人 体平衡的关键,也是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协调平衡的关键。
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 ②心具有接受外来刺激,并作出正确 反应的能力。
• 《灵枢· 本神》指出:“所以任物者谓之 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充分说明了心为心 理活动的中枢,对各种心理活动起着整体 调节作用。
• 1.心的别称有哪些?心的系统联系有哪些? • 2.何谓心主血脉?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哪 些因素有关?其生理病理意义为何? • 3.心主神明的含义是什么?其生理病理意 义为何? • 4.如何理解“汗为心之液”? • 5.为什么说“心者,生之本”?
二、肺
(一)概述 位臵: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为 “华盖”。 形态:肺叶白莹,虚如蜂窠,质地疏松。 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外在联系:在体合皮,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其华在毛,在 志为悲。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特性:华盖,娇脏,肺喜润恶燥 别称:肺为“华盖”、“娇脏”、“气之本”、“相傅之 官”。 属性: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少阴,五行属性为金。 经络: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二)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明〃李梴《医学入门》提出心有 “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以来,一般 认为血肉之心主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 人体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1)含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 血液的生成、推动和调控全身பைடு நூலகம்液运行的 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 而为血(浊气归心) 主血─ 心主 血脉
(二)肺的运动特征
1、肺主宣发 (1)含义:是指肺气有向上升宣、向外布 散的特点。 (2)体现: 通过肺的宣发,呼出体内浊气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 为喜。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属性:阴阳属性为阳中之太阳,五行属性为火。 经络: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 特性:喜清静内守,恶热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以 象 测 藏
应象
内脏与自然界相通 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主要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 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也涉及内在脏腑的解剖 形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