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发展针对陕北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设府谷、神木镁产业基地,推进榆林能源基地资源深度转化,拉长产业链条,加大财政引导资金投入力度,组建省级镁业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重点发展六种镁合金,加强镁业人才建设镁锂合金材料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属于国际上列入高度保密的技术。
今年年底,中国将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实现这种金属结构材料的规模化生产,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等多个领域。
据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家柴东朗教授介绍,镁锂合金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塑性等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可部分替代目前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铝材及其他铝合金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对镁锂合金材料研究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直到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镁锂合金生产线。
经过两年来的进一步研发,目前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已在镁锂合金的冶炼工艺、质量控制、表面处理、机械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产品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根据规划,到今年年底,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镁锂合金超轻材料项目将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可年产100吨镁锂合金超轻材料。
我国镁深加工能力很薄弱。
虽然早在50年代后期镁压铸业就已经起步,先后有若干厂家生产林业用机械和工具、风动工具等镁合金压铸件。
到了90年代初,在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发展的带动下,国内的镁压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为3C等产品配套的镁合金压铸件厂主要云集在华南和江、浙地区,尤以珠江三角洲一带最为突出。
这一地区受到香港、台湾两地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支撑、市场的开拓以及管理的介入等全方位的拉动,发展速度令人关注。
积极稳妥地发展镁产业实现镁合金产业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集成度高的大型系统工程。
近1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建立的一大批镁合金压铸工厂,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汽车和IT行业的基础结构件的生产群体。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镁合金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前头,无论是在技术本身,还是组织实施、政府和行业攻关计划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台湾和香港地区在镁合金加工领域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均具有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基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借鉴的。
镁合金产品开发技术含量高,要求资金投入多,投资风险大,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没有很强的市场变化应对能力,没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将难以维持有效地镁合金压铸生产。
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把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按市场机制运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镁合金压铸业的发展,是应对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基础对策。
我国在镁合金的研究开发、市场启动和产业化等方面都已经严重落后于发达工业国家。
中国发展镁产业的关键是不能满足于利用低层次的加工业提供廉价的美产品,只能通过发展高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实施进口替代和鼓励出口的战略,实现镁产业持续发展。
中国镁产业的发展应借鉴国外镁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作用和广大企业及投资者主观积极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用镁产业进步与产业升级来推动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建成若干家集科、工、贸、金为一体的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生产基地或企业集团,使它们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从而大大提高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2013年1月25日,西安航空基地与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中能雍工航空镁业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共同签订协议,标志着“航空镁合金产业园及高效节能镁合金板带示范线”项目正式落户航空城。
这一项目的入区,为西安航空基地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镁合金是制造工业中可使用的最轻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铁路、兵器装备、IT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在航空产业,是飞机襟翼、舱门、轮毂、仪表盘、油路设备等多项零部件的理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航空镁合金产业园入区后,计划在镁合金板带材业务板块上投资17亿元,建成“高效节能镁合金板带示范线”项目。
“高效节能镁合金板带示范线”项目是“航空镁合金产业园”一期的示范项目,采用了最新的“铸轧+温轧”短流程工艺,可实现年产3000吨镁合金超宽超薄板卷带。
“航空镁合金产业园”示范线建成投产后,工研院、中能雍工公司和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将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开展镁合金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
在一期示范线的基础上,将陆续在园区内建设新型镁合金板材、高铁轻轨和汽车专用镁合金型材、高纯度精炼镁锭、镁合金锭、冲压零部件等生产线,以镁合金精、深加工产品为主导,建成占地约250亩的高品质镁合金产品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基地,总产能将达到7万吨以上。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镁合金材料的应用市场,大幅降低镁合金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镁合金产品的质量和制造水平。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西安航空基地成立以来的核心战略选择,而新材料则是基地精心培育的一朵“产业之花”。
近年来,西安航空基地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通过产业链构建,着力培育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配置合理、绿色低碳环保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形成了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无机高分子材料、超轻镁锂合金等多个新材料产业板块,与基地相关入区企业形成了链条式和集群式的互动发展态势。
随着“航空镁合金产业园及高效节能镁合金板带示范线”项目的入区,西安航空基地新材料产业集群又添一员生力军。
借渭北工业区全面推进建设的东风,西安航空基地将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和城市环境建设,进一步做强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实现产业与环境双轮驱动,助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5产业链在向下游延伸!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镁锂合金材料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我国将于年底实现这种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届时不仅将带动整个镁合金产业的启动,也有望给金属镁概念带来长期利好,相关概念值得关注。
中国将实现镁锂合金材料规模化生产据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家柴东朗教授介绍,镁锂合金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塑性等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可部分替代目前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铝材及其他铝合金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对镁锂合金材料研究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直到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经过两年来的进一步研发,根据规划,到今年年底,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镁锂合金超轻材料项目将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可年产100吨镁锂合金超轻材料。
该技术采用真空熔炼技术,在氩气保护条件下进行中间合金及合金材料的熔炼。
通过弥散强化、固熔强化机理提高了镁锂合金强度,通过将镁合金的塑变机制由孪晶变形改变为以滑移机制为主,使合金塑性大幅度提高。
该项目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形成广泛的应用前景,填补国内空白,对促进我国轻质合金材料技术发展应用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该科技成果的技术鉴定,认为其综合性能及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建议在此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产品生产工艺,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镁合金加工工艺流程cloneany 发表于 2006-1-27 12:42:001. 认识镁合金一.重量轻,强度佳。
镁合金的强度是塑胶的二倍,因此以超薄型(厚度在2。
54mm以下)笔记本电脑为例,要让外壳达到一定的强度,镁合金的厚只要1mm,但是塑胶壳则必须做成2mm厚。
因此以同样强度的机壳而言,镁合金的重量不但不比塑胶重,甚至可能更轻;二.散热佳,防电磁波。
镁合金的耐热性,散热性及电磁波遮蔽效果,三者俱佳,可减少资讯产品因过热而死机的频率。
不仅如此,它耐腐蚀的能力也居所有轻金属材料(铝,镁,钛)之首;三.可回收,符合环保趋势。
塑胶无法回收,但镁合金是可回收后再后的轻金属。
近年来许多先进国家已对资讯产品制定一定的回收率的法规,由此可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3C产品采用镁合金材料。
当“轻薄短小”变成资讯及3C产品的发展趋势时,镁合金产业也成了当红原子弹,将来也极有可能取代塑胶原料,成为资讯产品的标准机壳原材料。
镁合金应用于3C产品起始于日本。
1998年,日本厂商开始在各种可携式产品(如PDA,NB,手机)采用镁合金材质。
2.产品特性一.镁合金材料简介:根据美国金属协会(ASM)定义轻金属材料为铝、镁、钛三种金属及其合金。
而根据这三种轻金属的材料特性来分析,可发现轻合金材料具有制震性强、机械加工性优,且具回收性、轻量化/省能化、防EMI、耐蚀性佳、工程作业性佳、设计弹性化(一体型零件/快速制造、组装、拆解回收;具多样性之制程及表面处理应用技术)、高质感/时尚感等,而广泛用于运输工具、航天、国防、石化、能源、包装、信息电子与营建业等;特别是镁合金方面,由于比重低(质轻,镁合金比重仅1.8,已经接近工程塑料1.2-1.7)且强度足(质硬),加上加工性优、质感佳与热传导快(散热佳优于铝、钛),不仅已经逐渐取代工程塑料,同时且替代原有铝合金产品,而广泛应用于笔记性计算机、PDA、手机等携带式装置(Hand-Held),据了解2000年已有1/3左右笔记型计算机改用镁合金背板与框架,显示该产品所具有的潜力。
虽然目前钛合金应用也逐渐普及,但是在成本、比重与热传导等材料的先天特性限制下,预估镁合金产品将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电子产品方面。
二.镁合金生产制程简介:目前就镁合金的生产制程而言,由于压铸(Die-Casting)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且无论就生产成本、设备投资与良率上,压铸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因此目前是以压铸生产方式为主流,而半固态射出成型(Semi-Solid Forming , SSF)制程目前仍难以威胁压铸制程,且半固态射出成型制程仍有制程专利保护,必须支付相当比重的技术权利金使生产成本更高,但两种生产制程间仍各有优缺点,因此随适用产品的不同,尤其在大型零组件方面,半固态射出成型也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1).压铸与半固态制程比较:就压铸(Die-Casting)与半固态(SSF)比较来说,主要差异在于成型时材料的状态,压铸制程材料需加热至液态,而半固态射出则类似固态熔溶状态;由于材料加热至液态后冷却成型,材料在成型中就因为物理状态改变(材料体积会因为物理状态改变而变化),因此成型时内部材料有收缩形成空孔问题,所以半固态射出在这部分成型质量较佳;但相对于半固态制程,由于材料以液态状态射出压铸成型速度快,特别当材料接触模具时,材料温度急冷快速变化,若镁合金成型产品厚度过薄(<1.2mm以下),则内部材料在未达应成型位置前,就会因外部急速冷却而凝结成固态成型,导致产品成型不平均或困难,所以较不适合半固态射出成型制程;尤其当成型产品肉薄轻巧时,一方面由于需较快成型时间,所以较适合压铸方式成型,另一方面则由于内部厚度较小,因此即使收缩也不会产生很多或较大缩孔,对于质量影响也不大,因此以压铸成型制程较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