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是区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的组词造句的规律。

一、文字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上、中、下、本、末、亡、元、旦、刃、丹、引、寸、兮、凶、朱、亦、勺、血、玉、牟、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演变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鸣(鸟叫)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气味)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2、词的本义、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基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基本义。

比喻义: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词的比喻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3、偏义复词(偏义词):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明哲保身、复辟、爪牙、衣冠禽兽、乖、谤、祥等。

5、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1、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①译为状语+动词。

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

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③相当于一个动宾短语。

例如:许子冠(戴帽子)乎?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即不作状语,文言文作状语其实是译作一个介词短语(介词+名词)。

例如: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2、动词使动用法:一般句子是主语发出动作,使动句是主语使(让)宾语而发出动作。

①动词的使动:一般是不及物动词。

例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形容词的使动: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的状态。

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名词的使动:谓语是名词。

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谓语)例如:尔欲王我乎?意动用法:①形容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

例如:渔人甚异之。

②名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

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为动用法:翻译格式——主语给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文赢请三帅。

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主语对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泣之三日。

(“之”代病梅)动词作状语:区别:①状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还在进行。

例如:立而饮之。

②连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早已结束。

例如:切而啖之。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作适当的动词。

例如:安敢轻吾射?4、数词①活用作动词: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

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先秦文学没有量词。

例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不用“二”。

例如: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④“三”“九”和它们的倍数是表示虚指的多数。

例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数的表示方法:两个相邻的数表约数。

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两个数相连表相乘。

例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分子和分母相连,中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

例如:死者十六七。

中间用“有”“又”连接两个数表示相加。

例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代词①人称代词:常见第一人称代词——吾余予我朕(先秦时是一个大众性的,秦始皇据为己有)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而若乃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古汉的“他”是旁指代词,如“他日”“此无他”)②指示代词: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是兹斯然尔远指代词:常见的有——彼夫其③疑问代词:常见的有——谁何曷安焉奚恶胡孰6、副词:(加粗的是现代汉语常用词)程度副词:常见的——最极甚殊至尤良大颇很非常特别十分(程度很深)愈益弥更加越发(表示更进一层)略少稍稍微略微(表示程度浅)范围副词:常见的——悉皆尽咸毕备俱举全都(范围大)但徒止直特唯独只仅(范围小)时间副词:常见的——尝既既已已已经(已经,……后)——过去时方适会正在(正在,正碰上)——现在时将且行将欲将来(将要,将近)——将来时敬谦副词:常见的——请谨敬幸敢窃——没有实词意义。

语气副词:常见的——表肯定——必诚信固果(一定实在果真)表否定——弗勿毋无莫未非不否靡亡未尝(不没有)表反问——“岂宁独庸其”,它们后边有“乎邪哉”搭配表推测——其殆盖庶或其得无无乃庶几7、介词:放在名、代、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方向、对象等。

常见的有——于以为与8、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句子的词。

常见的有——而以则且虽然与及结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9、助词:①结构助词——之者所②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矣焉耳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感叹语气——哉夫矣句首语气——唯夫盖10、兼词:①诸(之于,之乎)②盍(何不)③焉(于此,于之,于是)11、叹词:常见的有——嗟乎呜呼哀哉呜呼嘻唉12、特殊副词“相”“见”:相:①互相。

例如:四人相视而笑。

②递相,只能一对一、上对下、大对小等。

例如: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③起指代作用,在某种程度等于一个代词。

相当于第一人称。

例如:本是同根生,相煎(煎我)何太急。

相当于第二人称。

例如: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负你)。

相当于第三人称。

例如: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救济他们)?见:①相当于第一人称。

例如:府吏见叮咛(叮咛我),结誓不别离。

有何见教(有什么教导我的吗?)13、特别指示代词“者”“所”(一般语法认为是助词):者:不能单独使用。

“者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①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的“者字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的情况”例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放在数词后组成“者字短语”。

例如:此三者皆人杰也。

③“似……者”“如……者”“若……者”:译作“象……样子”例如: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fú)者。

④放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的“者”:除了表示判断以外,还表示因果或停顿。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不能单独使用。

“所+动词(形容词)=所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所:指示或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

后面有宾语就是指示,无宾语就是代替。

①所+及物动词+宾语:所字短语+宾语=定语+中心词。

例如:取武阳所持图。

(指示)②所+及物动词+者:例如:所言者,国之大事。

(指示)③所+及物动词:例如:可汗问所欲。

(指代,代替)④所+形容词:例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⑤所+介词:介词也不能单独使用,其实是“所+介词(名词、代词不出现)+动词”例如:是吾剑之所从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以:A、译作“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译作“……原因”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例如:强秦所以不敢加于兵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⑥无(有)+所+及物动词=动词+名词短语=动宾短语。

例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⑦何+所+及物动词=疑问句宾语前置。

例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说明:《考纲》规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

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句法1、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古汉语里判断句多数都不用“是”,特点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①“……者,……也”表示判断: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君者,舟也(比喻性判断)。

它的变形“……,……也”“……者,……”“……,……”也表示判断:例如:a、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

b、天下者,高祖天下。

c、刘备,天下枭雄。

②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用副词“乃、亦、即、皆、必、非、则、”等帮助判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但这里的名词作谓语了。

这些副词本身不当“是”讲,只是帮助判断。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环村皆猎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注意:1、代词“是”作主语时,不应和判断句混淆。

例如:是(这)吾剑之所从坠。

2、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

例如:问今是何世?2、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

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受事者,叫主动句。

主语是受事者,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叫被动句。

①动词前加“被”“见”“为”“受”:例如——(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②动词后加“于”: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③“见……于……”: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为……所……”:例如——为仲卿母所遣。

⑤“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施(主动)受(被动)同辞:和主动句的形式相同。

例如——帝感其诚。

屈原放逐。

3、倒装句:A、宾语前置: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客何为者?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用“是”、“之”、“唯(惟)……是……”、“唯(惟)……之……”、“唯(惟)……之为……”作前置标志。

例如:将虢guó是灭,何爱于虞?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惟余马首是瞻。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奕秋之为听。

④一般叙述句宾语前置:例如: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

⑤方位词作宾语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定语后置:①中心词﹢之﹢定语: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中心词﹢定语﹢者(助词):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③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④中心词﹢而﹢定语﹢者:例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C、介词结构(介宾短语、状语)后置:例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