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語法基礎
本章首先介紹與句子、短語、詞有關的一些基礎概念,然後再由這些基礎概念出發來介紹與句子、短語和詞有關的基礎分類。
由於古代漢語是以單音節詞為主,與詞的構成有關的問題,在詞的後面作些簡要的說明。
第一節語法的基本單位
這一節我們先簡要說明句子、短語、詞及它們最基礎的分類。
一、句子、短語和詞
句子是前後都有停頓,並且帶有一定的語調、表示相對完整意義的語言形式。
古代漢語是書面語言,句子前後的停頓是通過後人所加的標點符號中的句號、問號、感嘆號等來表示的。
如:
(1)[齊師]{大敗}。
(公羊傳·成西元年)
(2)[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
(3)[子玉]{無禮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頓用句號表示,後兩例是用問號和感嘆號來表示。
至於這些句子的語調,今人只能根據現代漢語的語調比照地來認識,很難確切地知道古人當時到底用一種什麼樣的語調來說這些句子。
以上三個句子全都表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
一個句子常由主語和謂語這樣兩個句子成分構成,在以上四個句子中,
用點和△標示的不同部分,分別是主語和謂語。
主語表示一句話的話題,通常是說話者和聽話者已知的資訊,所以主語趨向於有定。
謂語則是對主語的陳說,對於聽話者來說,謂語對主語的陳說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語、謂語可以由詞直接充當,也常由短語來充當。
短語又叫片語,它有時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見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語或謂語之後,再構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語“齊師”和謂語“大敗”,就都是短語。
詞是語言中最小的能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
以上例(1)中的“齊”、師”等就都是詞。
詞是由語素構成的。
短語、詞與句子是不同的語法單位,句子是使用單位,人們用句子來進行言語活動;而短語、詞則是備用單位,它們並不在言語活動中直接使用。
從大的方面看,一個句子在使用時,可以有兩種不同的作用。
一種作用是關於客觀世界說了些什麼,邏輯學上稱之為表述了一個命題;另一種作用則並未直接表述命題,即關於客觀世界沒有直接說些什麼。
以上三個例句中,例(1)直接表述了命題:說了一件事實。
後兩個例句與例(1)不同。
例(2)是提出問題,關於客觀世界沒有說出什麼。
例(3)是感歎,這樣的句子主要是表示說話人的感情,它間接地表述了命題,但不直接表述命題。
短語和詞不是使用單位,它們沒有語調,也不存在句末停頓的問題。
短語和詞既不表述命題,也不提出問題和表示感情,而是表示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通常是存在於使用語言者的頭腦中的。
詞表示的是比較單純的概念,而短語則表示由片語合成的比較複雜的概念。
在短語中,詞和詞的地位並不完全一樣,有的詞在短語中是“中心詞”,有的不是;有的短語有中心詞,有的短語沒有中心詞。
中心詞是指與短語的整體功能相同的一個或幾個詞,這一個或幾個詞能夠決定該短語的功能。
中心詞之外的其他詞是非中心詞。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再來看兩個句子:
(1)段入于鄢。
(左傳·隱西元年)
(2)晉侯、秦伯圍鄭。
(左傳·僖公三十年)
例(1)中,“入于鄢”是短語。
在“入于鄢”中,“入”是詞,而且是中心詞,因為“入”與“入于鄢”的功能相同:都可以做謂語。
“于鄢”又是短語,“于”、“鄢”都是詞,由於“於”和“鄢”與“于鄢”的功能都不相同,所以這個短語中沒有中心詞。
例(2)的“晉侯、秦伯”是短語,在這個短語中,“晉侯”、“秦伯”都是中心詞,因為這兩個詞與這個短語的功能都相同。
詞是由語素構成的,語素又叫“詞素”,是語言中最小的音義結合體。
所謂“最小”是說語素已經不可能再進一步切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口語中的一個音節,或書面上的一個字就是一個語素。
只有一個音節的詞一般不可能切分,比如“齊”、“大”這些詞就都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
複音詞要複雜些,比如“百姓”、“沛然”(雨下得很大的樣子)、“匍匐”是三個詞。
“百姓”這個詞我們可以切分出“百”和“姓”這樣兩個語素,“沛然”也可以切分出“沛”和“然”這樣兩個語素。
與“百姓”不同的是:在“沛”“然”這兩個語素中,“沛”的意義比較實在,而“然”的意義則比較虛。
“匍匐”
和以上兩個詞又不同。
從語音上看,雖然我們可以切分為“匍”和“匐”這樣兩個音;可是從意義上看,我們卻不能這樣切分,這是因為“匍”和“匐”獨立時都沒有意義。
所以“匍匐”儘管是雙音節的,可它卻只是一個語素。
語素大多是單音節的,但也有少數是多音節的。
與語素有關的另外兩個概念是“詞根”和“詞綴”。
詞根是指在一個詞中表示基本詞彙意義的那個語素。
對於單音節詞來說,詞根當然就是構成該詞的語素。
複音詞中有的詞不止一個詞根,比如“百姓”中就有兩個詞根:“百”和“姓”。
有的多音節詞中只有一個詞根,另外還有一部分是詞綴。
詞綴是附著在詞根上的、位置比較固定、意義比較虛的那個語素。
在“沛然”中,“沛”是詞根,“然”是詞綴。
二、句子、短語和詞的基礎分類
有了語法的基本單位,也有了主語和謂語,就可以對句子、短語和詞作出最基礎的分類。
(一)句子
根據句子中謂語的數量,可以把句子分為單句、複句兩類,另外還有一類特殊的句子:非主謂句。
1〃單句,主謂句和無主句
只有一個謂語的句子是單句,常見的單句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主謂句和無主句。
在一個單句中,既有主語,又有謂語,這樣的句子是主謂句。
在
第一章第四節中,我們曾指出:主語表示的是話題。
我們這裡所說的話題,意義比較寬。
施事、當事、受事、論斷的物件是話題,時間、處所等也是話題,而表示這個話題的句子成分就是主語,如:(1)[張儀]{逐惠施於魏}。
(戰國策·楚策三)
(2)[齊][大饑]。
(禮記·檀弓下)
(3)[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
(4)[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
(戰國策·秦策三)
(5)[冬],{晉文公卒}。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6)[口中]{有珠}。
(莊子·外物)
以上前四個例句的主語分別是施事、當事、受事和論斷的物件,例(5)、(6)的主語表示的是時間和處所。
主語之後的部分都是謂語。
這六個句子都是單句,而且是主語、謂語齊全的主謂句。
無主句是只有謂語,沒有主語的句子。
古漢語中沒有第三人稱代詞,在今天看來可以用第三人稱代詞做主語的句子,古漢語通常取無主句的形式。
在無主句中,這樣的句子最為常見。
如:
(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
蔡潰,(){遂伐楚}。
(左傳·僖公四年)
(2)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薑},(){生莊公及共叔段}。
(左傳·隱西元年)
例(1)中“遂伐楚”前沒有主語,伐楚的應該是齊侯,這裡不用代詞指代他,構成無主句。
例(2)中的“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
段”的陳述對象都應是武公從申國娶來的那位妻子,即姜氏,可是這裡都不用主語,構成無主句。
除了這種無主句之外,在主語泛指時,也能構成無主句。
所謂主語泛指,是說主語所表示的是一般的人,不能也不必確指是哪一個人。
如:
(1){食不語,寢不言}。
(論語·鄉黨)
(2){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荀子·議兵)
以上二例的主語泛指一般人,所以沒有主語。
有的句子從邏輯上看沒有陳述的物件,也只能構成無主句,如:
(3){有人不難以死孜利其國}。
(國語·晉語八)
例(3)從邏輯上看沒有陳述物件,也是無主句。
無主句不同於主語省略。
無主句是說這種句子通常根本就不用主語,根據古漢語的語法規律,也很難補出主語。
在對話中,有時可以省略主語,這種句子並不是無主句。
如:
(1)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史記·項羽本紀)
(2)“[追我者]誰也?”其僕曰:“(){東郭順子}。
”(莊子·田子方)
例(1)中“甚急”的主語是“今日之事”,由於有前面的問話,在這裡省略了主語。
例(2)的答話中省略了“追我者”。
以上這兩例不用主語的地方,根據古漢語的語法規律,都可以有主語,不同於前邊說的無主句。
2〃複句、分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