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释、标点与翻译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古书注解与训诂、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 训诂,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 训诂 音韵、 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言部》 说教也,从言,川声。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 说文解字 言部 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 曰训。 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 说文》 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训故者, 顺释其故言也” 顺释其故言也”。
三国·魏 何晏 论语集解·雍也 何晏《 雍也》 三国 魏·何晏《论语集解 雍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曰先 问仁。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 劳苦而后得功此所以为仁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 仁者乐山。 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己仁者乐山。仁者乐如 知者动。 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日进故动仁 者静。 知者乐。 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自役得其志故 仁者寿。 乐 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 六艺论》 注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毛亨传
郑玄笺
郑玄笺
毛亨传
郑玄笺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 注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 义注” 讲疏” “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例如《周礼注疏》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人对前代的义疏加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 以整理修订,其中奉诏官修的义疏称为正义,即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 “正前人之疏义,奉诏列裁,定名曰正。”正义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类必须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都可称之 为训诂。 为训诂。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 要研究内容;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 要研究内容;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 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 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 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 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 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 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训诂内容:专著研究、专题研究、俗语词研究、 训诂内容:专著研究、专题研究、俗语词研究、训诂方 法及研究、编词典、训诂学的应用、 法及研究、编词典、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史的研究
二 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洪诚说:“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1 原因:洪诚说:“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历史与语言隔阂的原因。例如: 历史与语言隔阂的原因。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孟子·梁惠王上》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折枝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 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 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 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谬)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 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家家养乌龟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杜诗或说即此。即 尔雅义疏》 鸬鹚] 蜀人畜以捕鱼。杜诗或说即此。 江苏人谓之水老鸦。 江苏人谓之水老鸦。
例如: 表达的需要 例如: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 梦者,卧而以为然。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 解惑》《喻老》 》《喻老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荀子》 天论、礼论、乐论”
注:本义是灌注。 本义是灌注。
贾公彦《仪礼疏》 注者 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注者, 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段玉裁“解经以明其义曰注”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解经以明其义曰注”(《说文解字注》)
一般的说,传和注都是解经的,从东汉开始, 一般的说,传和注都是解经的,从东汉开始, 成为古书注解的通称, 十三经注疏》 “注”成为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本义指小竹片, 说文》 笺:本义指小竹片,《说文》:“笺,表识书 也。” 作为注释体, 的名称始于郑玄。 作为注释体,“笺”的名称始于郑玄。一般是 对原注隐晦而不显略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 对原注隐晦而不显略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 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如:郑玄《毛诗笺》。 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郑玄《毛诗笺》
两汉—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 初兴到保守。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 讲谶纬之学,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 往往繁琐冗杂。 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 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 学风,人称“朴学” 汉学” 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 郑玄(郑家)。 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魏·何晏 《论语集解》 何晏 论语集解》
补注类 补注类:有补、补疏、补释、补义、 补注类:有补、补疏、补释、补义、补正等名 称,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宋洪兴祖《楚辞 对前人注释作补充、订正。宋洪兴祖《 补注》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焦循《 补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焦循《论语补 疏》。 音义类 音义:注音释义,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 音义:注音释义,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 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唐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 陆德明的《经典释义》。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 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 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 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音义类在给多音多义的词 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 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这是应该注意 的。
赵歧《孟子章句 梁惠王篇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篇》 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篇》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 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 赵歧《章句》 曰 辞也。 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赵歧《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于千里 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 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三 古注源流
先秦—萌芽时期。《尔雅》产生为标志。 先秦—萌芽时期。 尔雅》产生为标志。
说卦》 健也; 顺也; 动也; 《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 周易 说卦 入也; 陷也; 丽也; 止也; 说也。 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 周易 系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系辞 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 之事业。 之事业。” 滕文公上》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 孟子 滕文公上 代共之” 代共之”。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国语》 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左传》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2 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 句 》 ·
集解类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集解类: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又称集注、集传、集释等。 又称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 何晏的《 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 诗集传》 朱熹的《孟子集注》 藩的《庄子集释》 藩的《庄子集释》。 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郑玄《周礼注》 名非集解,实为集解体:郑玄《周礼注》 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 晋代杜预《 名为集解,实非集解体: 晋代杜预《春秋左氏 经传集解》 经传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