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吸附
此值与麦克拜因(Mcbain)直接自实验测出的数值 Γ= 2.77x10-6mol· m-2 相当接近。
1、吉布斯吸附等温线当浓度极稀时,对2、3类型曲线 (常数) d B dC2 代入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得
(1) 2
BC 2 RT
即 (1) C2 成线性关系。 2 与 当浓度较大时,可用希斯科夫施基公式求
kC2 1 kC 2 kC2 C2 kC2 , 1 1 kC2 a
θ代表吸附趋于饱和的程度,当θ=1,达饱和吸附
2、吉布斯公式的应用
根据实验,脂肪酸在水中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后,它在表面层中的 超额为一定值,与本体浓度无关,并且和它的碳氢链的长度也无关。 这时,表面吸附已达到饱和,脂肪酸分子合理的 排列是羧基向水,碳氢链向空气
到最低点时的浓度一般在1%以下。在水中加入高直碳链
的有机酸以及烷基磺酸盐(RCOO-Na+和R-SO3-Na+) 等属这种类型。此类溶液的特点是: 1)与第二类溶液一样服从特劳贝规则; 2)曲线可用希斯科夫斯基公式描述。
溶质使溶剂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具有表 面活性的溶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如类型2和类型3)。
s i
ni ni ni nis ciV ci V nis
2.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 由于表面吸附,造成在溶液与气相的交界处存在着一个浓度和性
质与两体相不同的表面薄层,它的组成和性质是不均匀的。此表
面层也可理解为是两体相的过渡区域。如下图(a)所示。 • 吉布斯从另一角度定义了表面相,他将表面相理想化为一无厚度 的几何平面SS,如下图(b)所示,即将表面层与本体相的差别, 都归结于发生在此平面内。根据这个假设,吉布斯应用热力学方 法导出了等温条件下溶液表面张力随组成变化关系,称为"吉布 斯吸附等温式"。
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研究发现,直链碳氢化合物的同系物
其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分子极限面积相当接近。如从丁酸到 己酸的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分子极限面积均分别为
3.311010
Mom/m3 和 0.302nm2 。这说明吸附分子在表面上几乎 以单层直立排列在界面上,这为研究吸附层结构、分析吸 附分子的表面状态提供了一种实验手段。 可见,表面活性物质重要的吸附特性有两个:一是达 饱和吸附时的最低浓度;二是饱T d ln m d RT d ln m
表面压
0
式中称为表面压,0为纯水的表面张力,为溶液的表面张 力。由于0,所以液面上的浮片总是推向纯水一边。 由实验可以证实表面压的存在。在纯水表面放一很薄的浮 片,在浮片的一边滴油,由于油滴在水面上铺展,会推动 浮片移向纯水一边,把对单位长度浮片的推动力称为表面 压。1917年Langmuir设计了直接测定表面压的仪器。
(1) (1) i i
MN M Z+ N Zd RT d ln a RT d ln a
RT ( )(d ln a d ln a)
如对于1-1型强电 解质,当无水解作 用时:
2 RT ( )( d ln a )=2RT ( )(d ln a)
类型1: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线性增大。多数无机 盐。(如 NaCl,NH4Cl)、酸、碱及蔗糖、甘露醇等多羟基有 机物的水溶液属于这一类型。这类物质常称为“非表面活性物 质”。其特点是
d 0 dc
类型2:溶液表面张力随溶液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种类
型的例子包括大多数低分子量的极性有机物。如醇、醛、
上式为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应用于双组分体系稀溶液中的特殊形式。 从上式可看出,吸附量 Γ2(1) 的符号取决于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
化率 dγ/dc,若 dγ/dc<0 ,则 Γ>0 ,溶质发生正吸附;这时
溶质在表面上的浓度比溶液内部的大;反之,当 dγ/dc>0 ,溶 质发生负吸附,这时溶质在表面上的浓度比溶液内部的小,即溶剂 在表面上的含量更多。根据吉布斯吸附等温式亦可定量的计算表面 过剩 Γ。例如在 293K 时侧得 0.05mol· Kg-1 和 0.127mol· Kg-1
• 当浓度不太大时,此类曲线关系可用希什斯夫斯基经 验公式表示:
式中 γ0、γ 分别为纯水和溶液的表面张力;c 为 溶液的浓度,而 a 为与物质有关的常数,在稀溶液 中,上式可改写成:
或
•即在稀溶液中溶液的表面张力随浓度增大而线性下降, 其中 K 为直线斜率的绝对值。这一结论与实验结果相 符。 但是,希斯科夫斯基公式只适用于2、3两类曲线的低浓 度部分,而不适用于第一类曲线。
c , c , c , c 上式中, 1 2 1 2 分别为溶剂(1)和溶质(2) 在α、β相中的浓度,均为实验可测量而V, n1 , n2
也是已知量,因此可求得 1 . 2 以上求吸附量的公式可从以下公式导出:
n c V c V n i i i i A A n c V c 1 1 1 V n1 1 0, V ,V c1 c1 c1 c1
其中 Γ1 和 Γ2 分别为组分 1 和组分 2 的表面过剩。应该注 意,理想化表面 SS 的位置并非 事先已确定,而是可以任意移上 或移下。显然,Γ1 和 Γ2 的 数值与 SS 所处的位置有关,但 如适当选择,则可使在某位置时 Γ1=0 ,如图所示,
其
而式(12-52)可改写成: 其中 Γ2(1) 的上标表示 Γ1=0,如以 1 代表溶剂而 2 代 表溶质,并应用公式 则
d dC2
0 1 b ln
C2 1 a
1
b 0 C2 b 0 d 1 dC2 a a C2 a b 0C2 C2 d (1) 2 RT dC2 RT (C2 a )
=2RT ( ) )(d ln m
讨论:(1)、当溶液浓度很低时, =1,或保持离子强度 不变, =常数,两者均有
d =2RT d ln m d 2 RT d ln m
(2)、若加入与表面活性负离子具有共同反离子的中性盐 ,如RNa中加入NaCl,此时钠离子浓度很大可视为常数, 因此 RT d ln a 0
酚的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分别为 0.0677 和 0.0601N· m-1
则浓度介于 0-0.05mol· Kg-1 之间的-dγ/dc 值为 (0.0727- 0.0677)/0.05=0.100Kg2· mol-1· s-2 ,同理可得浓度介于 0.05 ~0.127 mol· Kg-1 之间的-dγ/dc 值为 0.0987Kg2· mol-1· s-2。 取浓度的平均值 C=0.063mol· Kg-1 和 -dγ/dc 的平均值为 0.0993Kg2· mol-1· s-2 代入式(12-55)得出:
。
a2 d Γ2 RT da2
式中2为溶剂超量为零时溶质2 在表面的超额。
它的物理意义是:在单位面积的表面层中,所含溶质 的物质的量与具有相同数量溶剂的本体溶液中所含溶 质的物质的量之差值。即:
n2 n1 (n / n ) Γ2 A
0 2 0 1
a2是溶质2的活度,d/da2是在等温下,表面张力 随 溶质活度的变化率。
Γ与分子截面积大小及分子间作用力有关,而截面积主要 取决于亲水基之大小,当亲水基截面积大,则Γ小,而对 于离子型表面活性物质的饱和吸附量常小于非离子型的, 这可认为是离子间电性排斥的结果。 可用加盐以使反离子进入吸附层,从而减少斥力使吸附量 增大。
电解质溶液表面
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而使质点种类增加,吸附品 种主要有:电解质电离出的正、负离子及电解质分子; 水解离出的 H+、OH- 及水解产物。但不管什么类型的 电解质,其表面吸附层必须符合电中性原则:
根据公式 由于表面相 SS 无体积但有表面,因此 a 在恒定所有强度量的条件下积分上式得:
b
b式微分后并与式a相减,可得:
在恒温条件下,上式可写成:
或
若定义"表面过剩" Γi :
其涵义为单位表面上吸附的 i 物质的量。以此定义代入式 得
(12-51)称为吉布斯吸附等温式。当应用于双组分体系, 则可表示为:
根据这种紧密排列 的形式,可以计算 每个分子所占的截 面积Am。
1 Am LΓ 2 式中L为阿伏加德罗常数,2原来是表面超额,当达到饱 和吸附时,2可以作为单位表面上溶质的物质的量。
说明(1)由于Γm应代表表面过剩,而表面溶质分子 总数应为吸附分子和原来表面分子之和,当浓度较小 时,原来表面分子的数目可略; (2)表面吸附可视为单分子层吸附; (3)从可溶物吸附膜得出的分子面积总比不溶物表 面膜得到的面积大,这是因为可溶物吸附膜中含有溶 剂分子。
1.4.2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1. 表面过剩 物质在界面上富集的现象叫做吸附。溶液表面的吸附导致表面 浓度与内部浓度不同,这种不同称为表面过剩,可用以下公式表 示:
c2 c2 1 1 2 n2 c2 V n1 c1 V c1 c1 A
酸、酯、胺及其衍生物。由于水溶性有机化含物一般含有 一个极性基(如 OH 基或 COOH 基)和一个非极性碳氢 基团。这类分子倾向于聚集在表面层,它们的取向是把极 性部分指向体相溶液中的极性水分子,非极性部分朝向气
相。这种类型的数学特征是
d d 2 0, 0 2 dc dc
类型3: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当浓度增加时,γ迅速下降并 很快达最低点,此后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很小。达
由于类型3表面活性物质具有在低浓度范围内显著降低表
面张力的特点,这类物质也称为表面活性剂。
例如在25℃时,在 0.008mol· dm-3 的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 中,水的表面张力从 0.072N· m-1 降到0.039N· 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