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素质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家长签字:
一、工整地抄写下面句子,做到行款整齐,力求美观。
詹天佑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
二、积累运用。
1.读拼音,填字组词。
mì:静( ) 甜( ) yīng:雄( ) ( )儿
2.笔顺相同的一组是( )
①国回圆②木水永⑨早尘还④建还泥
3.与“盛名”的“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个词是( )
①报名②美名③名著④一名学生
4.带点字的音节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栗.子(sù) 头涔.涔(cén) 不知所措.(cuò)
②皮靴.(xuē) 围歼.战(qiān) 娴.熟技能(xián)
③捏.着(niē) 醉醺.醺(xūn) 衣衫褴褛.(lǚ)
④沉淀.(diàn) 恰恰啼.(tí) 锲.而不舍(qüè)
5.读词语,完成作业。
零七八粹轻于泓毛落慌而逃独出心载万象更新
实事求是明辨是非张灯结彩坚持不懈积劳成疾
囫囵吞枣高朋满座门庭若市琴棋书画死气沉沉
无所不能游手好闲回味无穷生意盎然生机勃勃①第一横排,每个词语中都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打上“×”,依次改在横线上。
②依据加点字的解释,判断词语意思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词语:明辨是.非—一实事求是.解释:“是”有“对,正确”的意思。
判断:“明辨是非”指分清楚正确和错误。
( )
“实事求是”指做实际事情,要做正确。
( )
③找出两个带有讨厌、批评、否定等感情色彩的词语。
④找出与“生机勃勃”意思相近和相反的词语。
生机勃勃:相近的:相反的:
⑤读句子,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在横线上。
哥哥结婚那天,家里好热闹,真是,。
我的爸爸真是多才多艺,,。
⑥按要求选词造句。
A.任选一个词语,造一个“把”字句。
(词):
B.任选一个词语,给老师或同学写毕业赠言。
(词):
6.照样子,根据要表达的意思选择句子朗读重音,标上“·”。
例:是怀特森先生不是其他人。
怀特森先生
.....是我六年级的科学课老师。
①来得少。
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
②没穿很保暖的鞋。
冬天,她穿着一双很大的拖鞋。
7.照样子,用一个字概括下面句子所表达(强调)的意思。
例:你只能带一样东西。
(少)
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
( )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
8.在原句上,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①能否认真学习,是取得成绩的关键。
②在教室里,都在认真听课。
9.读句子,填说明方法。
“人体的75%是水,血浆中90%是水,眼睛的99%是水,骨骼也有20%的水,连牙齿中都有1O%的水。
”这句话用了说明方法。
10.读句子,选择正确理解的序号填空。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第1句话是讲( ),第2句话是讲( ),第3句话是讲( )。
A.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
B.我们欢迎向我们提出批评。
C.我们接受正确的批评。
11.联系语境填上诗句,或根据课文填空。
①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坚强,要用《竹石》中的:“,。
”来鼓励自己。
②“,相煎何太急?”这是曹植在曹丕的威逼下而做的诗。
③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
(《玉米人》)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两小儿辩日》)
12.乱句重组。
(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
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 )公元前2002年,汉文帝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
(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他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 )三年里,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并且日夜守候在床前。
三、阅读。
(一)阅读《穷人》中的一段话,做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
1.选择文中三个加点字的意思填空。
(填序号)
①思考;②解释,安慰;③认同;
第一个“嗯”( );第二个“嗯”( );“哦”( );
2.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句写下来。
忧虑的神情:思考的动作:
3.这段话讲的是渔夫的“忧虑”和“决定”,他担忧的是;
他的决定是:;从这个“忧虑”和“决定”中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的人。
(二)阅读说明书,按要求作答。
1.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A.斌斌6岁了,咳嗽时,妈妈每次给他喝10毫升的急支糖浆。
( )
B.一小王感冒发高烧,妈妈给他服用急支糖浆。
( )
C.妈妈咳嗽了,她倒出透明如水的急支糖浆喝下去。
( )
D.儿童要使用急支糖浆,必须在成人监护下进行。
( )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能否改为“对本品过敏者慎用,过敏体质者禁用”?为什么?
(二)课外阅读
两个鸡蛋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他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
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
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找食。
柱子就驻足四望。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
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太阳太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袱,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
咦?手触到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里屋,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难道……难道我记错了?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
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旱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是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嗯。
”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
天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躺着两个鸡蛋!
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1.文中有三次写到柱子流泪,请分别写出柱子流泪的原因。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读了此文,“两个鸡蛋”体现了什么?
3.“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这句话中的“照例“是什么意思?
从“照例”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4.联系上下文,想想:“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
上沧桑的沟壑”这句外貌描写,描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形象。
四、习作。
提示:小学六年的校园生活里肯定有你难以忘记的事或人,请以《我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④先简要列出三件以上你难以忘记的事或者难以忘记的人做的事。
②再
从中选择一件最难忘的事,写出来。
注意: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
错别字。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
难以忘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