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文言文的断句与翻译?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断句古代较早的书是不断句的。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末尾用“。
”断开,叫“句”;在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就反映了这一情况。
为什么对这所谓“小”的方面一定要学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无法读懂未断句的古书。
现在,古书经过整理加了标点的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仍需具有断句的能力,才能查阅旧版的古书。
而且,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便成了阅读文言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提高阅读文言能力的角度看,也需要练习断句。
正因为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哪方面知识不足都会错误理解文句,因而断错了句。
如“子路从而后通丈人”,该怎样断?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还是“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呢?这就取决于对“后”字的理解。
正确的理解应是“落在后面”,“后”是动词(这和现代汉语不一样),而不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后来”的意思,因而应断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再如“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该怎样断?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还是“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呢?这就涉及古汉语语法。
“所闻”是名词性结构,意为“听到的情况”,是“言”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属下做“叹惋”的主语,因而应断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该怎样断?如缺乏古代文化常识(行政区划方面的),也难断对,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或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等等。
其实德兴是县名,属饶州苏迈是去德兴县做县尉,因而应断为“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总之,不明词义,或不懂语法,或缺乏历史文化常识都会造成断句错误。
那么,要断句正确该注意一些什么呢?首先,要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容。
如下边一段话: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见《资治通鉴》1298页)经过通读,先抓住主要之点,如文中说的是什么人,办的是什么事,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取得了什么结果,等等。
看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湖阳公主(刘秀姐姐),帝(刘秀),宋公弘(因有“弘曰”,可断定是一个人)。
这样,可断定文中共提到三个人。
再看事件。
综观全文,说的是湖阳公主死了丈夫(新寡),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办这事所采用的方式。
帝“微观其意”是想了解女方的意向;后来帝又询问宋弘,是要了解男方的态度。
这件事情的结果。
最后帝曰:“事不谐矣。
联系学过的知识,《赤壁之战》中有“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句,“谐”是成功的意思,可知这件事没有成功。
这样,就基本上了解了本文的大意,便可断句了。
第二,要确定词的句中意义、注意语序、分析句式,重点解决一些疑难。
例如,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是句还是读,就需要运用文言知识反复研究。
如“湖阳……其意”之间,“湖阳公主”是专名,其间决不能断;“湖阳公主新寡”有主有谓,叙一事,是主谓句,应当断;“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做“观”的主语,决不能属下;至“其意”处,一事已叙完,应断为“句”,其它为“读”。
又如“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
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一定要属上,不能属下与“后”连用。
第三,古人写文章讲究语句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这可供我们断句时参考。
如帝引用的谚语,应断作“贵易交,富易妻”,不能断为“贵易交富”,而使“易妻”属下。
这里的“易”是更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易”。
又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也当根据这一点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不能断为“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第四,一些对话的标志,如“曰″“云”“言”等,也可供断句时参考。
如文中的“主曰”“帝曰”“弘曰”谚言”等。
但这时要注意“曰”后的文字到什么地方为止。
如“谚言”后的文字,只能是“贵易交,富易妻”六字,“人情乎”是帝的问话,不是谚语。
因而“乎”后加双引号,六字谚语加单引号。
第五,些常用虚词,也可作为断句的参考。
如常放于句首的“盖”“夫”“故”“岂”,放于句末的“之”“也”“矣”“焉”“哉“乎”“欤”“耳”“邪(耶)”等等。
本文中的“方且图之”的“之”,“人情乎”的“乎”,“事不谐矣”的“矣”,都可作断句时的参考。
以上这几点,只能看作断句时的注意之点,起辅助作用,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
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
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日的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熟练掌握,使自已具有准确的文言的语感。
当然,适当做些断句的练习,对提高这一水平也是极有好处的。
点读练习一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华)佗学普依准①佗疗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②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聪目明齿牙完坚(选自范畔《后汉书》1.标点上文2.解释加点的词语动摇户枢引挽怡著粉3。
3.翻译画线处的句子。
4.本文讲了华佗创造的一种叫“五禽戏”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这种“五禽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是受什么启发创造出来的?动作是怎么设计出来的?用什么证明它是有效的?根据本文,作简要回答①[依准]依照,②[导引之事)一种活动筋骨四肢的锻炼方法。
二(刘)秀舍中儿犯法,军市令颍川祭(zhoi)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
主薄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今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也”乃贳之,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选自《资治通鉴》)1. 标点两处引号中的话。
2. 已标点的部分,有一处断句错了,试改正。
3. 解释加点的词语:格杀收贳私4. “军市令颖川条遵格杀之”一句中,有几个专名?B 翻译有些同学翻译文言文,以为大意差不多就行了。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这样译出来的文字就很难做到“信”(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弯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不走样)和“达”了(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所以明确译文好坏的标准是必要的。
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是两种翻译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这两者虽有分别,却又是相辅相成的。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在难于直译时,辅以意译。
试看《张衡传》末段的译文:永和初年,张衡被调离京城,做河间王(刘政)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典章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同国王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一到任(“衡下车”),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分子的姓名,把他们同时抓了起来。
于是官民上下都很敬畏,称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张衡到职工作三年(“视事三年”),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乞骸骨”),朝廷却调他回京,任命为尚书。
张衡活到六十二岁,在永和四年逝世。
这段话,绝大部分是直译,但有些词语,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则是意译。
这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为“下了车子”“看事情”“乞求骨骼”之类,因为表达不出原意,甚至无法理解。
所以只能按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
总之,只要确切表达了原意,直译意译都是可以的。
词语的翻译文言词语的翻译,可分几种情况来讲。
第一种情况,一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文言中大多数普通词语都可如此。
一般说来,没什么疑难之处,如“商君佐之”“乃使蒙恬北筑长城”“争割地而赂秦”等句中的“佐”“筑”“赂”,可采用加字法,译成“辅佐”“修筑”“贿赂”。
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句中的“爱”“致”“士”,可换用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吝惜”“招揽”“人才”来译。
第二种情况,解释和翻译有相当的距离,不能简单把解释的话当作翻译。
如“焚百家之言”中的“言”,当解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当解释为天地四方(上下东西南北),但直接写进译句,很费解,可译为“整个天下”,这类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指的是什么来译。
第三种情况,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比喻。
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这样的说法。
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又如“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中的“藩篱”,原意为篱笆墙,译起来就难保留比喻了,可译为“边防”之类。
总之,还是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为准。
借代。
文言中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很多。
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等。
这种说法,现代汉语中都没有。
如解释,可讲清为什么这样代;作为翻译,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了。
委婉说法。
古人行文,或因有所顾忌,或由于谦恭,或为了求雅,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把要表达的意思拐着弯说出来,即所谓委婉的说法。
如把国王(或王后)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已的死说成“填沟壑”,把出兵征伐别人说成“会猎”,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等。
凡遇到这种情况,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用典故,古人写文章,常用典故,如潭嗣同曾对粱启超说:“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其中程、自、月照,西乡四个人名,如解释必须说出有关故事和在文中的用意,但翻译无法把有关故事故事写进译文,然而又要译出用意,所以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要适当译出典故的含义,可译为:“现在康先生是生是死还不知道,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
”第四种情况,各类专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译时也应注意。
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可不译。
各种领域中都有一系列的习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除”“拜”“迁”“出”等等,可按现在的说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