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小说概况
公式化、概念化:
革命+恋爱、革命的罗曼蒂克
鼓励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内容生硬、缺乏生活真实。
参考书:《革命与情爱》(作者:刘剑梅
)
上海三联书店 2009-01第1版 Nhomakorabea《短裤党》(1927年)
中篇小说。蒋光慈作。1927年发
表。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 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
短裤党(Des
饥寒交迫时我们向他求祈;
我们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他对我们只是愚弄和欺骗——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
我们的苦难不能感动他的心肠, 他榨取我们的最后一个钱币, 还把我们象狗一样枪毙——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
这里只繁荣着耻辱和罪恶, 这里花朵未开就遭到摧折, 腐尸和粪土养着蛆虫生活—— 我们织,我们织!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我们织布,日夜匆忙—— 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3.
这股思潮的主要特征是: (1)政治性强,文学成为充当革 命的武器、斗争的工具。 (2)现实性强,关心社会发展, 注重历史事件 (3)除上述代表性作家外,其他 大部分艺术性粗糙,轻视创作技 巧
左联五烈士 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
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
代表作《二月》(1929年)
参看小说《二月》与电影影片《早春二
月》。 影片是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谢铁 骊。1983年荣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 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是新中国电 影的一个“异数”!十七年故事片巅峰之 作!(主演:孙道临、谢芳)
柔石与冯铿 柔石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中,碰到象冯铿这般 具有共同向往、热情奔放的女青年,相爱就 成自然的事了。冯铿与柔石大约是在1929 年10月结伴同游杭州时未公开地同居,到 1931年1月公开同居,不幸的是,这段爱情 是多么地短暂,同年2月初,他们双双血洒 龙华,都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做为同是 左联五烈士他们,其短暂的爱情倍受歌颂, 被誉为一对“红色恋人”。
《莎菲女士的日记》由34则日记组成,但
时间并不连贯,从12月24日,到翌年3月28 日,时断时续,且年代不详。 日记内容主要记录寄居在北京一个小公寓 里的青年女子莎菲孤寂的心境,以及她和 平庸的苇弟、漂亮的新加坡富商子弟凌吉 士的爱情纠葛。当然,这其间所有的人与 事都是通过莎菲的视点和感受表现出来的。
《丽莎的哀怨》
《丽莎的哀怨》描写贵族少妇丽莎在十月革命后 流亡到东方巴黎上海,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最 后沦为妓女的凄艳故事。小说以丽莎昔日的荣华 和当前的沦落为对照,生动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 从金尽囊空到走投无路、到变相卖淫、到公开为 娼、到得梅毒而死的悲惨过程,把丽莎复杂的心 态和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整篇小说 采取了主人公自叙的形式,因而使红颜薄命的哀 怨更为深切。
身的小青年李燕初因爱情得不到满足就纵 酒,北伐时他离开家庭成了革命家,爱情 随之而至。
(3)作品充满革命气息,主观色彩强烈
叙述者往往向主人公情绪倾斜,缺乏冷静
描绘
2.评价
(1)开创了描写工人农民革命斗
争的新阶段,影响了一大批革命文 学新人出现 如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艾 芜、叶紫等
革命文学代表作有:
诗歌《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德国
海涅) 小说《城市姑娘》(德国 玛﹒哈克 奈斯) 诗歌《国际歌》(欧仁﹒鲍狄埃)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 海涅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学史地位
莎菲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丁玲一鸣惊人。 她突破了女性作家(如冰心)的狭小格局,
达到了前期女作家未尝达到的强烈和深刻。 鲁迅:丁玲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近来她很 努力,茅盾都要写不过她的。 参看199页指导《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及其文学史地位》(杨义)
讨论
(2)后期的左翼作家如张天翼(《包
氏父子》)、柔石(《二月》《为奴 隶的母亲》)丁玲、萧红等作家打破 浮泛,取得了较好的实绩
东北作家群表现不俗。(后面介绍)
什么是“左联”?
参看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
动》150页
名词解释: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成立大会有鲁迅等四十多人参加,鲁迅做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总结了 革命文学的经验教训。 会议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
第二节 京派小说
代表作家:废名、芦焚(师陀)、李劼
人 参读:《死水微澜》
第三节
海派小说 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必读:《梅雨之夕》、《夜总会里的 五个人》、《周夫人》
-----作业:选择第一节和第三节必读作品之
一写读后感,700字左右。
一、左联与左翼小说
(一)基本情况
(2)以创作震动社会,引导一代人
走上革命道路并促进30年代文学繁 荣
(3)早期作品有标语口号式、公式
主义(革命+恋爱)、平铺直叙及革 命的罗曼蒂克倾向等缺陷
什么是革命文学?(名词解释)
革命文学是一股世界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是一种革命现象,它滥
觞于19世纪中叶欧洲的工人运动,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萌芽,至 20世纪20-30年代形成高潮,风靡于 欧、亚、美、非四大洲。因此史学 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红色的三十年 代”。
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恋
爱纠葛中披露个性主义的知识女性 反抗社会环境的心灵痛苦和矛盾冲 突,创造出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 代女性的典型。小说在当时产生了 巨大影响。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篇小说。
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19卷2 号。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 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 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 感情,她追求南洋华侨凌吉士,却 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于痛 苦的挣扎之中。
作者简介
蒋光慈,1901~1931。原名侠僧,笔名光
赤,安徽金寨人。 “五四”时期参加芜湖 地区学生运动。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 斯 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 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 民国16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 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 《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 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哀中 国》,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
柔石简介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县人。原名赵平 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 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 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 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 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 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 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 《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 念,被鲁迅誉为台州式的硬气。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
本章提要
本章述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的小说 分为三派『左翼(重点)
京派 海派(重点)】 了解各派的基本特点 评析代表性作家作品
第一节
左翼小说 代表作家: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 汀、萧红等 必读:《为奴隶的母亲》、《二月》(节选) (柔石)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包氏父子》(张天翼) 《呼兰河传》(节选)、《生死场》(节选) (萧红)
丁玲 简介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
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 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 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 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 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 作,写于40年代中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获1951年斯 大林文学奖。
1.1930年“左联”成立前 以太阳社为代表
的小说大都为“革命的呐
喊” 尽了时代的责任,思想大于艺术 革命+恋爱成为流行主题,概念化、公式化 倾向 代表人物:洪灵菲 蔣光慈 华汉(阳翰生)
2.1930年左联成立后 (1)开始批评“革命的浪漫蒂克” 倾向(即:对革命抱过于乐观的 态度,看不到革命工作的残酷性、 琐碎性、现实性,把革命理想化、 纯粹化)
电影《早春二月》与《为奴隶的母
亲》海报
代表作长篇小说《二月》(1929年作品)
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代革命潮流岸边的 苦闷矛盾的知识青年的典型。小说对人道 主义和个人奋斗的思考,体现着作者对知 识分子道路的探索。诗意的抒情,技巧圆 熟。 优秀短篇《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作 品),控诉了罪恶的典妻制度,比许杰的 《赌徒吉顺》有更深的感人力量。
(二)早期左翼革命文学的流派特征与影响
代表:蒋光慈、洪灵菲、华汉(阳翰生) 1.流派特征 (1)题材上最集中描写工人、农民的斗争与
革命 例如《短裤党》工人形象是上海三次工人武 装起义的参加者 歌颂革命。充满政治热情
(2)革命第一,恋爱第二
例如,洪灵菲《转变》写小生产者家庭出
借主人公汪中写给进步文学家维嘉先生的
《少年漂泊者》
一封长信,在自叙生平中对当时的社会作 了不留情面的剥露 。 是作者1925年所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鼓励年轻人走上革命道路。
《冲出云围的月亮》
《冲出云围的月亮》中是王曼英在柳遇秋
和李尚志之间的选择。这些“选择”都以 是否“革命”作为爱情的取舍标准。蒋光 慈甚至借小说中的人物直接陈述革命者追 求恋爱具有的“优势”:“你爱我,莫非是因 为发现了我是一个革命党人?莫非是看出我 有伟大的精神,反抗的魄力和纯洁的心 灵?……革命党人的精神、魄力和心灵是永 远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