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学思潮与运动ppt课件
或曰:现代文学产生的合理性在哪儿?
3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 背景,是与晚清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里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相 联系的。其中既有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变化,也有经济领域的变 化,更有文学界自身的变化。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力地证明了 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现代文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存在 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方面:
火石、油盏、土布、皂荚、板箱等是古代中国人 的日常器具,构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洋火、洋油灯、毛巾、肥皂、 提箱等很快引得了国人的喜爱,洋货轻而易举地击败 了土货,构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新的部分。这些变 化首先发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
8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 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 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输入品。夜间取光, 农家用簧(俗称油盏),城镇用陶制灯巢,家稍裕者,则用瓷 制或铜制者,有婚丧事,则燃烛,光绪中叶后,多燃煤油 灯……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有用高丽布者已为特殊, 其布仿于高丽,质厚耐久,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 之。洗衣去垢,囊日皆用本地所产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 后,遂无有用皂荚者。计时之器,仅有日暑仪,用者亦不多, 购买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 钟表始盛行。箱筐之类,乡间盛行板箱,中上人家则用皮制者, 嫁妆内所备多用朱漆,余则用广漆;光宣之间,西式提箱仿造 于沪地,于是旅客列车多购用之。
6
▲正是由于西方 的介入,在古老的
中国,人们的生存方式、生存体验、认 知方式、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并导致了中、西之间的大碰撞, 引发了关于中西文化的大讨论。这一切 为现代社会的诞生作了充分的孕育。
7
从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到90年代甲午战争的半个 多世纪,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体验发生古今转 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中心”的 幻觉开始破灭,中国文化的自我认识开始了巨大的改 变。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年)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1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重点难点: 1、 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2、 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与事件。 3、 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2
基本概念:
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分界:1917 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界:1919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与动因
第二,文学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思辉煌到衰败(封闭、自大、腐 朽、没落……)
近代中国的反思与行动历程:
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海战 戊戌变法
维新文 学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5
鸦片战争 (器物不足)
甲午海战 (社会制度)
戊戌变法 (思想文化)
——《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M].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4。
9
新器物的使用必然同新的现代性体验联系在一起,或者说 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层面激发起新的现代性体验。当然,当这种 新器物的大量输入引发中国固有生活方式动荡,并直接挑战固 有的生活价值系统时,它在国人心中所唤起的就不仅仅是欣羡 同时亦混合着痛楚了。
──选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 局1991年版
13
黄遵宪劝止缠足 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在当 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支持。黄遵宪首先列名 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 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 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弱化之谓慈。 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 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 贻后世无穷之唾骂。 ──高洪兴:《缠足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见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12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 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 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 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 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 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清末民初,中国两亿男性同胞在很短的几年内全部剪掉了 长辫子,将延续268年的清代发式,统一改成世界通行的近代 男发,然而禁止妇女缠足却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11
康有为断发易服的奏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 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 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 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 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 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 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 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 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 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10
2 社会风俗方面(最明显的莫过于缠足、辫子、服饰等)
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民国临时政府 时期,又倡导妇女“废止缠足”,缠足的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历 时一千余年,蔓延极广。妇女缠过的畸形小脚被美化为“三寸 金莲”,受到人们的广泛赞美。缠足能够沿习千年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婚姻,婚姻的好坏取决于脚的大小,实际上女人一生 的意义都在这双脚上。这样的一种风俗曾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 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早在1883年,维新派的代表康有为就在 老家广州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他也以身 作则,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缠足。维新时期又成立了不缠足会, 推行放足运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 临时政府,申明禁止妇女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