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一)左翼作家联盟(左联)
1. 1928年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关于无产阶级文艺思潮的推广 2.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 立。 1936年春解散。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 论。
大学语文
第二部分 文学作品赏析
第九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 现代:modem (1917-1949) 当代:contemporary (1949-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一、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世界文化的催生和新文学对外来文化的择取。 2.自身历史孕育的结果,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 启蒙 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强调用现代知识照亮人们的 头脑,用科学民主理性来启蒙。“立人”(“五四”运动称 为“人的运动”)。梁启超提出“新民”,新的是思想, “欲新一国民,必新一国之小说”。 李大钊《晨钟报》: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 声,而新文艺之勃兴,尤必赖有一二哲人,犯当世之不韪, 发挥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权威,为自我觉醒之绝叫,而后当 时有众之沉梦,赖以惊破。 文学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的重要载体,要革新旧文化,就 必须革新旧文学。
(五)文学革命的功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思潮涌入:把西方几千年的思潮在几年内全 部搬演一遍 3.社团蜂起: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 4.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5.创作实绩 1918年5月《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问世
三、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
三个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 学主潮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 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 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互相竞争,共同丰富着30年代 的文学创作。
(三)双簧信
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正式拉 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 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 为“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 再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 泛的社会注意。
(四)与保守复古派的论争
1.1917年林纾《论古文白话之消长》 《致蔡鹤卿太史书》,1919年《荆生》 《妖梦》(文言小说)。他翻译了170多 部外国小说,如《茶花女》。 蔡元培、李大钊的批驳。 2.1922年《学衡》梅光迪、胡先啸、吴 必“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张本身很 好) 鲁迅《估学衡》 3.1925《甲寅》章士钊《评新文学运动》 “读经救国” 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
二、第一个十年(1917-1927)
(一)新文化运动 上海陈独秀,1916年《新青年》由1915年创 刊的《青年杂志》改版。 一方面重新批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 导思想自由。 陈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 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 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 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 文学。” (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 Science ) 另一方面,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 蒙运动。
3.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文艺思想的对立
论证始终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诸如文 艺与阶级的关系,文艺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文艺与生 活、时代的关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上。而文学艺术 内部关系问题、美学范畴问题,却未能得到全面的探 讨。 每个提上日程的争论问题都未能充分展开,问题的 讨论显得浮光掠影。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梁实秋、朱 光潜、沈从文。公开表示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他 们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社会人生,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他们的文学主张显示出某种严肃性:严肃地自我内省, 严肃地表现,思考社会人生。 作为一种强调独立的文艺观,又是与当时强调现实批 判和社会功利性的文学主潮想对立的。 鲁迅的立场
(二)文坛
发表和出版作品的地方所构成的倾向就是文坛。 “现代”杂志:施蛰存办,包括现代书局,网罗了当 时最著名的作家,如戴望舒 “文学”杂志:郑振铎办,1933年生活书局(后三联 书局)出版的,臧克家、端木蕻良都是这儿培养的。 “论语”:林语堂办,散文式的,都是《语丝》的老 人, “大公报”:是文坛上一个重要的阵地。1933年沈从 文主编文艺副刊的时候,是文坛北方最重要的阵地。 “文学季刊”:巴金、靳以主编,30年代后期最好的 作品都在这儿出的。 “新月”,徐志摩办,从办起来到他去世,短短几年, 就从上海辐射全国,在新诗方面有重大成就。 “开明”杂志,开明书局,在当时收罗了以上杂志期 刊以外的其他人,9) 一、1917-1927 《新青年》1917,1927大革命失败 二、1928-1937 1937抗日战争爆发 三、1938-1949 1945年前抗日救亡,1945年后解放战争
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人们习惯称
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通常将这一 时期的文学叫做“左联”时期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1937——1949),这一时期以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抗 战初期的文学和后期的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 文学。
(二)“白话文”运动
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拉开序幕。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进化论)——文白 之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 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 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 1918年12月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描写平凡的普通 人的生活。 文言是统治阶级的语言,一般的人民没有话语权,文 白之争是话语权的争夺。 以前的小说,描写才子佳人、妖魔鬼怪、帝王 将相、侠客强盗。 现代文学出现了二类普通人:知识分子、农民。 第一个农民形象: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