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适应性试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常流恋于那片林子,在鸟儿的啼.(tí)鸣中,心总是被感动。
鸟儿便是天地间灵动着的音符,困囿.(yù)桎梏只会让美妙的声音充满悲凉,只有自由的心儿才会唱出最自然最优美的歌声。
B.在大家的相互渲泄相互调侃中,这种消极解构的话语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
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jìn rùn),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
C.《都挺好》对中产阶级生活狼藉.(jí)一面的罕见描绘,观众为之振动。
人们数落苏大强,质疑传统价值观的背后,与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家庭正在更叠的孝悌(tì)观念紧紧相连。
D.河流是生命的摇篮,鱼儿洄(huí)游,繁衍后代,这本是一种源于生命的本能,但钢筋混凝土浇成的冷冰冰的大坝,却成为它们难以越过的天堑(qiàn)。
如果任由大坝加速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迟早也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又曰:“生生之谓易。
”阴阳相生,生生不息,此之谓易。
独阳不成,独阴不长,二者在抗衡与交融中,互相汲取自身赖以成长的滋养。
【甲】世间一切事物,莫不由其内部刚柔、翕辟、动静、开合等对立双方的交感、搏击和消长而得以形成、发展和变化。
这种“生生不息”的思路和视角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独具特色的本体论及宇宙观,进而..影响并渗透到文艺创作的审美理念之中。
【乙】如果说,《周易》仅仅描述了天地生生之德,那么《中庸》则将生生之德抽象为“诚”:“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本意是言行一致、真实无欺,此性恰与天道运行的秩序性相吻合..。
【丙】《兰亭序》之殊胜之处便在于一任真情实感喷薄而出,不回避、不含糊,不故弄玄虚..王羲之....或故作超凡脱俗,以一片至诚示人。
金圣叹为其至诚之心所打动,遂慨叹为“古今第一情种”。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而B.吻合C.故弄玄虚D.慨叹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应该遵纪守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应在经济利益面前,丧失自我约束,放松管理,以致违法失守。
B.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既体现在更多的普通人身上,还应体现在少部分具备高超技艺的人身上,唯有如此,才能凸显出真正的社会价值。
C.值得强调的是,哈尼族同胞的这种自强不息,绝非战天斗地的一味蛮干,而是始终渗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的意识。
D.国家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6.阅读“中美大学阅读榜单对比图”,完成下列要求。
(5分)中美大学阅读榜单对比图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材料一:“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
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
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
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目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
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选自《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新华社)材料二: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即使在北美市场,《流浪地球》排片率也在节节攀升。
《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已久,《流浪地球》填补了多年来观众的期待。
可以说,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征程。
相比同期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较为轻松戏谑的戏剧类型,《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
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
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导演郭帆的硬科幻电影,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冷酷、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进行的审慎思考。
原著作者刘慈欣独特的具有东方式思考的文本,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宝贵的阐释空间,赋予这部作品与传统好莱坞商业科幻大片截然不同又弥足珍贵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
相较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疏离,电影《流浪地球》增加了更多现实关注,增加了人性温暖与守望相助。
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
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作品在视觉景观上更加集中地呈现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灾难、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神奇景观,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
父辈牺牲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这部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大幅改编。
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
《流浪地球》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
电影里的家国情怀,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国,而是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选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人民日报社)材料三: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
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
《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
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
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
《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
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
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军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
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
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
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选自《科学大观园》2019年3月上)7.下列材料相关内容,不能说明《流浪地球》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内涵的一项是()A.《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中东方式思考,使得电影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思考有了阐释的空间,赋予与西方商业大片截然不同的特质。
B.《流浪地球》的成功,基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和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使得在北美的排片率节节攀升,远超《疯狂的外星人》。
C.《流浪地球》运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和拯救世界,倡导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独特的思想和价值。
D.《流浪地球》将中国式情感与人类普遍的性的融合,同时将其拓展到来人类乃至宇宙的关怀上,同时其题材与叙事,完全不同于西方科幻电影戏剧性特征。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A.人类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这迫切需要科幻作家担起责任,聚焦于“人”,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B.《流浪地球》选择深沉的题材和宏大的叙事,从而改变了轻松戏谑戏剧风格,满足了观众多年的对科幻片的期待。
C.《流浪地球》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但也是“恰巧”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相遇的结果,可谓“生”逢其时。
D.《流浪地球》中的着落时间这一细节,让国外媒体产生了丰富想象,认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后来者”的身份,就要改变了。
9.刘慈欣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请简要分析其这样说的原因。
(4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丰城的窑江子(1)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