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
“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
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
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
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二、照录或更换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
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林嗣环《口技》)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
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左传·曹刿论战》)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四、合译与分译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8: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五、调换顺序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9: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
例10:行者休于树。
(欧阳修《醉翁亭记》)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直译与意译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
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
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1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
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中考文言文翻译技巧二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
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
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