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解析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解析版

杜甫诗三首练习题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年.多病独登台B .万.里.悲秋常作客C .艰难苦.恨.繁霜鬓D .分明怨.恨.曲中论2D [A 项,百年:在这里借指晚年。

B 项,万里:在这里借指远离故乡。

C 项,苦恨: 在这里指极其遗憾。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百年多病独.登台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B . 独留青冢向.黄昏 秋天漠漠向. 昏黑 C . 巫山巫峡气萧.森 无边落木萧. 萧下 D . 潦倒新.停浊酒杯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A 项, 独:单独、独自 /难道。

B 项, 向:朝向、对着 /渐近、将近。

C 项, 萧:萧瑟 /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4.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暝色延山径 , 高斋次水门。

不眠忧战伐 , 无力正乾坤。

① 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A .玉露凋.伤.枫树林B .一去紫台连朔漠.. C .画图省.识春风面 D .万里悲秋常作客.. 1C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朔漠:北方的沙漠 省:查看 作客:客居他乡3D [D 项 ,新:刚才、新近。

B .④①②③ D .②③④①4B [这首五律以时间为顺序写所见所闻所感。

首联写暝色已至 ,颔联写初夜江上的山容 (岩 际)水态(浪中 ),颈联写深夜所见所闻 (鹳鹤夜伏、豺狼猎食 ),尾联写彻夜无眠是因为忧心国 事。

]5.与《咏怀古迹 (其三 )》中“环珮空归夜月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② 但暗忆江南江北③ 想珮环月夜归来 暗香疏影 著名的咏梅词,是姜夔的代表作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昭君墓汉白玉石碑上, 镌刻着董必武先生题写 的诗句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③5D [①③ 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 ,而幽魂归汉。

]6.下列联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B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6C [C 项, 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中以秋天长江与塞上风景为喻,写时局动荡不安,国家命运 暗淡的句子: “ 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 阴(2)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句 子:“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3)杜甫《咏怀古迹 (其三 )》借用理性的质问与悲戚的想象,说明昭君的怨恨之情、思乡A .①④③②C .②④①③之情及其人生悲剧根源的句子:)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8.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

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

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

① 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答案] (示例)①去长江赤壁,可沾一点豪爽气。

文人苏轼,豪迈俊朗,长江赤壁是其突围之地②去杜甫草堂,可分一点慈悲气。

诗圣杜甫,心念苍生,杜甫草堂是其本色之地[ 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 题。

送韩十四①江东觐省杜甫②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

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

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④ 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北十里处。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苍劲中蕴藏着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9C [C 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10.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2 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杜甫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 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

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

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

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

③错莫:纷乱昏暗。

10[答案] 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

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

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

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

这两句诗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11C [C 项,“ 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

]12.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2[解析] 从题干来看,“如何表达感情”是对手法的考查,解答时要根据对诗句的理解分析运用的手法。

因为“旧时” 是对以前的回忆,所以这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回忆往昔而现实又是令人悲伤的。

明确手法之后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 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

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

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

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14 题。

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 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3B [B 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

]14.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14[解析]颔联两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杜甫四弟: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此时“ 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答案]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人世无限之悲,流离之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