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对付高中历史选择题难题的六种方法

⑴待选项本身的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或不完全相符,即它本身错误或有部分错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A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一战后成立的国联;B项本身错,联合国构想的提出应在雅尔塔会议上;C项本身错,符合其特征的应是联合国安理会。

所以D为正确答案。

[例2]、(2002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关于国际联盟及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美国是常任理事国之一B. 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C. 国联调查团公开支持日本侵占中国东北D. 没有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进行制裁该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国联这个重要知识点的精确掌握,难度不大。

国联成立后,美国并未加入,即A项本身错;它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表面上是反对的,即C项本身错;对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意大利也进行了一定的制裁,即D项本身错;而在英美的扶植下,德国一度成为会员国。

所以正确答案为B.⑵待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不符,可细分为时间不符、地点不符、性质不符。

这类题本身不难,但稍一马虎就会弄错。

[例3]、(2002年高考上海卷)列宁认为。

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 新经济政策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 工业化政策D. 农业集体化政策该题属材料选择题。

先把材料读懂,然后综合分析。

既然要利用资本主义,则B明显不符(性质不符)。

而C和D是斯大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时间和性质都不符)。

所以只有A是正确答案。

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组合式选择题中,巧用排除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奇效。

[例4]、(99年高考全国卷)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主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这表明列强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A.①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分析可知,②的表述明显错误,帝国主义时刻妄想灭亡中国。

则首先排除B和D。

而③的表述正确,以华治华是侵略者常用的手段,所以正确答案为C.[例5]、(99年高考全国卷)《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菲常革命的作用”,其中包括:“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比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等等,得出这些结论所依据的事实包括:①资本原始积累②资产阶级革命③海外扩张④工业革命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①②③④根据马克思关于殖民者作用的“双重使命”的理论分析,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肯定有题干所述积极作用,则排除A和B,而资本原始积累尽管有血腥和残酷的一面,但也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所以正确答案为D.二、转化法或翻译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意在化曲为直、化浊为清从而化难为易,尤其适于那些乍一看与所学知识关联太少甚至毫无关联的题目。

操作程序为:首先抓住关键字词,认真分析题干及题肢所给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达的大概意思。

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里迅速搜索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未知为已知。

最后锁定相关知识点再经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答案。

本法的实质是知识的迁移,即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因为高考题,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必然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形反映或隐性折射。

[例6]、(2002年高考上海卷)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了法国人曾经“自下而上干的事”。

这个事的实质是A. 建立地主与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B. 为近代化扫除障碍C. 对外殖民获得相当的成功D. 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解答该题分两步。

首先翻译出“事”的含义,这是关键。

19世纪中叶德国人自上而下地完成的事必然是国家的统一。

而法国人同一时期“自下而上干的事”肯定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它们的“事”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第二步则只需“对号入座”,去找它的实质即可。

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只有B项符合,其余的都是现象。

[例7]、(上海高考卷)下列4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A、《史记.食货志》B、《梦溪笔谈》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从外国引进的农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关著作中才能有记载。

则题干相当于“下列4本书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从而答案迎刃而解(D)。

[例8]、今天的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A、战果B、秦朝C、西汉D、隋朝本题既考察了历史与地理的综合,又要运用迁移思维,难度较大。

首先“化今为古”——桂林与长沙之间水路交通必然要通过湘江和漓江,古称分别为湘水和离水。

则题干转化为“连接湘水和离水的水利工程最早开通于哪个时期”,答案很明显是秦朝修筑的灵渠。

三、包含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

但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所有待选项都符合题干之意,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与多个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则那个包含其它的待选项必是最佳答案。

此法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例9]、(2002年高考上海卷)英、法这两个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会相威胁,两国的矛盾焦点是A. 远东与太平洋利益之争B. 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C. 海军军备和其比例之争D. 欧洲大陆均势与霸权政策之争通过综合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英法之间当时的矛盾。

但欧洲大陆霸权及世界殖民霸权之争是其核心的矛盾,它决定和包含了其他三对矛盾。

所以选D.[例10]、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 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抗意识增加B. 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C. 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统一市场D. 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出现转变的原因,但“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原因,所以D是正确答案。

[例11]、(2002年全国高考文综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分析可知,四个选项所述均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但“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明显包含了其它三个目的,由此确定C是正确答案。

四、反证法。

此法引进数学思维,多用于常规方法不能判断的某一个或几个选项。

即在正面思考无法取得突破时,进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法尤其适合否定式选择题。

[例12]、(2000年全国高考普通卷)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B. 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C. 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D. 已完成农村中的社会主义改造本题如果直接作选,学生按直觉推断很容易错选A。

因为教材没有说明除苏联、中国外当时的其它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是否是无产阶级专政(事实上当时很多东欧国家是多党联合执政——此项考察明显超纲)。

但如果反向考虑,先排除不符合的,则可轻松作答。

首先很容易排除B和D,A项难以判断,先跳过。

认真分析C项可知,它符合当时所有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史实。

即为正确答案。

[例13]、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对外贸易(含鸦片走私)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 扭转了英国的贸易逆差B. 为英国工业品打开了市场C. 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D. 危及清政府的财政分析可知,A、C、D三项教材有明确表述,都是符合题干的影响。

则B项为正确答案。

从正面来考虑,即使《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后,英国工业品也不能打开中国市场,由此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例14]、19世纪早期,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普遍建立了共和国,符合当时的农业状况的史实是A. 土地集中的现象大大改善B. 农民依然遭受封建与半封建剥削,大部分沦为佃农C. 大地产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 大种植园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可知,拉美国家虽然独立很早,但独立后实际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经济上的大地产制使土地大量集中,政治上是考迪罗制(独裁)。

所以A、C、D都不符合,则B为正确答案(此题也可用大背景法解答)。

五、理论法。

特别适合思维含量高、理论性强的选择题,尤其是评价型、因果关系型、史论结合型和程度型选择题。

这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进行科学分析。

常用的理论有:原因和结果,本质与现象,必然性与偶然性,重点论,两点论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的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例15]、史学界之所以肯定武则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她是世界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替多病的唐高宗处理政事C、她能重用有才能的人D、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标准(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政治标准(C项)或道德标准(A项)或性别标准(B项),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体现)。

本例如果不用理论法解答,将很难确定正确选项,因为四项史实本身都符合历史实际,都能从不同方面说明武则天的历史贡献。

[例16]、(2000年高考苏浙卷)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C.实行计划经济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该题难度较大,因为大部分提法教材都未出现过。

从经济规律来看,面对生产过剩的危机,政府必须鼓励消费,扩大内需,鼓励出口,刺激生产。

所以A和B都错。

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国家干预,由此排除C,因为资本主义国家从未实行过计划经济。

所以只有D符合题意。

[例17]、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B、东方各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滞后C、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列强的征服力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该题要运用因果关系理论来解答。

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不掠夺世界就无从发展,而这种掠夺,使亚非拉地区进一步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所以B和C是垄断资本主义扩张的客观条件,D项是A项的结果,A项才是正确答案。

六、大背景法(特征法),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