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前心理调适

考前心理调适


5、敷衍应付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由于平时成绩不好, 明知自己考不好,本不愿意参加考试,但 由于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被 迫参加。于是走过场,敷衍了事。 不良考试心理错综复杂,以上所述只 是比较常见的不良心理及其特点。形成这 些不良心理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涉及到 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本人的 人格特征等方方面面。预防和控制这些不 良心理,需要家长、老师及学生本价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 心理特征的判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 组成部分。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不足和 局限性,并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原因, 才会有对自己比较准确的评价,找到 较为准确的位置,对考试结果也就有 了一定的预见和心理准备,就不致出 现考前心理失衡。
6、保证正常作息
考前保证充足睡眠,蓄精养锐是非常必要的。 挑灯夜战,以牺牲睡眠时间去进行题海战术会得不偿 失。睡眠不足会使大脑处于半休眠状态,思维处于抑 制状态,复习效率低下。但也不能走另一极端,考前 松懈,停止复习,专调心态,都会适得其反。 因为人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大脑中枢会 相应建立起紧张思维运作模式,使人能适应紧张的工 作学习。如果突然增加工作量或者停下无事可干,原 来的生物钟就会打乱,心理模式就无从所适,考生会 产生失落、不安和心慌等不适的心理现象,所以考生 在考前还是按原来正常的作息时间作息。
一、所谓不良考试心理,是指
由于心理失衡而产生的对考试水平正常发 挥有消极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不良考试心理的具体表现及
心理特点:
1、紧张畏惧心理 2、焦虑忧郁心理 3、自卑羞愧心理 4、投机侥幸心理 5、敷衍应付心理等
1、紧张畏惧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考生一听考试就如临大敌,有 的甚至借故逃避或拒绝考试。造成紧张畏惧心理 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怕考不好老师批评,家长 埋怨,同学瞧不起;有的是怕考试失利影响到编 班、分科、升学等愿望的实现;有的是对考试的 成绩、名次等期望值很高,但又没有十足的把握。 不论上述哪种原因,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 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极少数考生只是单纯性的 心理原因,他们对考试严肃的气氛、紧张的场面 心理上不适应,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紧张、胆 怯等心理反应。
2、焦虑忧郁心理
这种心理与前述的紧张畏惧心理有许 多相似之处。有这种心理的考生把考试结 果看得过重,有的把考试当作对自己命运 的“定音锤”,有的把考试当做是对自己 能力、水平评价的唯一因素,还有的是怕 “砸了锅”后“无颜见江东父老”,等等, 往往产生考前焦虑综合症及突发性神经衰 弱、失眠、盗汗、甚至头晕、头疼、发烧、 感冒等现象。
2、优化情绪
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积极地面对学 习、生活上的矛盾,以欢快、乐观的态度 对待生活。它还能使人重建合理的情感结 构,保持良好的心境,以更有效地化解生 活学习中的忧愁烦恼。可通过做深呼吸、 望望窗外、冥想、转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等 方法转移和调整情绪。 尽量始终保持宁静、愉悦的心境。良 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能使人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4、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制定的目标就既要有挑战性,又要经过 努力切实可以实现。考生在正确评价自己的 基础上,必须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 目标确定后,还要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较易 达到的阶段性小目标,分阶段实现小目标, 最终导向总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所谓的“大 目标,小步子”。这种做法可以使人感到目 标比较具体,比较切合实际,使人易看到学 习的进步和阶段性成就,有利于提高期望值, 使人经常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 预防不良考试心理的产生。
3、自卑羞愧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考生开始学习比较努力, 但成绩一直不好,屡考屡败,因而灰心丧 气,悲观失望,考前复习不够主动,发展 到比较严重时便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4、投机侥幸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平时学习不认真, 考前不作认真全面的复习,依赖于老 师考前圈重点,有的是凭小聪明猜几 个自己认为是重点的题死记硬背碰运 气,还有的是靠投机取巧。
考前心理调适
考试成绩好与差,除与知识掌握及应 考状况直接相关外,应考的心理状态以及 由它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也直接或间接影 响到水平的发挥。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大考发挥失常者屡见不鲜,平时成绩平平、 大考却一鸣惊人者也不乏其人。个中奥秘 主要是心理因素。如何调适考试心理状态, 正确地对待考试并使考试水平得到最大发 挥呢?关键是预防及控制不良考试心理。
三、预防和控制不良考试心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自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关键。上述种种 不良心理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自信,而自信心 正是保证考生从容应考的最根本的心理准备。 要做到自信,就要注意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并相信自己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别人能办到的 事,自己也一定能办到。即使现在比别人差, 并不意味着永远比别人差。在这种充满自信的 心理状态下学习,大脑皮层易于建立起暂时的 神经联系,复习过的知识印象深,考试时便能 做到有效再现。
3、正确对待考试
考试作为一种学习的检测手段,既有一定 的合理性、公平性,又有很大的局限性。考试 的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把考试的结果 作为评价、衡量人的能力、水平的唯一依据, 不能因为考得好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得, 考得不好就悲观丧气,自觉低人三分。更不能 把考试当作是决定个人前途的“定音锤”。 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 平就是胜利。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 那么无论你将来遇到什么样的顺境或逆境,都 能够泰然处之,并且最终一定能够收获人生最 美好的果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