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摘要:《赵氏孤儿》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主人公的忠孝节义,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
电影《赵氏孤儿》的上映更是体现了这部历史悲剧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父爱献子复仇独特性现实意义元杂剧《赵氏孤儿》是纪君祥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而创作的历史悲剧,剧本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了一系列的生死较量,上演了一幕幕摄人心魄的悲壮场面。
现在,《赵氏孤儿》被搬上21 世纪的中国银幕,本身已经证明了它所具有跨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其实各种“孤儿”的竞相迭出,都是这种从古至今开始的“接力”使得艺术的历史能够承传,文化的血脉能够延绵。
作为一位对电影始终寄予着人文关怀的导演,陈凯歌看中的不但是一个“血亲至上”的伦理故事,还有一个冤冤相报的复仇主题。
陈凯歌更看到了在这样一个传统剧目中隐含着一个珍视人性、尊重生命的现代命题,而这个命题在我们过去的古装历史巨片中却几乎被遗忘殆尽了。
一、陈凯歌《赵氏孤儿》对原著作的颠覆(一)电影剧情春秋,晋国,灵公年幼,由权臣屠岸贾(王学圻饰)辅佐,朝中大权则旁落赵盾世家。
一日,灵公于行宫休憩之时玩兴大起,以石子击打临街百姓取乐,并误中回城的赵盾(鲍国安饰)。
赵盾上前斥之,并指屠岸贾渎职,两人至此结下芥蒂。
为报私仇、也为除掉障碍圆自己的篡权大计,屠岸贾怂恿灵公下旨,派遣赵盾领军远征。
未料,赵盾大捷归来,屠岸贾奸计落空。
庆功宴上,赵盾向灵公引荐立下战功的儿子赵朔(赵文卓饰),并依循礼制上前行酒。
岂知祝酒已被屠岸贾设计投毒,灵公大骇,震怒之下传令诛灭赵氏九族。
另一边,灵公之姊、赵朔之妻庄姬(范冰冰饰)亦在府中获悉噩耗,她委托恰在府中的名医程婴(葛优饰)偷出刚出世的赵氏孤儿,以保赵家血脉。
屠岸贾为斩草除根将城中适龄婴儿百余人尽数搜刮,扬言如若无人交出孤儿,将尽屠幼婴。
阴差阳错的是,赵氏孤儿本已在百人之中,和已隐退的老臣公孙杵臼(张丰毅饰)短暂决议后,程婴只得向妻子(海清饰)讨来躲过搜捕的自家骨肉充作赵孤上交,以诺庄姬之托。
因举报有功,程婴与孤儿得以入驻屠府,屠岸贾深喜孤儿,便将其当作半子抚养。
此后十五年,程婴一边忍辱负重、寄居仇人篱下,一边悉心教导孤儿,联络韩厥(黄晓明饰)等朝中势力,只待赵氏孤儿一朝成人,一雪前耻……(二)厚重的父爱电影屠岸贾让孤儿从屋顶上跳下来,并对孤儿说:“他会用双臂接住孤儿”。
就在赵孤从屋顶上纵身跳下的那一刻,屠岸贾却收回了他张开的双臂。
这个动作使赵孤重重跌在地上,屠岸贾这样做的目的是想用肢体的痛苦告诉赵孤,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信——包括自己的干爹也不例外,他能够相信的只有手中的刀剑,这就是屠岸贾灌输给赵孤的处世哲学。
这种教育就是要在赵孤幼小的心灵里灌输一种冷酷的“丛林法则”,让他崇尚实力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处世之道。
就在赵孤重新回到屋顶上拿回宝剑再跳下来的时候,程婴走上前去紧紧抱住了他!程婴是在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刀剑更可靠的力量,那就是父爱。
也许,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赵孤坚定了他的人生信念。
在人生的价值路口上他没有选择强权,而是选择了父爱。
对赵孤来说,那是一个何等温暖而又坚实的怀抱啊!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着能够有这样的怀抱,当我们遇到危难,遇到困境,遇到挫折的时候,能够有这样一个温暖而又可靠的怀抱接住我们渺小的身躯和心灵,那是何等感动而又美妙的一刻啊!这个怀抱可能是来自我们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同事——不论是谁,只要在我们需要保护的时候能够张开双臂接住我们,那将是我们这一生的幸福。
(三)献子与复仇在危难之际或是献子、或是杀妻,这种捐妻忘亲之举,通常是中国传统剧目中表现的主要内容。
在这些经典化的叙述情节背后,传播的是一种忠孝节义的文化价值观。
电影对“程婴救孤”这部传统经典的移植就面临着这样一种进行现代化转化的问题。
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固然伟大,可是,一个被杀戮换下来的生命在若干年后还要冒死去刺杀他的仇人,这样冤冤相报的杀戮逻辑,对那个被拯救的生命的价值难道同样不是一种蔑视吗?陈凯歌的《赵氏孤儿》如果按照传统戏曲的路径,程婴救孤的前提是“献子”——用自己亲生儿子把赵家的孩子换下来,唯此才能保住赵家的血脉,进而完成复仇的大业。
可是,这个前提对陈凯歌来说却难以接受——这是陈凯歌个人对电影的选择,还是一个时代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我们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他不能够认同这样一种强迫他认为别人而死的文化传统,不论这个他人是白发苍苍的老翁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同样,他也不能接受让一个孩子的全部人生都变成“复仇”因为这样对这个孩子的心灵与人性都将是一种巨大的扭曲。
所以,现在的《赵氏孤儿》中,献子的故事情节被完全改写了。
虽然陈凯歌的电影《赵氏孤儿》对复仇主题的改写为了能让多数观众接受,依然保留了赵氏孤儿最后复仇的情节,但是,对复仇的动因做了不同的解释。
现在,尽管我们还是看到赵氏孤儿最后拿起了剑,可是他此时并不是在给他人充当杀人工具,他是为了对父亲的爱才杀死了屠岸贾。
这就是说,推动赵孤复仇的叙事动力不是仇恨,而是孩子对父亲(程婴)的爱。
赵孤对屠岸贾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的命,为我爹报仇。
”这个“爹”其实并不是在指赵朔而是指程婴,所以说,赵孤是在为了完成程婴的心愿才要杀死屠岸贾。
电影《赵氏孤儿》把这种被颠倒的认同逻辑重新颠倒过来,程婴是一种既忠实于一种普遍的人性,同时又体现出强烈个人感情的人物。
尽管现在可能并不太习惯我们所钟情的人物会在关键时刻绝望地嘶喊“我们杀不了他!”尽管他那样真实;我们也并不喜欢屠岸贾这样恶贯满盈的人去教育孩子什么是“仁爱”,因为,他已经没有这个资格了。
其实,我们还是希望在一部主流的商业电影中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性;还是要在主流电影的叙事体系中建立一个能够被观众接受的认同对象——即便这种认同对象将与过去的电影有所不同,我们还是不希望这样一种形象淡出我们的视线。
二、《赵氏孤儿》程婴的独特性电影《赵氏孤儿》将大时代、大人物间的血斗悲剧改写成小人物身不由己的悲剧。
电影对情节最主要的改写,是改变了剧中“程婴献子”的理由,即将程婴献出自己的孩子设计成并非自愿而是一连串意外的结果。
这就是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之处。
程婴从一个主动献子、舍命救孤的悲剧英雄变成一个在阴差阳错间拯救了忠良之后生命的草泽医生,这是电影《赵氏孤儿》对传统戏曲最关键的改变。
应该说,在全力保护自己亲生孩子这种意义上,没有人会责备程婴,因为,父爱是毋庸置疑的天赋人权。
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像传统戏曲中的程婴那样把孩子献出去,就意味着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在豫剧电影《程婴救孤》中演员反复表现了程婴在献子之后的极度悲痛以及他日后对亲生孩子的深切思念,包括程婴最后把屠岸贾刺进自己体内的刀剑更深地扎进自己的胸膛,这些都表明他对自己孩子无可替代的思念,他要与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在另一个世界团聚……简言之,如果电影中的程婴不能够建立起一种具有道德依据的叙事动机,这个人物的形象就面临着随着主动献子行为的终止而坍塌的境遇。
现在,影片中对程婴道德形象的建构是基于对四个死去的人的承诺与情感上的。
其一是对庄姬夫人,他要兑现夫人对自己的托付,让赵孤做一个平民百姓,忘记他的仇恨;其二是要对得起死去的妻子,她是为了孩子被屠岸贾的官兵杀死,而作为一个男人,程婴自己却活了下来,程婴在最后的弥留之际还在冥想着与她相依为命的情景,可见在程婴心里对妻子既有由衷地思念,又有深切的愧疚;其三是自己的儿子,那个被屠岸贾摔死在地上的婴儿,他在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就惨遭杀害,不要说是亲生的父亲,就是一个路人,看到这种悲惨的情景也会为之动容;其四是公孙杵臼,在危难之际,他为了保护忠良之后舍生取义,给程婴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巨大震撼。
从此,程婴成了一个被热血点燃的人。
他背着孩子主动到屠岸贾家去做门客,而不是按照传统戏曲那样被迫到屠岸贾家,他背上的其实并不是那个死里逃生的孩子,而是为了这个孩子而死去的四个灵魂。
这样的剧情和人物改动让程婴的救孤行为更符合人性,更合乎现代观众的心理,是电影在情节设计上的成功之处。
电影中的“程婴”与其他版本中的“程婴”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电影中“程婴”行为的被动性。
在电影中,程婴是步步“被抛入”的不由自主,身不由己。
程婴重一开始的善良、懦弱,到面对抉择是的犹豫和挣扎,最后变成一个命运的无奈选择,甚至成为一个命中注定的“失败者”。
但这一形象更为可信更为可感。
就此而言,电影版中的“程婴”更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哲理味道。
它关注更具有超越性的人本身,而非偏狭的“忠臣”,这样的改变是富有创意的,更人性化,无疑更能为现代人所理解。
陈凯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程婴的行为虽然在古代可以用‘忠义’解释,但现在不同了,不仅违反常识,也反人性,反人伦。
如果说程婴是个英雄,上来就伟大,那样不太可信。
今天是一个平民时代,是自己争取自己权利的时代。
程婴复杂的心理斗争,让它具备了自私性和现实性,他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没什么两样,你可能还会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陈凯歌对这一情节的改动是他深思熟虑、刻意求工的结果,这代表了陈凯歌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富于批判性的重构的努力!陈凯歌在《赵氏孤儿》中对“忠义”思想的超越,并且保留并放大了“承诺”这一更具普泛性的道义价值观。
“被抛入”的程婴既是救护无辜婴儿、接续一族血脉的普通人的善良本性的流露,更是在一步一步践行对庄姬夫人临终嘱托的承诺。
一个小人物,焕发出了可能连他自己都觉得意外的大精神。
电影中程婴人物的“独特性”也在此反应的淋漓尽致。
电影《后窗》里的那个没事爱拿着望远镜到处窥视的记者杰弗瑞,电影《西北偏北》里那个幽默而又好奇的广告商人罗杰,他们往往是由于某种偶然因素卷进一个巨大的矛盾冲突之中,最后与影片设定的社会正义站在一起,完成了原来并不属于自身的道义使命。
在电影中恰恰就是这些人物最容易引起观众的普遍认同——一个警察挺身而出去抓罪犯,那是他的公务;一个士兵舍生忘死上战场,那是他的天职;在国家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应该为国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可是,如果是一个平民百姓他们能够以身殉职,为国捐躯,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是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陈凯歌电影中的程婴就是“民做了士该做的事”。
虽然程婴的义举是被动的。
但是程婴这种为他人、为正义而“舍生取义”、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以身任天下”,“生死当前而不变的坚贞之志”,体现着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道德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所在。
这种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普遍的意义。
也许我们还没有达到先贤们“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境界,也许在关键时刻,我们还会暴露人性中丑陋的一面。
然而,唯其如此,在生死关头、危难时刻,我们才更应该有勇气面对上苍对灵魂和良知的拷问,从而做出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