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随堂练习(十九)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姓名: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各地报刊纷纷开辟民歌专页、专栏,仅半年时间,全国正式出版的民歌集就近800种。
数月内旅客们在上海列车段“旅客意见簿”上写下的诗歌达5300多首。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新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 B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进步C .政治活动强烈影响到文化艺术D .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A 、片面强调公有制B 、不考虑生产力的客观水平C 、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D 、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5、《人民日报》某篇社论中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出现的根源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B .“左”倾思想的指导C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D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变革6、根据下表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解读有误的是( )A .产量初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B .产量下降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C .产量上升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政策的调整D .产量下降与人的主观冒进有关系7、“这种经营方式虽然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如个体小农业没有也很难使用大机器、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等。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所能提供的产品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粮食问题日益严重。
”为此,国家进行了( )A .土地改革B .三大改造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据1958年9月1日的《人民日报》,“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当年中国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 ) A .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 .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 .给中国国民经济造成重大损失D .推动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9、新中国从1956年正式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其间曲曲折折,下列哪些活动显露了党在经济工作中犯了“左”倾错误( )①中共八大指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② “大跃进”运动 ③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在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38%~45%,而英语、法语等语种的翻译只占3%~6%。
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大革命时期 C .一五计划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11、作家莫言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 “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乡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
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
”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重大变革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D .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的实行12、1958年6月毛泽东批示:“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这里主要是钢,59年达要到2500万吨,我们钢的产量要超过英国。
”对毛泽东的这一批示解读有误的是( ) A .中国当时特别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B .此时毛泽东在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 C .该批示可用于研究“大跃进”运动 D .折射出当时英国工业实力严重下滑13、《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 )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 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 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 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14、“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
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此对联是对当时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 .三大改造C .“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5、据下列图表数据分析可知,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结论正确的是()A.已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B.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主要依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推动经济发展 D.实现了农、轻、重的协调发展16、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
”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17、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18、《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1953 -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这里的“历史客观性和必然性”是指①当时农村生产资料微薄,生产分散,规模狭小②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和生产效率十分低下③生产资料公有制主导地位确立不久,影响小④当时我国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加快农业生产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19、1953年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向中央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的调查报告。
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利用和限制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是我们改造资本主义工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
当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为了( )A.扶持资本主义的发展 B.利用市场实现经济运行C.建立计划经济的模式 D.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20、“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 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21、以下是新中国一位普通农民的日记。
按相关记录的事件先后排序应该是( )①生产队在我家门口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②当看到合作社成员名单有自己时,禁不住热泪满面③回家后,看见村里一下子已大变样,成了红卫兵的世界④家里的锅都归了公社,说是要炼钢铁A.①②④③ B.②③④① C.②④③① D.④②①③二、综合题(每题20分,共40分)21、材料一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经济的主体。
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活积极性下降。
1952年对山西49个村的调查,有1078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农村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有20户。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材料三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1)根据材料一,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哪些新问题?(2)材料二和三反映了什么运动?(3)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做法是什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根本目的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农村经济政策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
……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 材料二:下表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司经济成分的比较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43万多户,从业人数3 400余万人,雇工在7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 377万户,从业人数4 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 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2亿,下降到现在的不足五千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3)材料三反应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材料二,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