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8.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

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教学目的与要求基础知识使大学生了解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掌握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内涵,中国社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掌握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容。

深刻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及对策措施。

思想教育通过对发展战略及其特点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党提出的发展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能力培养深刻领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教学难点创新型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本章结构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第三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8课时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将突出六大重点:一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是解决“三农”问题;四是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五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六是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科学地分析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是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依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刘少奇在八大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大陆已不存在了;原来的地主、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在由剥削者向劳动者转变;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界也改变了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开始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他说:过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即已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新民主主义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提出:要把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四个现代化”的提出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这是对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

1957年以后,这种理解有了突破。

同年3月,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里用“现代科学文化”代替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

1960年初,毛泽东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这个提法,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我们目前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思想。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两步走”发展战略思想1955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说:“将来的趋势如何?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设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三、工业化道路1、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他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

2、处理好几大经济关系应处理好沿海地区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关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3、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在领导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若干指导方针,其中最重要的有: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以及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4、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

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

刘少奇、周恩来提出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以帮助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

邓子恢提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邓小平提出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采取何种形式要以有利于发展生产为标准。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在综合分析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总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

它通常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部署、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初步实现现代化。

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战略的步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要分三步走:(1)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一步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2)从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即与1980年比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这里所提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我们已经于1995年提前完成。

(3)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三步走”战略的重点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指出“三步走”战略的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技。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我国的发展战略具有以下特点:1、既有宏伟目标,又坚持实事求是2、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3、注重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4、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三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

(3)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4)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

3、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变化趋势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部门以及每一产业部门内的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首先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并超过原来占优势的第一产业;其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现代化,第三产业又迅速发展起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并最终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变动的这种趋势是各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4、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在我国目前阶段具有重要意义:(1)经济结构伴随经济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