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艺术的欣赏江苏省泰兴中学徐晶秀曼妙的江南景致,孕育了柔媚多情的江南文化,也缔造了风姿绰约的江南园林艺术。
各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宛自天开”的建园理念、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从有限的空间变出无限美景,这些“匠心”都值得每一个人细细的体会、品味。
儒家、道家学说影响中华传统深远,其中道家崇尚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无论松、柏、柳、梅、竹、樟、槐等都按它们自己生长之姿态植之;几乎不加修饰把树木自然而然的散植于园中,表现着大自然之林木状态,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处”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所以欣赏苏州园林艺术至少要从两个方面:①、感受自然之美(山石、树木、湖水的美);②、感受古人创造自然的智慧(文学之美与造园的手法)。
一、自然之美。
1、树木花草之美:娇美、苍劲、袅娜、秀雅……树木花草本身各具姿态,或妩媚、或苍劲、或婉约、或婀娜,在欣赏树木花卉形态美的同时,中国古人往往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即借物抒情。
也是说,在品味花草之美的同时,一定要与隐寓联系,才能更好的体会中国文化,品味其中意韵。
比如欣赏荷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荷花袅娜、羞涩的美,荷叶如舞女的裙,以及随风起舞时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只是荷花“外表”的美,由此延伸的清白、高洁的高贵品格,“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性,是荷花“内在”的美。
在欣赏时,我们不但要欣赏“外表”美,更不能放过“内在”美。
再如梅花,娇嫩透明的花瓣与花蕊,“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浪漫,远远敌不过它的优秀品质。
梅花,迎雪吐艳,凌寒飘香,象征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松,古朴苍劲。
千百年来,饱经风霜,顽强斗争,才具有这种姿态,所谓参差虺结,屈曲蟠龙,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如果从美学的比兴法则来说,这也是一种与命运斗争之美,或者悲剧之美。
有人说,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与具有坚强生命力之感的松树有同样的审美意境。
2、山石之美:雄、秀、险、奇……“山不在高,贵有意境”。
同样是山,却千姿百态。
“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庐山天下秀”、“黄山天下奇”,假山也同样分这些审美特征不同,造山者须选一种审美倾向,然后刻意追求之。
艺术中的层次之美,在于掩映,在于含蓄。
堆山要堆出层次感,最关键的是峰恋要有立体布局。
产生前后掩映,表现出“崇山峻岭”之感。
后面的被前面的遮住一部分,含蓄之美自生。
假山仿真山,仿得是气质,不是做真山的模型。
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真山之美,一在巍峨雄健,二在险峻挺拔。
假山虽小,但其姿态气质不亚于真山之雄伟和奇险。
要做到险峻之势,有一个办法是其下部宜小不宜大,宜空透不宜闭实。
堆山不好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山的下部太肥太闷,缺乏险峻之感。
特别是立峰、单石、更须重视险峻之美。
假山是一种艺术,其意境应当是山,而不要去做似龙、似虎之类。
做成这种具象,不免俗气。
3、湖水之美:静止、含蓄……。
园林山水,看起来似乎山的视觉形象胜过水;但水却更有欣赏内涵。
中国园林之水,宜静不宜动。
水静,水不见了,但水面上有岸边物体的倒影,水下可见游鱼、水藻等物。
在这种现象的背后,还有其哲理内涵。
《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这种深邃的内涵,对于赏园者来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可是现在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总觉得静水似乎太平淡无奇,便要搞点喷泉之类。
殊不知这与中国传统园林格格不入。
拙政园西部园,有长长的水廊,水伸入廊底,令人悟出水乡意境。
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帖狂草,逶迤萦流,妙不可言。
4、建筑之美:秀美、空灵、小巧、自由、精致、典雅、……。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园林建筑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有些人可能会把园林建筑和其它的建筑混为一谈,事实上它们无论在情趣、构图原则、与环境的关系、空间处理以及立体造型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和彼此独特的风格。
建筑的形体美本身也创造了园林美,园林建筑形式多样,有桥、亭、榭、轩、曲廊等,也是游人直接的审美对象。
园林建筑一般上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多曲。
建筑造型除方形外还有六角、八角、圆型、扇型等,屋顶的外形、屋角起翘、檐口滴水、檐下挂落以及梁架部件也呈现出很协调的曲线。
②、具有雅朴的风格。
苍翠芦竹、舒展的芭蕉掩映下,粉墙黛瓦,各种建筑在园林里显得那么宁静和安详。
苏州园林建筑追求的是一种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
③、空透。
园林建筑的墙很少是实墙;为了泄景的需要,墙上要开花窗,厅堂也多开落地窗。
有的亭、轩、榭甚至完全没有墙,或者只有一面墙,几根柱子顶着屋顶,内外完全通透,打成一片,使建筑形象富有空灵感。
[1] 园林建筑与山水、植物要素相结合而构成园林中的许多风景画面,有适宜就近观赏的,也有适宜远处观赏的。
在一般情况下,园林建筑通常作为这些风景画面的重点和主景,甚至是整座园林的构景中心。
拙政园的中部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形体不一、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山、水、亭台楼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由《与谁同座轩》感受园林中的文学之美。
拙政园里每一座亭台楼榭,都有雅致的名字:兰雪堂、涵青亭、听雨軒、雪香云蔚亭、待霜亭、倚玉轩、小沧浪、留听阁、远香堂等。
每一个名字都有出处,“小沧浪”出于《孟子》:“沧浪之水清兮,能够……”。
这些名字处处体现着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感受到拙政园深厚的文化底蕴。
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座轩》,该轩题额为清姚孟起的隶书,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苏轼的时代是诗意的,知己好友,飘然而至,把酒言欢,吟诗作对,谈古论今,何等惬意!抬头明月,清风徐来,物我两忘!人的情感得以升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苏轼词的原意是标榜清高不群,这里只借以写景,使意境更为丰富。
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生活淡泊和谐又富有文化情趣。
你确确实实在人群之中,可又游离于人群之外。
有限的景致有了文化的加入,变得无限。
题额者把答案藏匿起来,非常耐人寻味。
原词反映了苏轼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
他优游林泉,流连山水,希求超脱。
故孤芳自赏,只与明月清风为伍,表现出孤高的气质。
与谁同坐一句反问,拨动了游客的心琴,使之与山水共响。
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轩内扇形窗洞两旁悬挂着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为清何绍基题写,意为“美好的江山正等待着人们再度登临,花柳无私地呈现出它的色彩风姿”。
江山、花柳,含情脉脉,期待着人们尽情观赏,这里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山、花柳等自然景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极富人情味。
联语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召唤人们去尽情地捕捉自然美,欣赏自然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
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
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就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
三、造园的手法。
1、曲折的布局。
园林的布局强调自由曲折。
要想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景致,路的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
园中之路,宜曲不宜直,直则无趣。
因为路的曲折,所以看景物的角度不同,景物随之变化。
景物变化,看景物的情怀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中国园林有移步换景,情随景迁之说。
造园者在园中设置许多景点,就是用路将其连起来。
路的总体安排属园林总体布局所要考虑的问题,先游什么,后游什么,由何处入,通向何处等,都有讲究,好像写文章、小说一样。
诗情画意的美学内涵在园林中表现为某种连续委婉的曲线流动,因此必须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取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2、组景方法。
古人总结组景有18种方法,即:对景、借景、夹景、框景、泄景、藏景等,特别强调借景。
组景包含借入与屏出两个部分,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组景的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与智慧。
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种种手法。
远借山峦、仰借天空星云、俯借池水游鱼、应时而借是指秋借红叶、冬借雪景等。
这种传统的造园手法,突破了空间局限、极大的丰富了园景。
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创造了许多著名的画面,如江苏无锡寄畅园借锡山宝塔,拙政园借北寺塔等,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例子。
有人把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无言的纪念碑,城市的历史发展的一个载体。
我想,苏州的园林更是如此。
苏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非常辉煌,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春秋的时候干将、莫邪在那里铸剑,到吴越之争,它是吴国吴王阖闾、夫差建的国都。
所以从试剑石等,你能感到历史的深厚力量,感受文字的飘逸与霸气,那时你的游玩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感受风景的同时,惊叹于人类的智慧,也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参考文献:[1]细说中国园林/余志超著——北京,光明出版社2005.12,P17、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