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之拙政园

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之拙政园




园林的造景技术
在拙政园中,为了满足人们 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 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 外,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 有百看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 觉其园林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 小。造园手法体现在对各造景 要素进行构景设计的环节里, 采用对景、敞景、分景、框景、 漏景、夹景、借景等处理方式 将景物与视线巧妙地组合起来。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极大的体 现出视觉传播艺术的环境认知 和符号传达的优势,是最能体 现视觉传播艺术的典范之一。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
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 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 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 观为主,动观为辅。
园林建筑,是由房屋、山水、花木等 组成的综合建筑群体。
将江南诗词、绘画艺术注入园林建筑 之中,把竹、松、梅、荷、山、石等自然 景物融进庭院。
对景
障景
漏景
夹景
框景
造园理念
来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 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浅谈苏州造园艺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启发 --------以拙政园为鉴
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 合,其发展反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人 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它与整个封建士人文化和艺术体系之 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的联系。 无论是山水景、植物景、建筑景,都是古典文人园林 中对自然景物一种具有文心匠意地演绎,是在人居环境中 体现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设计思想。这种在日常地生活环 境中经常与自然接触的人居方式,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中国古典园林生长于东方文化沃土之中,深受绘画、 诗歌、文学的影响,是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人 与自然平衡协调的人居方式。
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之拙政园
成员:李飒 景璐
苏州园林是对中国江苏 省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 在汉族建筑中独树一帜,有 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 林”, 以私家园林为主。起 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 时(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 514 年),形成于五代,成 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
东部原称“归田园居”,约31亩,因归园早已
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 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 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 峰等,均为移建。

中部是拙政园的精华所在。 面积约
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 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 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 和骄傲。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 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 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 和代表。
4、 园林空间的联想性
4 园林空间的联想性 拙政园的园林空间还具备联想性的特点 , 使 游人在其中观赏、游玩、品味的过程中能够跨越 时空的束缚,联想出各种美好的事物和景象。 园林是自然的境域 , 它的形象时刻在变化着。 早、午、晚的光、影、色彩瞬息万变 ; 阴、晴、 风、雨、霜、雪气象万千 ; 春、夏、秋、冬四季 变化 ; 植物发芽、出叶、开花、结果、落叶等物 候各不相同;至于树木的苍古、石上的青苔,则随 着多年时间的推移而形成;视线角度的变化,又可 以产生不同的景观。这些变化影响着人们的心情, 使游赏者眼前浮现出多彩的画面 , 产生丰富的联 想。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 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 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 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是中国 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建筑布局:

拙 政 园 全 园 占 地 78 亩(约 52000 平方米), 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 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 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 馆展厅。拙政园中现有的 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 (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 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 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 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2、3 园林空间的流动性 所谓的流动空间,其基本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空间,并且他们之间能相互联系、作用。园林形成的各种 空间能够相互融乳、交流形成流动空间。拙政园的园林空 间具有明显流动性特征。 中部景区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 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览路线的经营而形成 序列组合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 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流动感,给人的 印象十分深刻。 这种空间序列的安排,使相邻空间的主题、敞闭、大 小以及形状等各不相同,通过对比,以取得主题明显突出、 整体和谐统一的效果,构成了富有诗词韵律的流动空间,达 到了较高的水平
2 、园林空间构成要素的多样性
2.1 建筑形式多样 拙政园虽然是私家园林,面积相对皇家园林来 说较小 , 但在园林建筑形式上却丰富多样 , 涵盖了 大多数古典园林建筑类型,起到了点景、观景、引 景、对景等诸多作用
2.2 植物丰富多彩 拙政园内的植物可谓丰富多彩 , 种类繁多 , 如 松、榆、槐、枫、柳、桃、茶、玉兰、琵琶、海 棠、荷花、梅、竹、女贞等,叶、花、果、枝姿态 各异,花香芬芳独具・植物与其主景建筑相搭配协 调、意境一致,如远香堂前水面的荷花、松风亭旁 的苍松、雪香云蔚亭周边的梅花、十八曼陀罗馆 附近的山茶花、玉兰堂前的玉兰等,使得拙政园内 四季都有生机,有情趣。
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展望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像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 有其产生成长,有其繁荣兴盛,也有其衰落。我们今天所看 到的那些保存完好的众多的园林,大抵都是晚期兴建或者经 过晚期改建的。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代表着成熟的中国园林 艺术的精华,同时也必然包含着或多或少的衰落的因子。如 果对这一点有足够的认识,那么,我们就不会把目光局限在 现存的看得见的实物而陷于以一斑欲窥全豹的偏颇。 从历史上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名园胜苑,也许可以得到更 为珍贵的启示。这也使我们相信:造园成就的意义,远远不 止造园学本身。在现在和未来,它必将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 极有价值的借鉴!
池水面积占全园面积的3/5。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 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 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远香堂之西 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 (“香洲”名取以 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 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2.3 山石水体的形式迥异 拙政园的水体与山石环绕为伴,水面被池中的 山石和周围的房屋、曲桥、植物划分为几部分。 情形各异的溪涧、水谷、瀑布等依山势连绵起伏, 互相呼应, 使园景有分有合 , 互相穿插 , 以增加园林 空间的曲折和深度 , 水面流通环回 ,空间层次重重 , 景物深远不尽。
3 园林空间的流动性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
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 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 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 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拙政园的园林特点:
(1)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3)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4)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谢谢观赏
空间特征:
1 园林空间的有机性 2 园林空间构成要素的多样性
(1) 建筑形式多样 (2) 植物丰富多彩 (3) 山石水体的形式迥异
3 园林空间的流动性 4 园林空间的联想性
1、 园林空间的有机性
琵琶园的云墙呈波状线 , 横穿于黄石绿树之 间,波峰与波谷交替出现,有节奏地蜿蜒。不仅给 人以运动感,还呈现出流水的波纹形式 ,正符合了 中国文人崇尚的自然的舒迟状态。 东部的芙蓉榭 , 为卷棚歇山造。其屋顶侧立 面,由于相交处没有正脊,呈令人赏心悦目的弧形 曲面 , 因而线型表现出柔和委婉、轻盈流畅的风 格。 虽然是建筑形体 , 但在造型上又如同燕雀一 般 , 在自然中飞翔 , 增加了建筑的动感 , 使得园林 空间静中有动,同时也避免了线条的僵硬 ,使其能 有机地融于周围的环境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