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烟草论文

烟草论文

一、烟草文化的起源与传播烟草是一种发展较晚的作物。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除美洲印第安人之外,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知道吸烟是怎么回事。

今天,吸烟的风气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烟草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种种密切的联系。

1492年10月12日,哥伦布率探险队在圣萨尔瓦多岛登陆,欧洲人第一次跳上美洲大地,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在哥伦布早期的航海日记中,只是简单地提到烟草,但以后在其他探险队员的报告中异乎寻常地报道了烟草。

这些报道说他们看见“许多男人和妇女手上拿着…燃烧的炭‟(Glowing-coals),以此使自己得到某种香气”。

后来才弄清这种燃烧着的“炭”就是卷着的烟叶。

人们将这种烟叶的一头燃烧,一头含在嘴里吸烟,然后从嘴或鼻子里呼出烟雾。

美洲土著居民有很长的吸烟历史。

据考古分析,在3500年以前美洲居民就已经有吸烟的习惯。

玛雅人曾繁荣一时,那里的古老文化遗迹给历史学家留下了许多谜。

在墨西哥南部的奇阿帕斯州(Chiapas)仍保留有玛雅神职人员身着礼服吸着管状烟斗的石刻浮雕,这是被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吸烟图。

相传,吸烟同宗教有关。

烟草有醉人的香气,具有消除疲乏和提神的作用,甚至能治疗疾病。

人们认为烟草得到了“神”的帮助,是一种“神草”。

那时,吸烟是作为一种宗教仪式,由司祭的神职人员执行。

随着通往美洲航道的开通,欧美大陆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烟叶和烟草种子被带进了欧洲,并且不断传播到其他地方。

后来,人们发现烟草有麻醉作用和其他药用功能,传播日渐广泛。

有一位名叫尼古特的法国人,住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一说是驻葡萄牙大使),对美洲的植物很感兴趣,其中有些植物与欧洲的差异很大。

他曾听人说烟草可以解乏提神,可以止痛和治疗疾病,尤其是对治头痛病更有疗效。

约在1560年,尼古特从别人送的礼物中得到烟草种子,精心地栽培在自己的花园。

果然,烟草生长茂盛,收获其叶试吸,感觉很好。

人们为了纪念尼古特,把烟草碱称为尼古丁。

由于世界各国烟草都是直接或间接来自美洲,对其称呼都采用译音文,如德文“Tabak”、英文“tobacco”、法文“tabac”等等。

二、烟草传入中国与中国烟草业发展简况烟草传入中国的路线,一般认为有三条。

其一,自吕宋(今菲律宾)入台湾,入福建。

以下是关于烟草的记载:方以智《物理小识》(明末):淡芭菰烟草,万历末携至漳泉(今福建漳州、泉州)者,马氏造之曰淡肉果。

张介宾《景岳全书》(明末):此物(烟草)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始出于闵、广之间,自后吴、楚皆种植之矣。

《台湾府志》(清):淡芭菰冬种春收,晒而切之,以筒烧吸,能醉人,原产湾地,明季漳人取种回,今名为烟,达天下矣。

清人陆耀所著《烟谱》,是烟草方面有影响的早期著作之一,书曰:烟草处处有之,其初来自吕宋国,名淡芭菰,明季入中土。

其二,自日本入朝鲜,入辽东。

日本烟草大约是在16世纪末由葡萄牙人带来的。

1615年日本政府曾颁发禁烟令。

又琉球烟亦源于日本。

据徐保光《中山传信录》记载,康熙十年琉球进贡,于常贡外加进烟,十三年加进丝烟等物。

17世纪20年代,朝鲜吸烟者已经不少,并由政府以礼物赠建州官员或由商人输入沈阳等地。

刘廷玑《田园杂志》云:“关外人相传(烟草)本于高丽国。

”钱宝汾有咏高丽烟词云:“白岳岗浓,绿江沙净,无端孕出有情枝叶(按:白岳,即长白山;绿江,即鸭绿江)”。

其三,自南洋入澳门,入广东。

杨士聪《玉堂荟记》云:“烟酒古不经风,辽左有事,调用广兵,乃渐有之,自天启中始也。

”烟草传入中国的途径虽然各说不一,但自吕宋传入乃为比较流行的说法。

这不仅因为吕宋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葡萄牙人的早期占领,有可能使这一地区比亚洲其他地区较早地接受美洲烟草,而且从比较充实和具体的文献记载看来,漳、泉很可能是中国最早引种烟草的地方。

烤烟,原产于美国,旧称董烟,也称美烟或弗吉尼亚烟草。

中国烤烟于20世纪初引种,最初是伴随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掠夺进入中国的。

19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的卷烟机,使英国和美国在卷烟工业技术和产品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从而加强了对外的原料掠夺和商品输出。

19世纪80年代以后,帝国主义一方面竭力将洋卷烟输入中国,另一方面积极筹划对华输出资本,就地设立卷烟厂,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占领当地市场,攫取更大的利润。

上海是国外投资设立卷烟厂最早也是最集中的地方。

外国资本在华设立卷烟厂,其资金雄厚,并且享有种种特权,竞争上处于有利的地位,故能长期地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占夺消费市场,逐年获得高额利润,这对中国民族卷烟工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

在洋卷烟的冲击和影响下,民族工商界有识之士纷纷倡议开办中国自己的卷烟工业企业,借以挽回利权。

当时环境对民族工业十分有利,从而使初生的民族卷烟工业有了一次发展。

据有关材料记载,1898年有广东商人在湖北宜昌投资14 000元设茂大卷烟制造所,这可能是中国近代民族卷烟工业的第一家企业,然立足未稳,于1900年停业。

其后,天津和上海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卷烟工业企业,这两个地方实际成为当时南北卷烟工业的中心。

其他地方如烟台、北京、汉口、哈尔滨、保定等地,也都出现过一些早期有影响的烟草公司和卷烟厂。

当然,最有影响的还是北洋烟草公司和南洋烟草公司的产生。

这两家公司的产生,象征着中国民族卷烟工业从萌芽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民族卷烟工业是在与外来资本的对抗中产生的,也在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斗争中成长。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中国卷烟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出现民族卷烟工业的第二次发展。

惨案的爆发,掀起了大规模群众性的抵制外货高潮,国货运动盛极一时。

于是,上海华商各烟厂日夜加班赶制,市面仍供不应求,民族资本也相继自建烟厂。

抗战期间,东北、华北、华东、华南等地的卷烟工业受到战火的摧残,不久就被日伪所劫夺。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上海等地接收了日伪烟草业,一些民族私人资本卷烟厂也相继复工,有的还扩充了生产,中国卷烟工业出现过一时短暂的繁荣。

我国烟草行业的发展壮大,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烟草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得到了很快振兴。

到目前,烟草行业已成为我国十分重要的税利来源之一。

三、中外烟草文化丰富多彩烟草初入我国,名称众多,“曰打姆巴古,曰淡巴菰,曰淡巴姑,曰淡肉果,曰担不归,曰醺,曰金丝醺,曰芬草,曰烟酒,总名曰烟”。

烟草在广东又被称为仁草、八角草,在杭州又称“坦坦”,还有的地方称为相思草。

在以上的名称之中,大致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按刚传入的本名塔巴果“TOBACCO”的各种译音异写,一望便知。

二类是传入后称赞它的人以其色其香,以其解闷提神、交际应酬的功用而加上的新名。

如芬草、仁草、金丝草、金丝烟、金丝醺、还魂草、相思草等美好的名称。

还有贬低它的称为臭草、野葛等,但这些名称均未能长久被使用。

三类是用今人的智慧很难理解的几个名称,如八角草,今天无法作合理的解说。

四类是方音,如醺,很可能就是潭州一带的方言。

五类是长期使用的名称,这就是烟,以及与之相关的烟草、烟酒,还有烟叶之类。

烟草最美的称谓可能是“还魂草”,这个称呼来自烟草最早的使用者印第安人。

相传,有位公主死了,人们按照风俗,对她实行了天葬。

奇怪的是,公主并未被吃掉,反而在几天后活着回来了。

原来她是受到烟草的刺激又苏醒了。

于是,烟草便被赋予“还魂草”的美名传播开来。

真正的烟民恐怕认为它不仅能“还魂”,还能“还活力”、“还精神”、“还感情”。

吸烟三口,精神无限。

有人说,一“品”三个口,当是烟、酒、茶。

更有人说,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可以说它给人们带来一种享受。

以至无法忘记,把人引入浪漫想象的世界。

中国古人还称烟草为“忘忧草”。

相传,古代有一对年轻的夫妻潘小和陈姑,他们辛苦劳动,相亲相爱。

一天,陈姑不幸很快得病死去。

潘小为此痛不欲生,常常哭泣,在坟地不回来。

而陈姑在坟里,心里也是很难过,她心想,潘小如此深情的对待我,我如何才能为他解除忧郁呢?她想了想,就变成了一棵小草,一年中三次托梦给潘小,说在夏天里,叫他为小草浇水施肥;秋天里,让他把小草收藏起来;冬天,请他燃烧吸食。

这些潘小都一一照办了。

他动手做了一根长长的管子,装上了叶卷,开始吸了一口,只觉得晃晃悠悠,如醉如痴,以往的一切惆怅忧愁和烦恼都好像一下子变得烟消云散了。

从此,潘小如获至宝,称这小草为“忘忧草”。

以后烟草成为一种奇特的吸食品,很快在人们中间传播推广开来。

而在国外,烟草也有许多故事。

法国驻葡萄牙大使尼古特也以可观赏和药用为目的种了几株。

尼古特当时对烟草崇拜至极,用其治疗钱癣、烂疮和羞病等。

回国后,他把烟叶烟苗带到了法国,并力劝太后嘉赛琳把烟叶细末当作鼻烟来用,治好了太后的头痛病,于是烟草在法国被大肆传播宣传,广为种植,被称为“大使草”、“嘉赛琳太后草”。

后来,烟草被定为尼古丁属,烟碱被命名为尼古丁,就是为了纪念尼古特的贡献。

波斯王沙西菲却将其称之为“丑恶之草”,这是因为他担心吸烟会影响国民的生育率。

野烟,也是烟草一种。

明朝后期的《滇南本草》中载:“野烟,性温味辛,有大毒——令人烦乱不省人事。

”四、烟草的品牌与文化白沙的名字起源“江南名泉”白沙井。

白沙井位于长沙城南的回龙山下西侧,天心阁东南方约一公里处,自古以来为江南名泉之一。

泉水从井底汩汩涌出,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四季不断。

白沙古井始凿于何时,已无法考证出来。

明以前的长沙地方史志俱已散佚,所剩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刊印的《长沙府志》即载:“白沙井,县(指善化县)东南二里,井仅尺许,清香甘美,通城官员汲之不绝,长沙第一泉”。

可见此时白沙井已大大地有名了。

民谣称:“无锡锡山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清乾隆年间,进士旷敏本、优贡张九思曾作有《白沙井记》、《白沙泉记》,盛称其泉“清香甘美,夏凉而冬温”,“流而不盈,挹而不匮”,甚至将之与天下名泉济南趵突泉、贵阳漏突泉和无锡惠山泉媲美,自明清以来,长沙人民世世代代饮用此水,前来取水者络驿不绝,即使西城区、北城区一带的居民也挑桶而来,“竟日幕而不一息。

”更有不少穷苦人家汲水于此,担卖全城,赖以为生。

清末以后,挑卖沙水者多居于井旁,白沙井一带生齿日繁,遂形成白沙街。

白沙古井可说是长沙生命之泉。

亦因如此,自清末以来,官绅恶霸多想方设法妄图垄断白沙井水。

清光绪年间,善化知县曾在井后立碑,“出示晓喻”,将白沙井划为官井、民进,并订立用水章程。

民国初年,又有军阀在井旁立一“告示”碑,刻有“照得白沙井水,四井界限分明,卖水吃水各井,官井专供官军”等语。

旧时,当地还有“挑水会”,凡挑卖沙水者须先交银元数元入会,取得条据,方可取水。

解放以后,白沙井回到人民手中,人们才真正自由地畅饮白沙水。

1950年,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古井,特拨款维修古井,建立石栏,铺砌地面,使白沙古井成为长沙解放后最早得到修复的名胜古迹云南玉溪卷烟厂的名牌产品,玉溪卷烟厂坐落在红塔山下,故而以山名为烟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