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世界近现代的思想文化●高考趋势展望本专题主要包括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自由主义思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近现代的科技文化、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等。
从近年的高考来看,文化方面命题的能力倾向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纵横联系,并从政治、经济、地理、社会等各方面挖掘其成因。
从涉及的知识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考查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经济思想也有所涉及。
如选择题有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2001年全国)、代表作品(2000年广东)、启蒙思想的主张(2000年广东)(2001年全国)(2001年上海)(2004年上海)、罗斯福新政的内容(2001年上海)、作用(2003年广东)、凯恩斯的基本主张(2002年上海)、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认识(2000年全国春季)、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结构的影响(2002年全国)、特点(2004年天津)、第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的科研成果(2002年上海)、牛顿理论的指导作用(2000年全国春季)、东西方科技特点的比较(2003年全国)。
主观题考查过的有对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评述(2002年全国春季)、对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分析(2004年江苏)、评述美国总统杰斐逊的主张、启蒙科技对经济发展、劳动力构成、产业结构的影响(2001年全国)、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格局及国家经济结构的作用(2003年北京春季)等。
在“3+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文化史的命题将突出对文化概念、科技、思想等方面的考查。
文化与政治、经济、地理等各种社会现象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文化现象极易成为跨学科综合的考查切入点,因而文化专题在命题中具有持续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考查角度的灵活设计。
在复习中注意:(1)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传承、比较及与中国历史相关问题的比较,形成学科内综合;(2)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理解文化各领域的成果,运用图表、时间线索、比较等方法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主干知识整合1.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1)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
其中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突出强调人性、人文主义,其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因而被称为是“人的发现”。
文艺复兴打破了欧洲思想文化界在宗教神学控制下的局面,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促进了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力量还比较弱小,这一时期的斗争仍披着古典文化或宗教的外衣。
思考讨论启蒙运动在内容方面比文艺复兴运动有哪些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提示:主要发展在于强调理性,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统治。
原因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有关。
(2)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去驱散封建教会的黑暗,它猛烈抨击腐朽落后的王权、神权和特权,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完整的政治构想——议会制度、三权分立、人权自由、公民平等、法律至上等。
启蒙运动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对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19世纪初~19世纪末,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政治方面的三大思潮。
19世纪中期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的工人运动和以后的无产阶级运动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思考讨论自由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政治斗争有哪些?提示:与自由主义相关的是19世纪中期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
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是自1848年后的若干社会主义运动。
(4)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自由主义思想日趋衰退,主张扩大国家职能的新思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思想占了上风。
(5)认识:①思想文化的变化,正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要从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去寻找一定思想文化出现的根源。
②思想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资产阶级进行了若干斗争。
③一定的思想文化形成后,往往超越时空限制,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启蒙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各国革命的影响。
2.世界近现代科技的发展(1)发展阶段: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阶段: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17世纪近代数学兴起、牛顿力学体系创立、电的概念提出、近代化学创立、近代生理学创立等都体现了兴起的特点。
②19世纪综合化阶段: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
③科技的飞跃阶段: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早期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开始提出,科技取得飞跃,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程度加强,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
特别提示世界近现代科技文化在1999年才被列入高考范围,考查方向集中在科技知识,尤其是与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内容。
(2)重大科技发明:①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火车机车、轮船等,是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飞跃,它把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发电机、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电报电话等新通讯手段,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航天技术、核能利用等先进科技成果,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3)认识:①科技发明一般都是以重大科学理论发现为前提的。
②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它的发展体现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③科技的发展创新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国家的政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教育的发展都对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世界文学艺术(1)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影响下,产生了一些有重要成就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代表人物有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
这时期的文艺作品,反映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方法的结合。
近现代时期。
(新《考试大纲》已删)(2)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人们观念形态中的反映。
”其中文学艺术对时代特征的反映更为突出。
古今中外无论何时的文学艺术,都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精典题例导引【例1】(2003年上海,23)“伏尔泰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所以伏尔泰也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
”这一推理最可靠的前提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A.有少数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B.有少数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C.一般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D.一般都抨击英国的君主立宪解析:上海试题一向以新颖、灵活,考查角度多变而别有特色,此题就很有代表性。
此题变换角度,从逻辑学的角度去考查启蒙思想家的政体倾向。
题目说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伏尔泰有可能赞赏英国的君主立宪,隐含了当时的多数思想家的基本倾向。
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要求较高,这也要求我们知识要学活,一味记背不能解决问题。
答案:C【例2】(2003年新课程文综,28)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B.侧重于理论探索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D.提倡实验科学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归纳、分析能力。
中国明清时的科学技术有《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在战胜自然,提高人的能力方面的成就。
但中国的传统科技发展有一个不足,即侧重于实践和经验总结而忽略实验和理论探索,这严重制约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演进。
故B、D两项不符合明朝的科技特点。
C项不符合欧洲的科技特点,哥白尼等人研究宇宙、天体运行规律,就不仅仅限于生产和生活方面。
答案:A【例3】(2004年全国春季,37)在欧洲启蒙运动中,英国思想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
该学说经过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发展,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一块基石。
回答下列问题:(1)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基本内容。
(2)发展了洛克“三权分立”学说的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谁?指出他的学说和洛克学说的差异。
(3)说明“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和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
(4)说明“三权分立”原则在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体现方式。
解析:第(1)问在课本上有明确答案,要求我们平时注意记忆重要的知识。
第(2)问主要考查比较能力,在熟记二者内容的基础上逐一比较,可以分析出三权划分有何不同,职权所属有何不同,此问较难,原因是基本知识记忆不清,不会确定比较项,只能乱答一气。
第(3)问把“三权分立”学说放在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的背景下,应当不难回答。
第(4)问需准确回忆世界史中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或者联系政治上所学知识,并将其与“三权分立”原则联系起来,得高分较易。
参考答案:(1)认为国家权力有三种: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权。
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和外交权属于君主。
(2)孟德斯鸠。
他的学说和洛克学说的不同之处是:洛克对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区分,并把两者均归于君主。
孟德斯鸠则把行政权和外交权加以合并,统称为行政权,同时增加了司法权,并主张人民集体享有立法权,司法权独立,君主享有行政权,从而使三权之间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并互相监督制约的关系。
(3)“三权分立”学说的思想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是通过以权力制约权力来预防专制与政治腐败。
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在于推动了当时西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4)美国政府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三部门组成,分别执掌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例4】(2004年江苏,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克思曾经肯定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及其后一些近代思想家在国家观上摆脱神学的束缚说,他们“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都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潘汉典《君主论》译序材料二:必须理解: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做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材料三:他(马基雅维利)那些歌颂强者,宣扬暴力的主张,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为了实现统一的意大利这个最高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不仅如此,透过这些似乎骇人听闻的言论,我们还可以发现他的政治思想中的合理内核,这就是马克思所指出的,马基雅维利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
——王锐生《马基雅维利》译序请回答:(1)马基雅维利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2)马基雅维利所处的那个时代,欧洲正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根据材料,归纳马基雅维利的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