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知识点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知识点


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 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思想 鸦片战争后,各种改良方案屡屡失败,资 产阶级革命派走上历史舞台,开始了暴力 革命的道路 个人 孙中山在进行革命活动的同时学习西方资 产阶级的政治理论,丰富了自己的民主革 命思想
②提出:
1905年,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 权”。不久,在《民报·发刊词》上, 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 “民族”“民 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 导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 各个历史时期,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 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 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 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 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及精髓
(科学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 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 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 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 慧的结晶。
㈡过渡时期--(1949造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㈢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
①主要著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②主要思想
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 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 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实质
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用西方先进 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4、实践: 开展洋务运动
5、影响
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引进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建立 近代海军、开设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等, 开中国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之先河,迈出了中 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但是,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以失 败而告终。
③特点
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 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 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④实践
1898 年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⑤影响
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 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 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 民的觉醒。
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救亡图存的思想主张
一、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器物+制度)
1、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①背景:
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和民 族资本阶级产生 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 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②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③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④局限性:
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能 付诸实践
⑤影响:
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 想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2、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①背景
(政治)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一定的理论 基础,先进人士对西学知识的进一步增长, 使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内容
含义
局限性
民生主义 主张核定地价, 不能彻底废除 (平均地权) 现有地价归原 封建土地所有 主所有,革命 制,彻底解决 后因社会进步 农民的土地问 所增涨的地价 题,使革命斗 归国家所有, 争缺乏坚实的 由国民共享 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实践: 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
政治 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
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 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 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 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 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 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 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 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 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成为在中华大 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2)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 马克思主义 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深入工人 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
洋 务 派 中 体 西 用 失 败
以制 夷
最终 未实 结果: 践
新 文 化 运 动
实现民族独立 建立了新中国
近代地主阶级 救亡图存的思想主张
一、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
1、背景
鸦片战争开始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林则徐、 魏源意识到与西方的巨大差距
2、主要活动
(1)林则徐: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 《各国律例》,成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 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④实践
国共第一次合作( 国民大革命)
⑤评价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 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 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 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 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三、激进派---民主与科学(思想)
1、新文化运动 ①背景
②兴起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提倡民主 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 幕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长,实行“思想自由,兼 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③内容 前期: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27-1936)
①主要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主要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和 “工农 武装割据”的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 的道路问题
3、正式形成(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①主要著作:
旧文化的斗争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核心)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④评价
(进步性)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 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 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 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 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 圈子里;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 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 统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
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主要知识点
顾小辉 2011年9月
考点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 救亡图存的思想历程
阶级 地主阶级 立场:
资产阶级
维 革 激 新 命 进 派 派 派 君 主 立 宪 制 失 败 三 民 主 义 失 败
无产阶级
中国 共产党 马 列 主 义 毛 泽 东 思 想
林 魏
思想 师夷 主张: 长技
3、影响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 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但是,未能付诸实践。
二、洋务派—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器物)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2、含义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 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 ,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 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 科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2、新三民主义
①背景
之前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受到启发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 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②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 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 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 展为新三民主义
③内容: 内容 含义 局限性
民族主义 用革命手段推 (驱除鞑虏 翻帝国主义支 恢复中华 ) 持的清朝封建 统治
没有提出明 确的反帝主 张 ;带有一 定的大汉族 主义色彩
内容
含义
局限性
民权主义 通过政治革 (创立民国 ) 命,推翻封
没有把地主阶 级作为整个封 建帝制,建 建统治阶级来 立资产阶级 反对,对汉族 民主共和国 地主阶级抱有 不切实际的幻 想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②主要思想:
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理 论 总路线 革命对象 动力 领导权 性质与前途 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
基本纲领
革命道路
三大法宝
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 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 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46—1956以后) ㈠解放战争时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无产阶级 救亡图存的思想主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1、发端时期---大革命时期 (1921-1927)
①主要著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②主要思想:
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农民问题乃国 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