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及《氓》的赏析
《诗经》的语言特点及手法 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 “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 《风》、《大雅》、《小雅》、《颂》 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关雎》为《风》 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 为《大雅》始,《清庙》为《颂》 始)。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 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 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 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古典诗歌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文学能培养我们诗人的才情,哲人 的思辩,历史学家的深沉。使我们 “澹泊明志,修身养性。” 现代人最怕丢失的是财富,而最 先丧失的是精神,诗可以绿化我们的 心灵,净化我们的灵魂,可以使我们 在物欲横流,灵魂放逐的年代有一块 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中国历史发展线索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 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 各篇都是合乐的。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各诸侯国所辖地域的土风民谣,犹 如今天的地方乐调。共十五国风,160篇。风诗多是民 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 远及长江、汉水流域。 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 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 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 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 骚”等。
(形成于唐 代)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填词”):调有定格、句
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小令(短小的曲子) 曲(以元 散曲 套数(散曲)(睢景臣《高祖还乡》)
代成就最 高)
剧曲
杂剧 (已是供演出的剧本) 传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间 的诗歌305篇(另外还有6篇有题目而无内容, 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产生于今山西、 陕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原称“诗” 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 思乡 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 又叫“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 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是直言其事,就是对事物作直接的铺陈描写、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硕鼠》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比,打比方,就是对事物作形象的比喻和比拟。 硕鼠硕鼠,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无食我黍!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三岁贯女,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用以寄托和渲染。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莫我肯顾。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 逝将去女, 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适彼乐土。 。。。。。。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夏
前21世纪
商
前16世纪
周
西周———东周 前1006 前770—前256 春秋 战国 前770 前475
秦
前221
汉
西汉 ——— 东汉 前206 公元25
前16世纪
前1006年
前771 前476 前221
前206
公元25
公元220
魏晋
220——581 三国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隋
581
唐
618——907
《诗经》的思想内容广阔,涉 及周民族的史诗、赞颂、怨刺、婚 恋、农事和征役等,丰富多彩。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 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 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家尊奉它为经典,后世始称它为《诗经》。 《诗经》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 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 《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 所以又称“诗三百”。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 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 远影响。
“雅”是周朝王畿(jī)之乐,是一种 正统音乐,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宫 廷乐曲,包括大雅(一般用诸侯朝会,31篇) 和小雅(一般用于贵族宴享,74篇),共105 篇。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时 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 思乡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 部分来自民间。“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 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 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诗经》的语言特点及手法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 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常常采用重 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 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 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 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 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 的抒发了情怀。
“雅”—是周天子直接统治地区的歌谣,即所谓 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大雅31篇,多朝 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除少量民 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雅即正,朝廷正乐, 集会所用歌曲,是一种正统音乐。像现在的歌曲《团 结就是力量》、《五星红旗》等。 “颂”—是贵族祭祀鬼神、赞美祖先功德的舞曲 歌辞。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像今天 开会放国歌。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 者多是上层人物。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 不如十五国风。
宋
北宋 —— 南宋 960 1127
元
1279
明
1368
清
1644
618
(五代十国) 907—979 1127
1279
1368
1644
1911
中国诗歌的体式及流变
屈原—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乐府 民歌
劳动号子
《诗经》
《 楚辞》
古诗十 九首
秦汉诗歌
李白与杜甫:中国古代 诗歌的双子星座
魏晋南北朝 诗歌
元曲的 传唱
《诗经》的语言特点及手法
“赋”是“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即直陈其事,描 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以彼物比此 物”,即打比方,用一个事 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字的本义是 “起”,是“先言他物以引 起所咏之辞”,是从一个事 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诗经》的语言特点及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 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 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赋”即“铺陈其事”,即直接 的叙事和抒发感情。包括一般陈述 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这种铺陈排 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 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 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 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 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 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 愆期,子无/良媒。
字词读音
氓 méng 蚩 chī 愆 qiān 将 qiāng 垝 guǐ 垣 yuán 筮 shì 咎 jiù 于 xū 说 tuō 陨 yǔn 徂 cú 汤 shāng 渐 jiān 罔 wǎng 靡 mǐ 夙 sù 咥 xì 隰 xí 泮 pàn
诗
经
《诗经》我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入自西周至春秋约五百年诗歌305 篇。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
为《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 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西汉时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 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的语言特点及手法 “比”也就是譬喻和比拟。是《诗经》 开创的修辞方法。如《信天游》中的 “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 领路人。” “兴”即借用别的事物作为开头,再 引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诗经》中 的“兴”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 容作铺垫。“兴”是《诗经》首创的修 辞形式,也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 比较独特的手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 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 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 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兴的 运用,极大地加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 动性,使它更具艺术感染力。如初中学 过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
(愿,请)
(介词 把)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登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连词:来)
整体把握
《氓》讲述了一个怎 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语 言复述故事。
婚变三部曲
1、2章: 爱恋 3、4、5章: 婚变 6章: 决绝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 谋。 (非,不是) (交易) (就)
(主谓之间) (笑嘻嘻的样子)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渡过) (拖延)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 西周初期,根据《尚书》上所说, 《豳风· 鸱鸮(chī xiāo)》为周 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 期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 风· 株林》,跨越了大约600年。关于 《诗经》的收集和编选,有“王官采 诗”和“孔子删诗”的说法。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 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 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 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 词。风、雅、颂都得名于音乐,三类名称系按所 配乐曲的性质所划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bè i)、庸、卫、 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bīn)等15国风,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部 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 共160 篇,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 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 思乡 《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 南调。各国国情不同,民歌的风格也有区别。比 如郑风,它歌唱爱情,就比别的国家要大胆,要 放肆(郑风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