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影像学脊柱结核的CT及MRI诊断ppt课件
影像学脊柱结核的CT及MRI诊断ppt课件
椎骨破坏灶周围肉芽及中心区 死骨
29
大小不一洞穴相连,或骨质 破坏区相互沟通(chain of lakes)
30
脊柱结核引起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 大;
31
冷脓肿的 形态: 多房状, 簇状, 单房。
32
治疗前
治疗后
33
+ 结核治疗前后
34
+ 脊柱结核的诊断要点:缓慢起病,两个以上相邻 的椎体骨质破坏及椎间盘早期受累,椎旁有冷脓 肿形成是主要特点
更容易受到侵犯。 + 2.椎体具有负重的作用,活动多,易劳
损。 + 3.椎体的血管多为终末动脉,原发病灶
的细菌栓子可停留在此处
3
+ 感染途径
+ 1.血路 结核杆菌从原发病灶进入血流 时,形成大量的细菌栓子,其中绝大多 数被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少数未被消 灭的结核杆菌形成小的病灶。
+ 2.淋巴路 胸腹腔的结核病灶可通过淋 巴管将结核栓子传递到脊柱,并在椎骨 内发展。
6
+ 成人供应椎体的血液由前方的肋间动脉 及腰动脉分支成为主要的供血系统,故 椎体的病灶主要位于椎体的前部上缘和 下缘,称为边缘型。
+ 前纵韧带下有大量的脓液时,对邻近的 椎体直接的侵袭,造成连续的椎体前缘 凹型的骨质侵蚀,称为韧带下型
7
+ 椎体死骨的转归 + 1.小的死骨可因肉芽组织的侵蚀及脓肿
1
+ 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占40%~50%; + 好发儿童及青少年;60岁以上有上升的趋
势; + 发病部位以腰椎最常见,胸椎次之,颈椎
少见;病变常累及2个以上相邻的椎体;儿 童以胸椎多见,成人以腰椎多见 + 主要病理变化:组织干酪样坏死,纤维组 织增生,骨质破坏;结核性脓肿
2
+ 椎体结核的解剖特点 + 1.椎体以松质骨为主,松质骨比坚质骨
+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脊柱炎;病变进展快,有明显的发
热等感染中毒症状,椎旁的软组织肿胀不明显, 其内无骨化或钙化,早期出现骨质增生硬化明显。 多有外伤或椎管的穿刺史。
35
+ 2、椎间,椎骨信号
改变: I型为相邻椎骨终板下带状的T1WI的低信 号,T2WI为高信号;II型:T1WI为高低 混杂信号,T2WI也为高低混合信号,提 示病变处于过渡期;抑脂序列呈低信号, 提示为脂肪的沉积; III型为T1WI及 T2WI均为低信号,提示终板炎处于稳定 或愈合期。
的消化作用逐渐减少而最后吸收。 + 2.较小游离的死骨可随脓液向脓肿内或
体外排出。 + 3.如病人抵抗能力强,局部血供良好,
某些死骨可经过爬行替代作用而变为活 骨。不能自行吸收、替代或排出的大块 死骨,必须手术取出,否则感染不易被 消除
8
CT表现: 1.椎骨骨质破坏:骨破坏的形式:(1)斑点 或片状的破坏;(2)洞穴状的破坏; (3)洞穴状的破坏内有一至两粒沙粒状的高 密度影; ( 4)前纵韧带下破坏; 破坏区周边可有或无硬化;化疗有效表现为 骨破坏区的密度增高 2.椎间隙变窄或消失:结核有早期侵犯椎间盘 的特性
16
+ 椎体的破坏先累及椎体的相对关节面 (终板),呈洞穴性破坏并互相融合, 随后椎体塌陷压缩,脊柱向后成角畸形 (不形成侧突畸形)是其与其他脊柱病 变的不同点,造成椎管的狭窄
+ 3 椎间盘改变:受累椎间盘表现为 (1)T1WI呈低信号或略高信号,髓核先
破坏受累 ;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 (2) 早期即可椎间隙变窄; (3)增强后 受累椎间盘有异常的强化
17
+ 4 椎旁软组织影:包括肉芽肿和脓肿。 脓肿常见: T1WI呈低或等信号, T2WI可 见多房或单房的高信号脓腔,有厚薄不 等的包膜,内有纤维分隔粘连;脓肿周 边环状强化。 在颈椎为咽后壁脓肿,胸椎为椎
旁的脓肿;腰椎称为腰大肌脓肿;骶前脓肿
+ 椎旁肉芽肿为沿椎周均匀分布,弧度 小,有相对均匀的强化(脓腔无强化)
+ 3.局部蔓延 由脊柱附近的组织如胸膜、 颈部淋巴结等处的病灶破溃后,坏死组 织直接蔓延到椎体边缘。
4
+ 椎间盘侵犯
+ 结核引起椎间隙狭窄或消失的原因有 + 1.软骨板被穿破,髓核流出而消失。 + 2.纤维软骨板破坏、坏死、变薄或破碎。 + 3.破坏后游离的软骨板及纤维环因受压
而向破坏了的椎体内、前、两侧或向椎 管内脱出,后者常为造成脊髓受压的原 因之一。
18
19
20
21
脓肿 壁均 匀强 化是 特点
22
病例3
23
多发分隔小脓腔, 结核性脓肿特征
24
附件结核及骶脊肌内脓肿
25
多发流注性的脓肿,由小到大随 重力分布,脓肿壁可厚可薄
26
结核骨质破坏及米粒状死骨(rice body formation),小脓腔
27
椎骨炎及微小虫蚀状破坏
28
36
37
38
39
+ 3、Schmorl结节 + 许莫氏结节为突向椎体的椎间盘突出,
形成圆形或半园的骨质缺损,直径多为 1CM左右,局部骨质早期也有水肿、纤维 肉芽组织形成,因而有长T1T2改变及结 节周围的强化;随后结节周围有脂肪的 沉积,形成半园的T1WI高信号,T2WI略 高信号影,可被抑脂所压制;愈合期结 节周围环形骨质硬化,T1WIT2WI均为低 信号
5
+ 可分为: 1.中心型:多见胸椎,圆形骨缺损;
2.边缘型:开始于椎体上下缘; 3.韧带下型:多继发椎旁韧带下脓液 侵蚀; 4.附件型:少见,以血行感染为主。
+ 椎体结核的病灶部位与椎体的微循环系 统有关。儿童椎体内部的血液供应主要 来自椎后动脉,从椎体的后部入内,因 此,小儿患者的结核病灶主要分布在椎 体的中心,即中心型
9
3.冷脓肿形成: 椎旁,有沿重力方向流注及向周围组
织间隙渗透侵袭的特性。 脓肿壁斑点或半弧状钙化及脓腔内有斑
点、斑块状的钙化也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增强后脓肿壁强化,内壁不光滑及纤维
分隔形成多个的脓腔 4 椎体前部压缩性骨折,后突;椎管狭窄。
10
11
12
13
14
15
MRI表现: 1 早期椎体结核:椎骨骨炎,骨髓的水 肿,长T1 T2改变;出现骨内的小脓肿, 椎骨骨板的破坏及侵蚀;前后纵韧带下 的脓肿,跨越椎间隙。 2 椎骨破坏:椎体破坏区呈长T1长T2混 杂信号,受累椎体可出现强化;脓肿区 T1WI为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 扫描有边缘性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