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四】31★★炳烛而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
炳烛:点燃蜡烛照明。
炳,<动词>点燃。
乎:呢。
(5)安有:哪有。
为人臣:做臣子的。
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
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①暮:晚,为时已晚②何:为什么③少:年轻时④阳:阳光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答:学习的重要性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32★★赵广拒画【原文】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建炎中陷贼。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而广平生实用左手。
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又数年,乃死。
今士大夫的藏件时观音,多广笔也。
(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选自《老学庵笔记》。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大诗人。
②本李伯时家小史:本来是李伯时家的小书童。
李伯时,北宋名画家。
③每使侍左右:经常让(赵广)在旁边侍侯。
每,常。
④遂:就,于是。
之:凑音节不译。
善:善于,擅长。
⑤尤:尤其,特别。
工:善于,擅长。
⑥几能乱真:差不多能和李伯时的真迹相混。
几,几乎,差不多。
乱真,模仿得很像,使人不辨真假。
⑦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
陷贼:落入敌人之手。
贼,这里指金兵。
⑧闻:听说。
使图所掳妇人:让他画抢来的妇女。
使:命令。
图,画。
掳,抢走。
⑨辞:推辞,拒绝。
⑩胁:威胁。
白刃:快刀。
遣:打发。
去︰离开⑾实:其实,本来⑿乱定:局势平定⒀又数年:又过了几年⒁乃:于是,就⒂士大夫: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参考译文】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
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
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
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让他画抢来的妇女。
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赵广)不服从,(金兵)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打发他离开。
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
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
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阅读训练】1.解释:①使:派遣②久之:时间长了③工:善于,擅长④几,几乎,差不多⑤图,画⑥辞:推辞,拒绝。
3.赵广具有怎样的品质?文中哪些文字写出了这种品质?答:赵广具有威武不能屈的优秀品质。
文中具体文字: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33★★治国如栽树【原文】(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注释】1、平:平定2、炀帝:即隋炀帝,是隋朝末代皇帝杨广的谥号。
3、犹:仍旧。
4、征求:这里指搜刮。
5、已:指停。
6、穷:用尽。
7、不堪:不能忍受。
8、遂:就9、目:亲眼 10、夙夜:早晚11、孜孜:勤恳不息 12、清净:指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
13、丰稔(rěn):庄稼丰收 14、吴兢,唐代史学家。
《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阅读训练】1.解释:①平:平定②犹:还是,依旧③已:停止④穷:竭尽,用尽⑤不堪:不能忍受⑥遂:于是就⑦目:亲眼⑧夙夜:早晚、朝夕,指天天、时时3.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搜表达的观点是:答:帝王智利国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根本。
34★★郭进治第【原文】郭进有才略,累有战功。
尝刺荆州,今荆州城乃进所筑,其厚六丈,至今坚完。
进于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及宾客庆之,下至土木之工皆与。
乃设诸工之席於东庑,群子之席於西庑。
或曰:“诸子安可与工徒齿?”进指诸工曰:“此造宅者。
”指诸子曰:“此卖宅者,固宜坐造宅者下也。
”进死未几,果为他人所有。
(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见书,略(下同)【参考译文】郭进有才略,多次建立战功。
曾经做邢州刺史。
郭进曾经在城北修建宅院, 建成之后,聚集族人和宾客庆祝落成,连地位低下的土木工匠都参与,于是在东厢房安置众工匠的席位,在西厢房安排众子女。
有人问:“众子女怎么可以与工匠们并列?”郭进指着众工匠的方向说:“这些是造房子的人。
”又指着众子女的方向说:“这些是卖房子的人,本来就应该坐在造房子的人的下席。
”郭进死了不到一年,果然被他人所占有。
【阅读训练】1.解释:①累:多次②完:完整③与:参加④宜:应该3.从上文看,古代房屋正堂两边的庑(廊屋),以为上,以为下。
答:东西4.“其”“之”“此”在文言文中常作代词,请指出下面句中的“其”“之”“此”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其厚六丈。
“其”指代②聚族人及宾客庆之。
“之”指代③此造宅者也。
“此”指代④此卖宅者也。
“此”指代答:①荆州城城墙②郭进“治地即成”这件事③盖房子的工匠④自己的孩子35★★一言具狱【原文】有二人约以五更乙会于甲家,乙如期往。
甲至鸡鸣,往乙家呼乙妻曰:“既相期五更,今鸡鸣尚未至,何也?”其妻惊曰:“去已久矣。
”复回甲家,乙不至。
遂至晓,遍寻踪迹,于一竹丛中获一尸,即乙也。
随身有轻赍音基物,皆不见。
妻号恸谓甲曰:“汝杀吾夫也!”遂以甲诉于官,狱久不成。
有一吏问曰:“乙与汝期,乙不至,汝过乙家,只合呼乙,汝舍不呼,乃呼其妻,是汝杀其夫也。
”其人遂无语。
一言之间,狱遂具。
(选自宋·施德操《北窗炙輠》)【注释】1、期:约定时间2、期:约定3、何:为什么4、去:离开5、寻:寻找6、狱:案子7、舍:丢下8、具:了解9、恸(tòng):极其悲痛10、吏: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汉以后,泛指低级官员或吏卒【参考译文】有两个人相约在五更时去甲家会面,乙按时到了。
甲到了鸡叫的时候,前往到乙家去呼叫乙的妻子说:“既然互相约好五更时会面,现在鸡都叫了,乙为什么还没有到?”乙的妻子惊讶的说道:“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甲)又回到甲家,乙没到。
于是到了天亮,遍地寻找乙的踪迹,在一个竹林丛中找到了一具尸体,就是乙。
随身有的物品,都不见了。
乙的妻子极其悲痛(恸)地对甲说:“你杀了我的丈夫!”于是(乙的妻子)把甲告到了官府,但是这案件久久不能定案。
有一个官吏问甲说:“乙和你约好见面,乙不到,你到乙家,只应该叫喊乙,你丢下乙不叫喊,却叫喊乙的妻子,是你杀了她的丈夫。
”于是那人(甲)没有话好说。
一句话之间,案件就了结了。
【阅读训练】1.解释:①期:约定的时间②期:相约③何:为什么④去:离开⑤寻:寻找⑥狱:案件⑦舍:丢下⑧具:了结3.文中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一吏也说:“汝杀其夫也”,两个人的依据有什么不同?答:乙妻对甲说:“汝杀吾夫也”,只是自己的猜测,并没有真正的证据;而一吏说:“汝杀其夫也”,是有严密的推理额,因为按照常规,与某人约定见面,而这个人没到,去找的时候,应该叫某人的名字,而只有知道某人不可能在,才有可能脱口叫他的妻子。
36★★赵奢论税【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则无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
王用之治国赋,未几,民富而府库实。
(选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
②赵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于用兵。
③用事者:管事的人。
④说:劝说。
⑤加兵:兴兵侵犯。
⑥轻:轻视。
⑦国赋:国家的税收。
【文言知识】释“于”“于”是个多义词,解释也极灵活。
上文出现过三个“于”,它们的含义不同。
①“君于赵为贵公子”中的“于”,相当于“在”,意为你在赵国是贵公子。
②“岂轻于天下邪”中的“于”,相当于“被”,意为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③“言之于王”中的“于”,相当于“对”、“向”,意为对国王说了这件事,或向国王说了这件事。
【参考译文】赵奢是赵国负责收税的官员。
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治了他们的罪,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家人。
平原君恼怒,要杀了赵奢。
赵奢劝说道:“你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纵容您的家臣不奉行公事,不奉行公事,法律就会削弱。
法律削弱,国家就衰弱,国家衰弱,诸侯就强加战争(进兵侵犯),诸侯强加战争,赵国就不存在了,您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富贵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奉行公事,遵守法律,全国上下就会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国家就强大,国家强大,赵国就稳固,然而您作为赵国重臣贵戚,难道会被天下人轻视吗?”平原君认为赵奢是一个贤能的人,对国王说了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