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饮酒》-《行路难》学案————————————————————————————————作者:————————————————————————————————日期:诗五首《饮酒》《行路难》黄超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五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材分析:五首诗歌都是抒情名作,极富艺术感染力。
宜用朗读感染学生,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学生分析:学生理解作品要结合创作背景加以点拨。
【过程与方法】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有这样一位文学家,他娴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学识渊博;有这样一位散文家,宅边有五柳树,他明了人生的真谛,偶有名酒,无夕不饮;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饮酒》。
(教科书212页)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还是田园派的创始人。
(请学生简单介绍)三、写作背景: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
他早就看透,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一共20首诗,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四、教师范读,整体把握诗意。
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赏析内容:5分钟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ﻫ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五、品诗。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八年二班30名学生,分成六组,语文成绩前六名成为组长,每组五人,必须有至少一名男生。
让学生自学时间,小组学习讨论:5分钟1、赏析《饮酒》,把你的理解和感悟与大家分享。
谈谈对诗句的理解?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但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纷扰。
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也就变得偏僻安静了。
在东边篱笆下采摘菊花,无意中看见了庐山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而归。
这里面有隐居生活的真正意趣,想说出来,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2、《饮酒》中的千古名句:诗中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哪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你怎样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与“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浮饰之风。
归隐田园,没有了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所带来的烦忧,因而说“而无车马喧”。
又因为作者的隐居生活使他的精神升华到一种自由境界,处闹市若幽谷,所以“心远地自偏”。
4、诗词之外苏东坡曾赞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两句“境与意会,最为佳妙。
”赏析:1.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
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
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2.这首诗是非常好的一首诗,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他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己自问,说“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
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
然后从这样一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渊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种境地。
但是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辨已忘言”了。
3.这首诗正刻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
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
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
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问题思考:1.《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苏东坡说:“……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见”字与“望”字有什么不同?并细细品味这两句诗的妙趣在哪里。
本诗的语言质朴无华,貌似平淡,实为醇美。
例如,“采菊东篱下”一句,明白如话,既表现了田园之美,又表达了隐逸之乐;既表现了闲适之情,又表达了自励之志。
不仅内容含蕴丰富,而且意境韵味隽永。
再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在采菊之时漫不经心地偶然抬头见山的情状,与全诗顺其自然的情调和谐一致。
如果改用“望”字,就显得故意做作了,不仅使“悠然”的情态丧失无遗,而且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平平凡凡的一个“见”字,已充分显示诗人选词用字之奇妙。
又如,“心远”与“真意”四字,通俗易懂。
“心远”两字是全诗思想的关键;而“真意”对全诗的精神、意境和情调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么浅近的四个字竟成为全诗的关键词、全诗的眼目、全诗的灵魂,堪称是平淡中见醇美的范例。
2.如何认识《饮酒》中作者的思想?这首《饮酒》诗平淡自然,寓意深刻。
诗人不故作高深而诗意自深,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而华丽自在其中,这首诗的美是朴质淳真的美。
陶渊明结庐人境,热爱田园,厌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一种反抗,尽管这种反抗是非常微弱的,但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3.对《饮酒》后六句的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既指未受官场污染的淳朴民风,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谛。
“真”也可理解为“返璞归真”,此情此景,心中体会,难以言表。
学生尝试背诵,这是我们在初中阶段,和陶渊明的诗最后一次亲密的接触,解读李白《行路难》教案一、教学目的ﻫ通过本诗的鉴赏,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要求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背诵本诗作者及写作背景;1.李白的生平ﻫ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2、写作背景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
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
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
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
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
《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ﻫ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行路难》李白ﻫ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ﻫ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ﻫ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