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清米氏常数的测定

血清米氏常数的测定

实验四 碱性磷酸酶米氏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碱性磷酸酶米氏常数的测定,了解其测定方法及意义。

2.学会运用标准曲线测定酶的活性,加深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当温度、pH 及酶浓度恒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初速度随作用物浓度[S]增大而增大,但增大到一定限度时,作用物浓度再增加,则反应速度不再增加。

此时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V max )。

如图5-1所示。

Michaelis Menten 对酶促反应速度与作用物浓度之间的这种关系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并于1913年提出了数学方程式,即著名的米一曼(Michaelis-Menten )方程式:
式中Km 即为米氏常数,Vmax 为最大反应速度,当v =Vmax/2时,则Km=[S]。

Km 是酶的特征常数,测定Km 是研究酶的一种方法。

由于用Michaeis-Menten 方程中的V 与[S]作图求Km ,不方便,Lineweaver-Burk 将上式变形,以1/v 对1/[S]作图,如图5-2:
Vm
1/2Vm
Km [S]
图5-1
图5-2
作图后,将各点连线延长,直线与横轴的交点为,根据在横轴上的截距,可以计算出该酶的Km。

本实验以碱性磷酸酶为例,用磷酸苯二钠为其作用物,碱性磷酸酶能分解磷酸苯二钠产生酚和磷酸,酚在碱性溶液中与4氨基安替比林作用,经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红色的醌衍生物,根据红色深浅可测出酶活力高低。

其反应式如下:
利用在不同作用物浓度的条件下,测定的酶活性(A),按Lieweaver-Burk二氏法作图,从 x 轴上的截距求得其Km值。

三.预习题
试说明米氏常数Km的物理意义和生物学意义。

四.实验器材与试剂
1.0.1 mol/L碳酸盐缓冲液(pH10)溶解无水碳酸钠6.36 g,碳酸氢钠3.36 g,于蒸馏水800 ml,将此溶液转入1000 ml容量瓶内,加蒸馏水至刻度,贮存于棕色瓶中。

2.0.04 mol/L基质液称取磷酸苯二钠(C6H5PO4Na2·2H20)10.16 g或者磷酸苯
二钠(无水结晶)8.72 g,用煮沸冷却的蒸馏水溶解,加4 ml氯仿(防腐),并稀释至1000 ml。

盛于棕色瓶中,冰箱内保存。

此液只能用一周。

3.碱溶液取0.5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0.5mol/L碳酸氢钠溶液各20ml,混合后加蒸馏水于100ml
4.0.5%铁氰化钾称取5 g铁氰化钾和15g硼酸,各溶于400 ml蒸馏水中,溶解后两液混合,再加蒸馏水至1000 ml,置于棕色瓶中,暗处保存。

5. 0.3%4-氨基安替比林 4-氨基安替比林0.3g及碳酸氢钠4.2g,用蒸馏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至棕色容量瓶中,4°C保存
6.酚标准液用市售标准酚液用蒸馏水稀释成0.1 mg/ml。

7.0.9% NaCl。

五.实验操作
1.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取6只试管按下表操作
(2)加入血清后,各管混匀并且立即记录时间,将上述各管置37°C水浴中准确保温15分钟。

(3)保温结束,立即加碱溶液1.1ml终止反应。

(4)各管分别加入0.3%4-氨基安替比林1.0ml,0.5%铁氰化钾2.0ml,充分混匀,放置10分钟,以6号空白管对照,在510nm波长处比色测定,根据酚标准曲线计算酶活性。

(5)以各管基质液浓度的倒数1/【S】为横坐标,以各管吸光度的倒数或者以酶活性单位的倒数1/v为纵坐标,作图求出Km值。

2.酚标准曲线的绘制
(1)去洁净干燥试管6支,按下表加入试剂
(3)以酚含量(×10-6g)为横坐标,以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酚标准曲线。

六.结果计算
在37°C保温15分钟,每生成1mg酚为一个酶活性单位,以标准曲线查出释放酚量(×10-6g)即可算出酶活性。

100ml血清中酶活性=释放的酚量×(1/0.1)×100×(1/1000)
七.思考题
1.为什么说米氏常数K m是酶的一个特征常数而V m则不是?
注:酶活力单位定义:每100 ml酶量在37℃与基质作用15分钟,产生1 mg酚为1金氏单位。

2.以v的倒数1/v为纵坐标,以底物浓度[S]的倒数1/[S]为横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接成线,求该酶的Km值。

八.注意事项
1.血清取量要准确。

2.标准曲线必须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