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1-03-15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词在宋代的传播研究0(编号:07SJ D750017)。
作者简介:黄旭(1962-),男,江苏泰兴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艺术传播研究。
第27卷第5期2011年5月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GQ I U TEAC H ERS COLLEGE Vo.l 27 No .5M ay .2011论柳永词在北宋的传播动力黄 旭(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摘 要:柳永词在北宋社会广为流传,其传播动力得之于:其一,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创新中得到原动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其二,柳永敢于直面/雅0与/俗0的选择,并以主动的姿态选择/俗0,满足新兴的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从而使其词得以广泛流传;其三,柳永成功利用传播媒介扩大其影响力,促进了柳词在北宋的传播与消费。
关键词:柳词;传播动力;北宋中图分类号:I22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1)05-0027-05传播者与接受者是传播中两个重要的因素。
在以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的宋代,词作者往往是主要的传播主体。
作者控制着传播的方向与内容,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把关人0。
接受者是文学传播的末端。
文学作品的传播,最终是要作用于读者受众,只有接受者接受后才能实现作品的价值;而接受者的价值取向对文学作品的传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兆鹏认为,文学的商品化趋势,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和作用:一是造就了一批以诗文创作为生计的/职业0作者,二是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流通与消费[1]。
传播与接受这两个维度的相互作用,是文学传播的重要动力。
柳永是宋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专业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善于运用传播手段并使自己获得成功的词人。
唐圭璋先生曾对柳词的传播情况作过这样的描述:宋叶梦得5避暑录话6卷三云:/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传之广也。
0明郑麟趾5高丽史#乐志6中也有柳词。
这是宋徽宗赐给高丽的宋乐,可见柳词也传到了高丽。
柳词西北传到西夏,东北传到高丽,更为中原广大市民所喜爱。
宋陈师道在5后山诗话6里说他的词/天下咏之0。
吴曾在5能改斋漫录6卷十六里,说他的词/传播四方0,也可证实柳词普遍流传的情况[2](P928)。
柳词在北宋社会的流行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柳永能够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顺应时代的需要,在/变0中求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传播媒介为其服务。
一作为第一个大力填词的专业词人,柳永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可谓是功绩卓著。
/柳永词从词调到作法,都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新阶段0[3](P193)。
宋胡仔5苕溪渔隐丛话6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5词论6:/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5乐章集6,大得声称于世。
0唐圭璋先生对柳永词有这样一段评价:/柳永以其很深的文学素养,习于唐乐、唐诗,又习于本朝的新乐、新词,经常流连坊曲里巷,与乐工、歌伎往来,创制大量慢词,开有宋一代风气。
0[2](P928)这是从文学的角度对柳词创作的肯定。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是顺应了当时承平时代的/享乐0主题的需要。
柳永的创作主要从宋真宗天禧至宋仁宗皇佑的三十五年间(1017-1057年)。
这段时期,宋朝边界相对安定,没有战争之苦,社会较为安定。
宋人孟元老5东京梦华录序6中这一段是经常被人引用的:,,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时节相次,各有观赏。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竟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4](P4)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当时(主要指北宋未年)/太平日久0的时局造成了人们居安而不思危的享乐心理,因而竟连头发斑白的中老年人都不知干戈为何物。
第二,当时商业经济高度发达,为人们的享乐生活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
第三,这段文字不但记载了汴京的繁华,而且谈到/新声0的流行。
/新声0就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曲子词。
同时还揭示了作为/新声0之小词产生于商业环境的事实,而它们的/消费者0也就不再囿于士大夫文人中间,更是面向着广大的城市居民。
北宋社会弥漫着寻欢逐乐的享乐风气。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说:这一时期,为迎合当时风尚而对历来小令的曲调加以改变大约是不断地进行。
在当时的文人之中,唯有耆卿积极适应这种新翻曲而写作。
,,这一时期在词的创作和歌咏的场合上,并存着本质不同的两种情况,简单地划分,就是并存着可以称作文人社会和市民社会这两样社会;在前一社会中,几乎只是墨守着旧有的曲调,而在后者,则时尚的变化在时刻进行着。
而耆卿,正如从他的经历所看出的那样,是深入到后者之中进行着词的创作活动的[5](P187)。
在北宋,市民阶层得以壮大,作为普通市民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求得到了满足,进而追求一些感官上的满足,精神上的愉悦。
体现在文学上,就要求当时流行的词真实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态。
在情感内容的表达上,柳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繁华城市的讴歌。
柳永在大容量、慢节奏的长调中,以酣畅淋漓的描写,表现他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沉迷。
在他的5乐章集6中有许多直接描写都市繁华的词。
从/平康巷陌,触处繁华0的帝里,到/马摇金辔破香尘0的扬州;从/簇簇歌台舞榭0的蜀都,到/触处青娥画舸,红粉朱楼0的吴地,到处充溢着绮罗之艳,粉泽之香。
北宋城市的繁华和奢靡,真实地反映于柳词之中,并且成为词人衷心歌颂的/承平气象0。
柳词中这类城市题材的作品为数不少,宋人对此多有称道,如陈振孙誉之为:/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0宋代史官范镇也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
0第二是对平民生活的描写。
在商业文化勃兴的时代,太平景象已经由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的田园风光变成了热闹喧嚣、纵游无度的城市风情。
对于这带有文化异质色彩的社会现象,正统文人所惯于营造的平和安详、闲雅淡远的审美境界已不再适用,而柳永的/市民视角0恰恰是他成为/承平词人0的关键之所在。
从这些城市词可以看出,柳永对城市的描绘角度完全是市民化了的。
他为之心醉神迷的是万家欢度佳节的热烈情绪,是平民少年的良缘奇遇。
华灯、罗绮、香风、艳杏、繁弦,作为传播者的词人向受众展开的是视觉、听觉、嗅觉乃至触觉的全方位感官刺激,词作所引发的不是对生活的理性感悟,他所宣泄的是赤裸裸、活泼泼的生命热情。
正是在这些词作中,市民百姓读出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感觉。
二柳永敢于直面/雅0与/俗0的选择。
清宋翔凤5乐府余论6曰:/(其)慢词盖起宋仁宗朝。
中原息兵,汴京繁庶,歌台舞席,竞赌新声,耆卿失意无俚,流连坊曲,遂尽收俚俗语言,编入词中,以便妓人传习。
一时动听,散播四方。
0/俚俗语言0与文学语言是格格不入的。
特别是在/诗庄词媚0的观点占主导地位的北宋,柳永竟然选择用俚俗语言入词,自然要受到正统文人的诟病。
众所周知,南宋词话均以周邦彦和姜夔为宗,一致贬柳永为/俗0。
吴梅先生在5词学通论6中也认为:(柳词)时时有俚俗语。
如5昼夜乐6云:/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初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05梦还京6云:/追悔当初绣阁话别太容易。
05鹤冲天6云:/假使重相见,还得似当初么?悔恨无计那,迢迢长夜,自家只恁催挫。
05两同心6云:/个人人昨夜分明,许伊偕老。
05征部乐6云:/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拆。
0皆率笔无咀嚼处。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6](P53)。
其实这种/俗0,正是柳永在创作中的一种主动选择。
柳词大量的吸收民间白话、口语入词,语言/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之0。
浅显直露的语言完美地融合在词人几乎所有的作品中,即使是那些被文人们认可并欣赏的词作,口语俗语也层出不穷。
如著名的5八声甘州6中,既有/不减唐人高处0的雅言,也有/俗极0的艳语。
唐圭璋先生有一段为柳28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永正名的文字:从宋人陈师道、胡仔、黄昇、沈伯时直到清代5四库提要6,无不以柳词俚俗为病,以为是下里巴人。
其实语言通俗是唐代民间词的本色,也是柳词的本色。
柳永不用秾丽的辞藻,不走雕琢的老路,而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景、抒情,广大人民是喜爱的。
如5夜半乐6:/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0语言何等明白!刻画人物,何等生动对于柳永而言,运用俗语不是出于一时的好奇而标新立异,也不是为了刻意追求某种轰动效应,语言的市民化、通俗化是柳永的主动追求。
语言是文学传播的载体。
柳永在语言上消除了与市井平民、歌妓乐工之间的沟通障碍,从而保证了其词在城市大众文化消费圈的流行。
这种/俗0的选择,不仅体现在语言上,同时也体现在曲调上。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论断颇为耐人寻味:耆卿词以其俗之故而屡遭非难,这一点如今已无须赘言。
但是他的所谓/俗0,不仅止于内容和表达。
,,他所用的曲调是非常不同的。
否则就无法充分说明为什么晏、欧等人的词中也有相当数量的类似艳词的作品,而却唯独耆卿遭到极度的贬低呢?例如,耆卿谒见晏殊,请求掖进时,据说晏殊引了耆卿的[定风波]词中的一句(/彩线闲拈伴伊坐0),将他迫退了。
这固然可以看作问题在于认为他的文辞卑俗,但是作为此事的背景,我认为以下这一点也一并加以考虑为宜:在当时的文人之间墨守着这一曲调的旧有形式,而耆卿却采用了闾里巷间流行的变奏曲[5](P187)。
5碧鸡漫志6、5乐府指迷6中常常褒奖的周邦彦,其艳词无论质或量都不亚于柳永。
这一点韦金满著5周邦彦词研究6(学津书店1980)第二章云: /试观美成侧艳之作,,,其亵渎处,亦与耆卿相伯仲。
承耆卿之遗风,故此种作品亦数数见之。
0作者创作时需要考虑到接受者的嗜好,这是我们的研究者必须注意的事实。
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道柳词的唱法,但唐圭璋先生根据柳词中运用四声阴阳、去声字、入声字、去、上连用、句中用韵及双声、叠韵等情况,概括出柳词/音节响亮0[2](P932)的特点。
从柳永的创作实践来看,柳永所采用的曲调在当时一定是广泛流行的通俗曲调。
城市市民阶层追奇逐新的审美要求促成了宋代/新声0迭出局面的形成。
据施议对5词与音乐关系研究6一书统计,宋人所用的七百二十多个词调中,有六百三十多是宋时新调[7](P71)。
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柳永在创作时,已经考虑到了他的词的传播的结果。
也可以说,这种流行的结果正是在其预料之中的,也是其主动选择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