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建筑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建筑

传统建筑文化论文佛教
建筑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佛教建筑
摘要: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现在佛教仍是一拍兴旺景象,是世界散打宗教之一。

其独特的建筑佛塔以及其建筑布局在现在另人赞叹不已。

关键词:佛寺建筑佛塔塔庙建筑格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独特的寺庙建筑风格更是吸引了善男信女的眼光。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

之后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

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

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

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

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保宁寺、苏州通玄
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

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

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

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浮屠,梵语Stupa的译音,正译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称宝塔。

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如五、七、九、十三级等,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

塔原来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

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义,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浮屠”原为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

后浮图与浮屠均有宝塔之义。

塔的生命,一般比寺院要长。

我国现存大型佛塔二千余座。

最早的是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此塔造型特殊,砖建密檐式。

平面正十二角形,佛塔中仅见。

艺术处理十分成功,但却不是南北朝时期的代表塔型。

按,南亚次大陆的塔(窣堵波),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

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意匠经验,为统治阶级建造过迎候仙人和备远望的重楼。

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

所以,造塔的匠人在设计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

由于木塔易遭火焚,不易保存,又发展出仿木结构砖塔,并在楼阁式基础上发展出密檐式,还有小型单层的亭阁式。

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如“宝箧印经”、覆钵、“金刚宝座”等,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
衍化出多种类型,如中期的花塔等。

塔的各个部分也逐渐规格化,一般由地宫、塔基、塔身、塔顶和塔刹组成。

特别在塔刹部分,变化地吸收了原南亚次大陆堵波的形制后来更有多样化的发展。

中国早期的高塔多为空心,可以登临。

这一点与南亚次大陆原型大不相同,是中国人的创造。

塔的位置,除前述的在中轴线上塔为中心,塔、殿并重,塔在殿前的布局外,东晋时出现了殿前双塔并列作为陪衬的作法,显示出塔在寺院中重要性的降低。

隋唐五代时期,佛寺建筑有新的发展。

但经过唐武宗和周世宗两次“灭法”和后代的毁损,除个别殿堂如五台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外,没有成组群的完整寺院存留。

从唐代道宣所撰《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所绘带有理想化性质的佛寺图像,以及相关文献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的佛寺建筑是在通用型即中国宫室型的基础上定型化并有所发展的。

特点是:一、主体建筑居中,有明显的纵中轴线。

由三门(象征三解脱门,亦称山门)开始,纵列几重殿阁。

中间以回廊联成几进院落。

二、在主体建筑两侧,仿宫廷第宅廊院式布局,排列若干小院落,各有特殊用途,如净土院、经院、库院等。

如,着名的长安章敬寺有四十八院、五台山大华严寺有十五院。

各院间亦由回廊联结。

主体与附属建筑的回廊常绘壁画,成为画廊。

三、塔的位置由全寺中心逐渐变为独立。

大殿前则常用点缀式的左右并立不太大的常为实心的双塔,或于殿前、殿后、中轴线外置塔院。

僧人墓塔常于寺外别立塔林。

这些都与当时佛教界渐趋教理经义的研究而不重视拜塔与绕塔经行有关。

唐代大型塔现存数十座,均为砖建。

大部分为楼阁式,可登临。

典型平面均为方形。

四、帝王贵族沿袭了南北朝造大像的风气。

密宗传入后,又多供菩萨大像,故多层楼阁式中置通贯全楼大像的建筑大兴,间接促使塔向寺外发展。

五、石窟寺窟檐大量出现,且由石质仿木转向真正的木结构。

供大佛的穹窿顶,以及覆斗式顶,背屏式安置等大量出现,这些都表现了中国石窟更加民族化的过程。

六、唐代寺院俗讲、说因缘带有民俗文化娱乐性质,佛寺中并出现戏场,更加具有公共文化性质。

七、寺院经济大发展,生活区扩展,不但有供僧徒生活的僧舍、斋堂、库、厨等,有的大型佛寺还有磨坊、菜园。

许多佛寺出租房屋供俗人居住,带有客馆性质。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思想,似乎是想在整齐划一中规定出等级,所以,无论宫殿、官署、民宅,平面布局都是院落式,变化不大,而在大小、开间等方面显示森严的等级。

从一开始,大概就没有想过给佛寺另搞与众不同的专用性设计,如西方基督教的大教堂那样的专门性建筑,那是很难移作他用,特别是绝不能变为民宅的。

中国人建寺,走的则是把院落式住宅改造为寺院之路。

但在早期,似乎也考虑到突出一些佛教特点。

如《魏书释考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

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世信相承,谓之浮图,或云佛图。

”这是最早的建寺塔记录。

又据《三国志吴书》卷四的“刘繇传”载,东汉末年,笮融“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彩”,这是讲造像。

“垂铜只九重,下为重楼阁
道,可容三千余人,悉得读佛经。

”这是讲的造塔和塔四周的建筑及其用途。

这些都说明,最早的汉化佛寺以塔为中心,四周以堂、阁、廊等围绕,成为方形庭院,内供佛像或舍利,为拜佛诵经之所。

塔庙,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

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唐代以后,佛塔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

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

宋代时,禅宗兴盛,形成了“伽蓝七堂”制度,七堂指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

规模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禅堂、经堂、塔、钟楼等。

建于山上的佛寺也依此而建。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

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

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

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

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坐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

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

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

正殿后一进院落,就是建筑二层“藏经楼”。

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
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其建筑也在不断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佛教建筑格局与风格的研究。

研究和学习佛教文化及佛教建筑对发展佛教、传播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佛教建筑有着特殊的特征。

它有着地域性、同质性、特殊性。

历史上不同时期影响特不同,至今留下来的佛教文化遗址和遗物对今天来说非常的珍贵,我们应该尽全力去保护和修缮。

参考文献:
1.《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张驭寰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1-1
2.《梵宫:中国佛教建筑艺术》周绍良上海辞书出版社
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三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