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71050024黄笑迪 佛教文化论文

071050024黄笑迪 佛教文化论文

学会用佛教的思想看待人世苦难
071050024 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与新媒体专业黄笑迪佛教,在我的观念里,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哲学思想,初高中的文化课中都不曾专门、具体地介绍过佛教的历史和内容。

虽然,我对佛教的理解很肤浅,但一直以来,对它的好奇让我不时地觉得自己相信佛的存在,相信因缘与命数。

这门选修课让我的好奇变为了兴趣,从课堂的介绍以及课外书的故事里,我更多地了解了佛教的起源和其中的思想。

我并不是一位佛教信徒,也不明白佛教中的很多观点,但是佛陀的一些话让我的心态变得平和,让我学到了应该如何看待人世间的苦难。

人类即使有智慧和知识,但在宇宙之中,也显得极为有限,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当挫折来临时,人们无奈、彷徨。

无论如何维护与拯救,逆境总是不断到来。

佛陀认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流程,是生生不息的轮回,人生来就是受苦的,我们无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如果我们总认为人生应该是幸福的,那我们会更加的痛苦,因为当我们发现一切幻想和追求都难以得到满足的时候,心中的悲伤远比将人生看作苦的历程来得痛苦。

认清了这个本质,我们就不会一味埋怨、叹息。

为何会导致人世的苦难?佛陀说,世界本身就是空幻假相的,而在人的心中,与生俱来就有“无明”,这是导致人不能自觉的根本,所以人会有欲念,产生了欲望、贪婪、渴求,就会去获取,在人的渴求中,假相的世界就幻化成了真实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纷纷纭纭的现象和事物,都是内心意向的因和各种关系的缘偶然凑合发生的,这就是因缘,它勾引出人的渴望,求之不得,便会烦恼,求知而得,又永不满足,于是,它成了苦难的根源。

我现在渐渐感觉到,当我们拥有财物、爱情等好处后,随着变幻无穷的因缘消失,若我们无法接受摆在眼前的事实,一种无奈油然而生,那便是痛苦,而我们在遇到挫折、疾病时,如果只是怨天尤人,那痛苦的感觉就会一直反复出现。

佛教认为世俗生活就是苦难,人在时间中流转生存,必须忍受这种痛苦。

但它并不是叫我们悲观地、消极地接纳与承受苦。

佛法以为,世间的一切苦恼与不理想,可以从有情自己身心合于因果的努力中去完成。

如果我学会了用佛教的思想看待那些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也许我就不会总是抱怨,总是郁闷了。

记得高中的时候,
我生过一场病,住院的时光漫长而煎熬,而那时正值紧张的期中考试,我因为生病而耽误了很多功课。

在医院的每天,我烦躁不堪,情绪低落,我认为老天对自己很不公平,在我学习、生活慢慢进步的时候却给我沉重的一击,我将弥勒佛天天挂在胸前,但它从不保佑我。

其实,这种想法过于消极和悲观,佛不是说保佑就保佑的,人世间的苦难有很多,有时我们会将自己遇到的挫折放大,认为那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但其实这些痛苦在宇宙万物之下就显得相当渺小,我们所谓的苦难,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看法。

个人以怎样的心情与态度来面对和处理这些困境,将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我将这场病看作对自己的一次考验,是磨练意志的一次机会,那我就不会那么烦躁和不安,那么,在我战胜病魔,并追赶上同学们的步伐时,我不但不会遗憾,反而会为自己的坚强而自豪。

所以,在同样的因缘与处境,有人认为是苦难与逆境,有人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转机与顺境,这就在于我们的心态。

在了解了佛教看待世俗苦难的方式后,我更加觉得自己应当换个角度对待我身边发生的事,既然我们生来是受苦的,那就要以坚忍的意志去忍受它们。

当有成就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那些辉煌都是幻象,总会有暗淡的一天,当有烦恼的时候,也不要悲哀,那是对人生的考验,只有当我们以平常心看待并克服它们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佛教精深的思想我无法一一揣摩,但是它对待人世苦难的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我相信,佛教里种种对人生的看法会在以后的经历中慢慢被我读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