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课程教案
一、什么是信用(Credit): 是指借贷行为,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信用的运行 (一)信用运行的基础:经济中任何行为主休——不仅行为主体之间,而且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都 存在盈余与赤字的矛盾。 (二)信用运行的形式 1、 商业信用(Commercial Credit) ①概念:是工商企业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或预先交付货款的形式所提供的信用。 ②特点:
形式。
(二)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1、 确定货币金属 2、 确定货币单位 3、 金属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1)本位币(Standard Money) : ① 概念:又称主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一国计价、结算的唯一合法货币。 ② 特点: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金属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金属本位币具有无限法 偿能力。无限(Unlimited Legal Tender)是指法律规定在货币收付中无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如何巨大,用 本位币支付时,任何人不得拒绝接受的一种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2)辅币(Fractional Currency): ① 概念:是指主币以下小面额的通货,用于日常找零及供零星交易。 ② 特点:辅币是一种不足值的货币,即辅币的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并且通常是贱金属铸造的;辅 币的限制铸造;辅币的有限法偿能力。有限法偿(Limited LegalTender)是指国家对辅币规定的一种有限 的法定支付能力。即在一次支付行为中,不超过法定最高限额可以用辅币支付,如果超过最高限额,任何 人可以拒绝接受。 (3)信用货币与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银行券和纸币 银行券(Bank Note)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通过贴现商业票据而发行的银行票据,是银行的负 债证明书。产生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从作为代用货币(可兑现性) 信用货币 ; 从分散发行 集中发行 国家纸币(Paper Money)指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一种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也不能兑现 成金属货币。 纸币产生于货币的交换媒介职能。 纸 信用货币(如银行券等) 币 国家纸币 4、 确定金准备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类型(见书) (一)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二)金币本位的稳定性及作用 (三)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特点: 1、国家用法律规定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不兑现的银行券为一国唯一合法的通货; 2、信用货币--银行券不与任何金属等价,也不能兑换黄金; 3、纸币需要国家管理和调控; 4、货币流通与信用密切结合:在这种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的转帐结算,流通中大量使用的是
货币金融学教案(内招生用) 暨大金融系 萧松华
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 ■ 萧松华、朱芳: 《货币银行学》 (第三版)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年。 ■ 宋献中、吴思明:中级财务管理(第二版) (第二—七章)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9 主要参考文献: 陈学彬: 《金融学简明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 (第九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罗斯等: 《公司理财》 (第八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 《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易纲,吴有昌: 《货币银行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 《金融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精读教材、归纳总结、广泛阅读有关文献 做好练习并自我检测 观察金融领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积极参与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章 本章重点掌握及思考的问题: 1、货币购买力与价格 3、货币制度及其内容、格雷欣法则 5、货币的定义及层次划分标准 货币 2、金属货币的自发调节功能 4、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 第一节 货币的职能
4
第一、 从形式上看它主要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 但它的活动同时包含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行为——买 卖和借贷。提供信用的过程就是买卖的过程。 第二、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 第三、其供求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一致。 ③局限性: 第一、 信用的规模和数量有一定限制。 第二、 商业信用有严格的方向性。 第三、 商业信用在期限上受限。 2、 银行信用(Bank Credit) ①概念: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②特点: 第一、银行信用的规模巨大,其规模不受金融机构自有资本的限制。 第二、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一方是金融机构,另一方是从事经营活动的工商企业,克服了商业信用 在方向上的限制。 第三、 银行信用的主要工具是银行券。 3、 国家信用(National Credit) ①概念:是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筹集资金的借贷形式。 ②特点: 第一、国家信用的借贷双方,一方是债务人政府,另一方是债权人包括本国和外国向政府提供信用的 人。 第二、国家信用的实现形式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家债券,包括短期国库券和长期公债券,其次是向中央 银行短期借款。 第三、 中长期债券一般用于弥补财政预算赤字,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建设等非生产性支出,军费支 出以及福利支出等。 4、 消费信用(Consumer Credit):是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 币需求的信用。包括分期付款;消费贷款;信用卡 5、 股份公司信用: 是指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的方式, 直接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三、利息 在信用活动中,货币所有者在一定条件下,贷出货币资本,让渡其使用权,货币使用者到期偿还借款时 必须支付一个增加额,这个增加额就是利息。利息并不是反映资本价格水平的概念,真正反映货币资本价 格水平的是利息率。
第二节
利率种类
一、利率及其体系 利息率指借贷期内所形成的利息额与预付借贷资本价值或所贷资金额的比率
5
r(利息率)=
△g(利息额) g(所贷资金额)
基准利率: 在利率体系中能带动其他利率变动的利率。 二、利率种类 (一)根据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利率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固定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不做调整的 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可定期调整的利率。 (二) 根据信用行为期限的长短, 利率可分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 1 年期以上的融资行为称为长期信用, 相应的利率就是长期利率;1 年期以下的信用行为称为短期信用,相应的利率就是短期利率。 (三)根据计算利息的期限单位,利率可分为年率、月率和日率:年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计算利息,一般 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月利率是以月为单位计算利息,一般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日利率是以日为单 位计算,一般以本金的万分这几表示。 (四)根据是否按市场供求自由变动,利率可分为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和官定利率:市场利率是随市场 供求而自由变动的利率;官定利率是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 调节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行业公定利率是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金融组织,如银行公会等所确定的利率。 (五)根据利率是否带有优惠性质,利率可分为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银行优惠利率是指略低于一般贷 款利率的利率。 (六)名义利率(r)和实际利率(i) 名义利率是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风险的利率。即:r=i+p ,p 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其计算公式 可写为:r=(1+i)(1+p)-1。 实际利率是指对名义利率按货币购买力的变动修正后的利息率,其计算公式可写为:: i=(1+r)/(1+p)-1=(r-p)/(1+p)。 例 1: A 从银行买了一张 1000 元的定期存单,一年后,银行付给 A 100 元的利息,在通货膨胀率为 20%的情 况下,A 所得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分别是多少? (负利率问题) 第三节 利率的作用 一、利息的计算 (一)单利:是指在计算利息额时,不论期限长短,仅按本金计算利息,对利息不再重复付息。其计 算公式为:I=P• r• n 本利和公式为:S=P(1+r• n) 例 1:某人借款 100 万元,年利率为 5%,借款期限为 3 年,到期时借款人应支付的利息与本利和用单 利计算分别为: I=1000000×5%×3=150000(元) S=1000000(1+5%×3)=1150000(元) (二)复利:利息的计算公式:I=S-P=P[(1+r) -1] 如将例 1 按复利计算,则 3 I=1000000[(1+5%) -1]=157625(元) 3 S=1000000(1+5%) =1157626(元) 二、货币的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
一、实物货币(Material Currency) 二、金属货币(Metallic Currency) 三、代用货币(Substitute Currency) 四、信用货币(Credit Currency) 1、概念 信用货币是指流通领域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 2、特征 (1)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 (2)基本保证是政府、银行的信誉。 (3)存在形式 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和支票。 五、电子货币(Electric Currency) 第三节 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四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货币的基 本职能,而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一、价值尺度(Standard of Value) 1、 概念:货币可以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2、 特点: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就可以,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价格与货币购买力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价格反映价值是 相对准确,只是从趋势上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因素是供求对比。 价格一般包含两类因素:价值和供求。 · 思考:当货币是否足值时,价格的决定与变化? 货币购买力(Purchasing-power of Money) ,又称货币价值(Value of Money) ,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 价格水平下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数量) 。货币购买力(L)是价格(P)的倒数 。
1
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1 L (货币购买力指数)= --------- P(物价指数) 例:当物价上涨 25%时,货币购买力下降了多少? 二、交换媒介(Medium of Exchange) 1、 概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易媒介。 2、 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可以是没有十足价值的货币符号。 3、 执行交换媒介的货币必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流通中商品的数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三、贮藏价值(Store of Value) 1、 概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替代品和独立的价值形态保存和收藏。 2、 特点: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货币作为贮藏价值,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Means of Payment) 1、 概念: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用于清偿债务、缴纳赋税 、支付工资和租金。 2、 特点: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第二节 货币形式及其演变 从总体趋势看, 货币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实物货币 的阶段。货币形式的演变集中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 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 信用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