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48)
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48)
M lg P 3.5
C lg P 3.68
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第一节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二、药物的解离度
药物大多数为有机弱酸和弱碱(见P10,表2-3),在 体液中存在着解离平衡。
只有未解离型的药物才能通透脂质的生物膜。
即有机弱酸、弱碱药物的吸收与它们的解离度
有关。
那么解离度又与什么有关呢?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节 药物动力相的构效关系 二、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因素
(二)药物向生物作用部位的分布
3、胎盘屏障和药物分布
胎盘仅对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大于 1000 )起屏障作 用。 多数药物如麻醉药、镇痛药、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磺 胺类抗菌药、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和四环素族抗生素都 能通过胎盘。 如孕妇使用吗啡类麻醉品,可在成瘾的新生儿的血液中 检测到成瘾药物,并观察到有关症状
pH 高,碱性药物的 解离?生物活性?
40
30 1 2 3 4 5 6 7 8 9 10
pH
3、其他部位的吸收
吸收部位:呼吸道、眼、鼻、皮肤、舌下等 吸收特点:药物通过肺粘膜、眼粘膜、鼻粘膜、表皮、 口腔粘膜等生物膜吸收后进入血液。 仍是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膜吸收。 注意:体内不同部位吸收药物时,需要的分配系数不
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间的关系研究
研究方法:
根据药物从给药到产生药效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 分为三个阶段,分阶段研究。
第一节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一、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的定义:药物在生物相的浓度与在水
相中的浓度的比值。
CB P Cw
P值越大,药物的脂溶性就越大
注意: l
因药物在生物相的浓度难以测定,目前一般用 正辛醇 —— 水系统来测定,得到的 P以 PO/W 表示。
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学习要求
了解药物体内过程; 掌握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种因素; 理解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物动力学的某些环节 存在构效关系; 熟悉影响药物与受体作用的因素;
掌握结构特异性药物的作用机理;
理解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间的关系。
问题提出:
有些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其药理活性却大相径庭 如结构相似,药理作用不同: 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压)
具有亲水性的基团,都是极性基团(如氨基、羧基、羟
基、硝基、氰基、乙酰基、乙酰胺基、磺酰胺基等)。
表2-2给出了芳香和脂肪系统中取代基的疏水常数. 应用时注意体系
第一节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一、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疏水常数л具有加和性,即化合物分子的分配系数
lgP等于母体的lgPH与各取代基π 值之和(脂肪链若有分 支、成环、双键等时,须加校正值,依次为-0.20、-0.09、 -0.30)。
解离度与什么有关?
药物的解离度与它的解离常数pKa有关,与药物所处的体内 介质的pH有关。 对于酸性药物有:
[ HA] lg pKa pH [A ]
pKa:药物的解离常数;
pH:介质的pH。
酸性药物在pH小的介质中,解离度小,未解离型药物浓度高。
对于碱性药物有:
[ B] lg pH pKa [ BH ]
异丙肾上腺素(支气管扩张)
而有些化学结构完全不同的药物却有相似的药理活性 如具有相似抗菌作用的: 青霉素(Penicillin) 诺氟沙星(Norfloxacin)
青霉素G
诺氟沙星 异丙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 氨基的一个H被异丙 基取代而得。
去甲肾上腺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l
3、指出有机弱酸、弱碱药物的吸收与它们的解离度之间的
关系。
酸性药物在pH小的介质中,解离度小,未解 离型药物浓度高。
碱性药物在pH大的介质中,解离度小,未解 离型药物浓度高。
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第二节 药物动力相的构效关系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Pharmacokinetic Phase) 一、药物的转运
lgPX:取代后分子的分配系数
OH
lgPH:取代前分子的分配系数(母体化合物分子的分配 系数); лX的意义:取代基X对母体化合物分配系数的贡献。
第一节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 一、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ЛX>0, 即lgPX > lgPH 取代基X具有疏水性 肪烃、卤素);
具有疏水性的取代基,都是非极性基团(如芳香烃、脂 лX<0:即lgPX < lgPH取代基X具有亲水性
药物在生物相的浓度与在水相中的浓度的比值 第二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即构成药物分子的各取代基的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第一节败涂地 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Structure Activity 疏水性。 Relationship Pharmacokinetic Phase) lP值越大,药物的脂溶性就越大 ,脂溶性大药物 吸收好 问题: лX:取代基疏水常数,为取代前母体 1、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的定义,药物的分配系数受什么因 化合物的分配系数lgpH与取代后分子 素制约呢?脂水分配系数与药物吸收的关系? 的分配系数lgpX的差值 。 2、 表达式 лX = lgPX - lgPH 的意义?
碱性药物在 pH 大的介质中,解离度小,未解离型 药物浓度高。
如:苯巴比妥(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弱酸性药物,
pKa7.4)在酸性条件下的未解离百分数就大(见下表)
未解离分数越大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数就越大。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在胃中、肠道中的吸收情况是 不同的。
苯巴比妥在各种pH值时的解离百分数 pH 2.0 4.0 6.0 7.0 8.0 10.0 12.0 非解离% 100.0 99.96 96.17 71.53 20.02 0.25 0.00 解离% 0.00 0.04 3.83 28.47 79.93 99.75 100.0
脂溶性较高或解离度较小的药物更易通过胎盘屏障。
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二、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因素
(三) 药物的蛋白结合
药物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影响药物分布、 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特点:
1、可逆的结合(多数是以氢键、范德华力、疏水键、离子 键结合的); 2、结合物不能通透生物膜(药物-蛋白结合物分子量大); 3、药物-蛋白结合物没有药理活性; 只有游离药物才能通透生物膜,分布到生物作用部位,起到 治疗作用。
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二、影响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因素
(三) 药物的蛋白结合
药物与蛋白结合对药效的影响:
在有蛋白结合时,药物的作用强度及作用时间 取决与游离药物的浓度,而不取决于药物的总 浓度。
1、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
脑脊液的pH与血液的pH非常接近,pH7.4。 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 与药物在 pH7.4 时的分配系数成正比——即药 物在 pH7.4 时的 lgP 越大或解离度越低,通透
血脑屏障,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速度越快。
关于这一点,从P18的图2-12 中可看出。
药物的体内过程——即是药物动力相过程,是药物从给 药部位给药,最终到达作用部的全过程。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般分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 分布 排泄 代谢
转运
转运使药物在体内发生位置变化;
肝药酶催化
代谢产物
(吸收、分布、排泄中)化学变化
低效或无效 (多数) 有活性(少数)
药物吸收:
指药物自体外给药部位经过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那么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与什么有关呢
我们按生物作用部位讨论:
1、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
药物向中枢神经系统分布必须要通透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在血液与脑、脑脊液之间的脂质屏障。
脑是血流量较大的器官,但是药物在脑组织的分
布往往较低——血脑屏障的作用
只有脂溶性较高的或解离度低的药物才比较容易 通透。
肝肠循环: 药物在随血流经胆时,除了随胆汁排除部分 外,还有部分药物可被小肠吸收,再次进入肝脏,形成
肝、胆、肠循环。
上述这两种情况,我们称其为重吸收。
药物的转运、代谢过程中,血液循环起着运载、
储存、代谢和缓冲等作用,是关键性的中心环节。
只有部分药物 到达作用部位
9
第二章 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 第一节 药物动力相的构效关系
1)药物的吸收与分配系数关系密切。
(一)药物吸收 1、亲脂性的影响 其lgP都在 0.5-2之间, 并且lgP与吸 收百分数呈正 比例关系。 药物的吸收与 分配系数关系 密切。 lgP大,吸收 好。
2、解离度的影响
酸性药物与碱性药 物的生物活性(药
酸类
80
碱类
理活性)与介质的 pH相关
70
生 60 pH 低,酸性药物的 物 活 50 解离?生物活性? 性
药物排泄:
药物在体内排泄途径: 尿排泄和胆汁排泄(主要的); 还可经由肺、唾液和乳汁等排出
药物的消除:
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途径:
肝药酶催化药物代谢(生物转化)
药物排泄。
药物重吸收
肾小管壁吸收:药物在随血流经肾时,除了随尿排除 部分外,还有部分药物,特别是脂溶性较高的药物会 被肾小管壁吸收,重新进入血液循环。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