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铺设普通单开道岔1.1 适用范围标准距轨铁路轨道正、站线普通单开道岔施工(木枕)。
1.2 施工准备1.2.1 材料1.2.1.1 普通单开道岔一组,连同各种扣件,按道岔图的规格、数量、准备齐全。
其中,辙后垫板及辙叉的各种垫板,应按编号,尺寸测量准确,排列齐全;旧轨件应分类、编号。
丈量道岔钢轨长度,并将其长度及误差标注于轨端,(例如,5324+5,5216-3等)。
所有道岔钢轨及配件,挑选齐全后,分类排列,堆码整齐。
1.2.1.2 岔枕采用经过防腐处理的Ⅰ类枕木,其长度,数量按道岔图要求挑选齐全,按长度分类堆码整齐。
其中,尖轨范围的岔枕,应挑选平直、无拱腰、无扭曲。
断面标准者。
1.2.1.3 其它废机油,石笔、油墨及轨缝片,用油浸改到木橛。
1.2.2 工具1.2.2.道打锤、撬棍,抬轨工具、枕木夹子、螺栓扳手,改道器及撬棍垫,弹簧垫圈固定器,应良好、坚固、齐全。
1.2.2.2 钢尺、道尺、方尺、支距尺等校正准确、并应定期进行计量检查,合格后方准使用。
1.2.2.3 油刷、毛笔线绳,φ12.5毫米木钻等。
1.2.3 作业条件、1.2.3.1 认真研究技术交底资料及道岔图。
1.2.3.2 按技术交底资料复核岔头,岔心、岔尾中线桩。
丈量道岔前长,后长及全长,并应丈量两个岔尾的中心距。
1.2.3.3 清除道岔铺设范围的杂物。
修正运料道路。
若为无碴铺设道岔时,应整平施工范围的路基面。
1.3 道岔铺设流程图1.4 操作工艺一、铺设岔枕作业程序及内容:(一)在道岔直股外侧,距离岔头、岔尾桩1.30M处,平行于线路方向设置岔枕间隔绳。
(二)散布岔枕1.按道岔图要求的规格、数量和顺序、将岔枕按间隔绳的间隔铺设在道岔的范围。
2.使用撬棍顺线路的方向拨移岔枕,是辙叉危围得岔枕方向,平行于两个岔尾桩的连线;使岔趾前部至岔头的岔枕垂直于间隔绳(如图)3用撬棍横向拨动岔枕,使其直股一侧轨枕距离间隔绳50毫米左右取齐。
4用白粉笔将岔枕伸出上股钢轨底边的端长线画在岔枕上。
质量操作要求1.岔枕应无劈裂及其他严重损伤。
2.大面跟接头朝上,树心朝下。
3.尖轨道岔的范围应平直,无上下或水平的弯曲,无扭曲。
4.尖轨跟接头两根岔枕面标准平直。
5.岔枕数量及相邻递增长度应符合道枕图要求。
注意:在同级长度的道岔,稍长者居后,稍短者居前。
6.直股外侧,岔枕端长度符合表列规定。
7.岔枕方向,间隔基本准确。
轨型标准端长(毫米)38.4kg/m 43050kg/m 42060kg/m 420二、铺设道岔钢轨(一)布设钢轨作业程序及内容布设方向和顺序应根据存料场地和岔位的相互位置和来料方向以及钢轨堆码情况确定,防止自相干扰1.一次完成整组道岔布轨时,可按如图(1)(2)所示顺序进行。
2.直侧轨分两次钉联时,可图(3)顺序进行。
即:第一次钉联按Ⅰ-1Ⅰ~-7顺序布轨第二次按Ⅱ-1~Ⅱ-4顺序布轨质量操作要求1.道岔轨型符合技术交底要求。
2.道岔钢轨无硬弯、无暗伤,无扭曲、无裂纹。
3.尖轨无弯伤,无拱腰,尖端无严重掉快。
4.辙叉心轨尖端无损伤5.引轨及插入短轨长度应符合要求。
6.钢轨对位时应使岔头岔尾钢轨端面在岔头岔尾桩中心内侧0~4毫米范围对齐、方正。
7.中间各轨缝根据当时测量的轨温计算确定,并塞入轨缝片。
(二)散布接头及中间扣件。
作业顺序及要求1.鱼尾板每两个接头两块,内外口各一块。
2.鱼尾螺栓每块鱼尾板3套,放在接头两侧枕面上。
3.弹簧垫圈穿成串,或整齐堆存,防止丢失。
4.每块划床板配放一枚六角螺栓。
放在基本轨螺栓孔附近的枕木上。
5.辙后垫板(支距板)及护垫板,护垫轨撑垫板,岔前岔后垫板及岔趾垫板等,均按编号对位散布。
6.其它扣件,按设计数量规格和位置散布在取用方便不易丢失处。
7.顺坡木垫片,按要求、数量和规格散布在道岔头尾外方。
质量操作要求1.注意各种联接扣件的类型、规格必须与道岔轨型一致,数量齐全。
2.鱼尾板无伤弯及暗裂。
3.划床板应平直,承轨槽宽度应正确。
4.辙后垫板号码应齐全,尺寸准确。
5.护轨垫板护轨轨撑垫板,号码齐全,尺寸准确。
6.顺坡木垫片质量规格符合技术要求。
(三)钢轨联结:作业顺序及要求钢轨联结应按基本作业的工艺标准进行。
1.波顺钢轨位置,使要联结的两根轨端对正,整平至同一高度上。
2.鱼尾板接触面涂油。
3.安装鱼尾板,对正螺栓孔。
4.穿上螺栓,丝扣涂油。
5.套上弹簧垫圈,戴帽拧紧。
质量操作要求1.岔头、岔尾、接头应在岔头、岔尾桩中心点内,例0~4毫米的范围对齐方正。
2.其他接头缝均匀布置,无连续瞎缝。
3.绝缘接头缝补小于11毫米。
4.弹簧垫圈口朝下。
5.两股尖轨跟接头方正,套管螺栓联接牢固,绝缘良好无错口。
6.其他接头轨顶面及轨头内侧面无大于1毫米的错口。
7.接头两侧螺栓一般情况下应对称穿入和拧紧。
8.鱼尾板及螺栓已涂油。
(四)方正岔枕作业顺序及要求1.以岔头岔尾桩为准,将联接好的钢轨按二分之一标准规矩1435/2毫米调顺。
2.检查两直股钢轨头、尾接头位置,应在道岔头尾桩中心点内侧0~4毫米范围对齐,方正,否则应串动钢轨,达到上述要求。
3.在直股钢轨上画岔枕间隔印(1)按照施工道岔图的要求垂直于直股的间隔印,从岔头直岔尾方向画在直股的外轨顶上。
(2)辙叉范围的岔枕应同事画在内外轨上。
(3)方向过渡岔枕,在下顾钢轨的间隔印仍按道岔设计间隔划分;其在上股钢轨上的间隔,每空按设计间隔加一个倾斜量,各号道岔倾斜量如表:道岔号码每空倾斜量空数9# 20毫米 412# 15毫米 418# 7毫米 6(4)按岔枕间隔印方正岔枕间隔及方向。
质量操作要求1.两股轨联位置准确,接头方正。
2.岔枕间隔印测量准确,累计误差不大于10毫米。
3.50kg/m及以下轨型,9#、12#道岔岔头至辙叉趾前第五根岔枕应垂直于直股;岔趾前第一根至岔尾的岔枕均垂直于直股;岔趾前第一根至岔尾的岔枕均垂直于辙叉角平分线,如图所示:4.岔趾中轴线应对准上下股间隔印。
5.过渡岔枕间隔均匀。
6.辙叉范围的岔枕在直侧股主轨上的位置对称。
7.18#过渡岔枕为岔趾前第1~7根岔枕。
(五)铺设垫板作业顺序及要求垫板铺设应与方正岔枕同事进行,随着每一根岔枕的就位,同时将垫板上推上岔枕,使钢轨入槽。
1.将辙后的垫板及辙叉护垫板、护轨轨撑垫板的编号写在正确位置的轨顶或轨腰上,使上述垫板对号铺设。
2.清扫岔枕面。
3.一人用撬棍撬起压紧岔枕的钢轨,另一人双手将垫板从岔枕一侧,顺轨底上岔枕面中央。
4.道岔两端各五根枕木连同顺坡垫板一起铺设。
质量操作要求1.岔枕面清洁、无粹石杂物。
2.垫板与岔枕面密贴。
3.垫板应置于岔枕面的中央部位。
4.撤后垫板的编号及顺位正确无误。
5.护轨垫板的编号及顺位编号及位置正确,其在直侧股两主轨上的位置对称。
6.道岔连同引轨一起铺设时,其顺坡垫板的垫板的木垫板各轨条没端不少于五块,顺坡平缓符合技术要求。
三道岔钉联(一)钉联道岔直股的外股钢轨(标准股)作业顺序及要求1.以岔头、岔尾中线柱为控制点,量取二分之一标准轨距(1435/2)拨正拨直轨条位置和方向。
2.横向拨动岔枕使其端长线对齐外轨底。
3.每隔二、三根枕钉联一处钢轨内外口,紧扣轨底各打一枚道钉,内外口道钉相错布置。
质量操作要求1.钉联前应检查是否方正并在头尾桩内侧对齐,否则应串动钢轨调整。
2.岔枕中轴线对正岔枕间隔印,偏斜者重新拨正,方向正确。
3.岔枕端长线对齐轨底边。
4.垫板位置正确,轨木垫板、钢轨三者密贴。
5.打道钉前,必须钻孔,道钉浸油。
(二)按各部轨距作业顺序及要求钉联下顾钢轨1.转辙部分从尖轨尖端向岔头量出每米一点的加宽递减距离,并将加宽值写在钢轨腹部。
(1)量出尖轨跟后1.5米位置,写上标准规矩(1435)。
(2)用道尺测量各部轨距,每隔二、三根枕钉一处(3)尖轨中部切削始点处,用盒式米尺测量两基本轨头内侧距拨正下顾基本轨钉联;注意测量方向应垂直于线路中线。
尖轨中部基本轨头部内侧距离如表轨型道岔号码基本轨头部内侧距38kg/m 9 1515mm43kg/m 13 1512mm50kg/m60kg/m 9 1516mm12 1506mm50kg/m 18 1505mm(4)钉联尖轨根部(大接头)下股基本轨。
质量操作要求1.各部轨距递减距离设置符合岔道要求。
2.轨距误差≯+3至-2毫米。
3.查照间隔正确,辙叉心轨工作边至护轮工作边的距离不得小于1391毫米,保持1391~1394毫米为宜;保持1391~1394毫米为宜;心轨工作边至翼轨工作边不得大于1384毫米,保持1348~1345毫米为宜。
道尺测量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下面各接头位置的道尺应置于接头内侧50毫米范围(1)道岔头尾接头处。
尖轨跟部接头处。
(2)辙叉趾、辙叉跟接头处2.辙叉中部道尺应置于辙叉心轨顶面宽40~50毫米范围。
3.尖轨尖端道尺应置于贴近尖轨尖端的基本轨上。
4.测量查照间隔时,(一般与测量中部轨距同时进行)道尺游标应置与护轮上方,而不应置于翼轨一侧。
2.连接部分(1)50kg/m及以下轨型9#、12#,60kg/m,9#道岔尖轨跟后1.5米递减至1435毫米,其后均按1435毫米钉联。
(2)60kg/m,12#及43kg/m、50kg/m 18#按1435毫米钉联3.辙叉部分(1)以直股主轨为标准,测量辙叉前、中(心轨顶面宽40~50毫米范围)、后三处轨距(1435毫米)拨正辙叉位置,在前、中、后三处两侧,紧扣轨底打入道钉,固定位置。
(2)检查辙叉中部心轨顶面宽40~50毫米处查照间隔,其中一项不合格,即刻调整轨距或调整护轨源槽宽度,使查照间隔达到技术要求。
4.补打道钉领锤小组将道岔方向和轨距固定后,其后各组每块垫板补足两个道钉。
(1.补打道钉时,应随时注意方向和轨距的变化,调整正确后再继续钉联。
2.补打下股道钉时,应注意与上股钉联同在一根轨枕下,上股未钉联的岔枕,下顾不得先钉联。
)5.道岔直股钉联完毕,施工负责人检查、调整个别不顺直段落,为钉联曲股做好准备。
(三)按支距发钉联(导曲线上股)作业顺序及要求。
1.以尖轨跟端面为起点,沿着直股基本轨,按道岔图设置支距点,用石笔标记,并将各支点支距写在轨腰上。
2.在导轨上量出岔趾前直线段确定导线终点位置。
3.用支距尺测量各支点支距。
,拨正导轨,摆正垫板,钉联。
4.各支距点导轨钉联完毕,目测各支点间的导轨拨圆,每块垫钉足2枚道钉。
各型号道岔支距值如下表。
质量操作要求1.各支距点的位置均应以尖轨根伟起点(零点),以2米等差递增测量;最末一点的支距位置以支距点的横距全长测量。
(图)2.各支距点的横距误差应不大于5毫米。
3.钉联后各支点的误差不得大于2毫米。
4.最末一点支距应与导曲线终点重合,否则重新测量支距点位置或岔趾前直线段。
5.目测导曲线圆顺与辙叉工作边连接顺直,无折角。